孟慶敏
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今天,構建現代教育理念的課程,推進素質教育,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已成為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如何上好一堂高質量的高中地理課,已成為每位地理教師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而對我們的大部分學生來說,由于受初中階段的影響,他們把高中地理課還是看成一門副科。因此,地理教師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如何讓學生學好這門“副科”,筆者認為,“有效教學”至關重要。而要做到“有效教學”,離不開地理教師充分的課前準備,靈活的上課技巧,深刻的課后反思。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首先,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專業(yè)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學”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學的依據,更不是考試的依據。作為地理教師,我們要正確理解這種觀點。不能因此放松教材,而應對照大綱更深入地研究教材。除了學生手上的教材外,地理教師應多備幾套教材,吸取各版本的優(yōu)點,進而重組知識體系,這對優(yōu)化教學效益至關重要。例如,在“氣候類型”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魯教版中通俗易懂的判斷方法。另外,書本活動題,對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并非全部適用。因此,教師應進行合理取舍、替換,充分用好身邊的資源,如,在“溫室效應”部分教學過程中,可設計“觀察校園內玻璃花房”的活動題。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某些問題的不可實踐性而影響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有,教師可以對書本知識點的順序進行重組,對難點知識想辦法解決。例如,在準備“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這一節(jié)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找一張硬紙板,根據地球儀的大小把硬紙板中間掏空成圓形,使之可以套在地球儀上。這樣,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到講臺前借助該硬紙板在地球儀上演示“黃赤交角”,通過操作,既加深了學生對赤道面、黃道面、黃赤交角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必不可少。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一般來說,學校都設有學科備課組,備課組成員應把查閱的資料拿出來,把備課過程中的問題拿出來,把各自所備的教案拿出來,通過討論整合,形成最終的統(tǒng)一教案,這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做了鋪墊。
再次,要精選課堂練習。高中地理課程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準備課堂訓練時要有的放矢,要合理把握好達成度。所選題目不能太難,當然也不能太浮于表面,因為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課堂練習的準備過程中,我們精選題目,然后備課組內共同討論,最終確定由六道選擇題、兩道綜合題組成的一張高質量的講義,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目標的達成度。
二、靈活的上課技巧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首先,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說,新課導入的用語,知識點之間過渡的用語,都離不開教師細心地進行藝術加工,從而以一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再比如說,課堂活動題的探究、思考,教師不能完全放開地讓學生去實踐,而應給以一定的指導,通過藝術化的指導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滿探究的欲望,因好奇而積極思維,從而獲取新知。
其次,要能給學生多一份自信。在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練習的評析等方面,教師要動足腦筋,從而把復雜問題以最簡單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即使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也能興趣十足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就會因為感覺“自己行”而變得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喜歡地理課,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深刻的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升華
可能有些教師會這樣認為,下課鈴聲的響起就意味著本節(jié)課的圓滿結束,后面的任務應該是準備下一節(jié)課。其實不然。每一堂課教師并不是準備得十全十美的,在上課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現一些新問題。因此,在課后及時去發(fā)現問題,記下教學隨感,是教師應該去做的一步。
首先,反思課前準備內容在課堂中的落實情況。如果精心的課前準備內容沒能高效地運用到課堂中來,那么教師的預期目標就沒有充分實現。
其次,反思課堂組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說,課堂用語是否完美;學生的探究指導是否到位;課堂訓練的達成度如何等等。例如,在等值線的復習過程中,筆者分別舉了等溫線、等壓線、等高線等例題一一加以詳細分析,然后再幫學生總結規(guī)律,導致課堂容量大、效果差。其實,在講了等溫線的例題后,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去做等壓線、等高線相關的題目,然后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律。于是筆者在課后及時記下了教學隨感,特別是改進措施。
通過反思,我們發(fā)現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反思,我們會進一步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通過反思,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將會大幅提高。要上一堂高質量的地理課,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其實不簡單。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效率,我們的地理課必定會變得豐富多彩,收益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