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人
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中醫(yī)對我說:“中醫(yī)將亡于藥!”此言雖有點危言聳聽,但也并非空穴來風。
中藥的藥效非常講究采摘時間。三國時期黃疸病流行,華佗花了三年時間,研究出用茵陳蒿嫩葉施治,十分有效,但必須是陽春三月的茵陳嫩葉,多卷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到了四月,茵陳則成“蒿”了。后世有首歌謠說:“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世記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可見時過三月的陳蒿,毫無藥用價值,過了兩月,跟爛木頭沒有什么兩樣。但是,現在中藥市場開放以后,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各地種藥主要靠市場價格調節(jié),哪個品種上漲種哪個,哪種賺錢多賺錢快就趕緊種哪種,甚至“搶青”,為的是搶賣個好價錢。
這樣一搶,毛病就出來了。比如,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出貨。杜仲過去選擇的標準,皮必須有三毫米厚,樹齡一般十至十五年,折斷后的杜仲絲拉不動?,F在不管年限,也不問加工、研炒,當年種的,薄皮和枝皮的,一樣拿來派上用場。枇杷葉能入藥,必須是去年從樹上摘下來的老葉,用鬃刷把它背面的毛刷干凈,放在竹墊上晾到八九成干,現在落到地上隨其腐爛的枇杷葉,隨便撿來就能換錢,連殘疾人都加入了撿葉大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爺靠撿枇杷葉,月收入有四千元左右。
中藥還十分講究原產地,即所謂“道地”。云南白藥的主要原料七葉一枝花產于云南。當歸又稱“岷歸”,為藥材界公認的“道地藥材”?,F在當歸離開岷縣,全國各地都“插隊落伍”,當歸長成蘿卜,藥效可想而知。魚腥草要求生長在深山的水溝溪泉兩邊,現在各地都把魚腥草扔在田里,生成后把泥洗掉,挑到集市上當蔬菜賣。當天賣不完,怕爛掉才曬干,賣出去做藥。你說這種魚腥草能治病嗎?
不少地方的中藥種植,為了增產滅蟲,請農藥來幫忙。中藥和農藥,雖然兩家都是藥,但相互是冤家。混在一起,中藥藥效大減。麥冬使用壯根靈后,單產可以從三百公斤增加到一千多公斤。黨參使用激素農藥后,單產量也可增加一倍。許多中藥不靈了,都是農藥闖的禍。
古代名醫(yī)從華佗到李時珍,行醫(yī)的內容之一,就是自己去采藥。想不到現代許多著名中醫(yī)也得自己去采藥。原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研究了五十多年中藥,現在自己病了,請中醫(yī)開完處方后,自己跑到藥材市場去選藥材,自己炮制,兼做當代藥農。因為過去服用三、五服中藥,療效立見,現在十服、八服也沒效。
中醫(yī)開完處方后,沒有合格的中藥,等于開刀的外科醫(yī)生沒有手術刀,巧婦要做無米之炊。今后,地道的藥材也許要到日本、韓國去采購,這已不是隨便說說的了。
現在人們普遍關注食品安全,因為民以食為天。但是,在這里更有必要呼吁:請不要忘記另一種“食為天”——中藥的安全。此事事關治病救人,事關五千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可等閑視之??!
【原載2015年7月1日《解放日報·評論》】
插圖 / 失衡的中藥監(jiān)管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