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
低沉的吶喊,凄美的人生
——論蕭紅小說中女性的反抗意識
李 云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湯唯主演的關于“蕭紅”傳奇人生《黃金時代》的圓滿上映,這位快讓大家遺忘的文學天才以及她的作品又重新進入大家的視野。蕭紅的作品以敏銳的女性視角為切入點,并將自己的悲劇人生和生命體驗融入其中,塑造了一些以死抗爭舊社會,希望得到自由的女性。本文從女性抗爭意識的角度出發(fā),以《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三部代表作品為例,反映蕭紅作品的真實面貌。
蕭紅;小說;反抗;女性意識
(一)童年的記憶帶給她無限憂傷。就人一生的經(jīng)歷說,童年的經(jīng)歷往往成為其性格生成的決定性因素。童年的經(jīng)驗對我們終生的影響,是異常巨大的。從蕭紅的作品中來看,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快樂的,雖然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地主家庭,可是蕭紅的生母過早去世,她的童年是在父親的漠不關心和繼母的虐待中度過的,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并沒能給她提供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精神家園。在家庭中,她感受不到溫暖和愛,只收獲了人的自私,冷漠和壓抑,感受到的是作為“女兒”所受到的輕視。這些感受在蕭紅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叛逆的種子。尤其是父親的形象對蕭紅叛逆性格的形成影響最大,蕭紅曾說過,父親時常為了貪婪而失掉自己的人性在其作品《祖父死了的時候》中描寫道“過去的十年我是和父親打斗著生活”。由此可見父親在她成長過程中對她有很大的傷害。在蕭紅短暫的生命歷程中,童年受到的傷害養(yǎng)成了她敏感、憂郁,同時又倔強叛逆的個性。蕭紅的童年是寂寞而又孤獨的,她希望可以長大后獨立從而脫離冷漠的家,所以20歲那年她逃出了父親的家,而后一直過著流浪困苦的漂泊生活,然而她一直對“溫暖”與“愛”懷著永久的憧憬與追求,從未放棄。這使她今后的創(chuàng)作路上善于塑造悲劇的女性形象,把自己的對人生的渴望寄托于角色中,她筆下的那些女性始終在與自己的命運做抗爭,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反抗特性。
(二)個人感情經(jīng)歷,漂泊的命運促使她成長。長大后,封建家族包辦婚姻不允許她有絲毫忤逆,倔強的她以逃婚來追求自由理想。后由于斷絕經(jīng)濟來源,她迫于生活壓力與當時包辦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懷孕后遭無情拋棄于小旅館中,由于無錢支付房租,在東興順旅館充當人質的蕭紅向哈爾濱《國際協(xié)報》的副刊編輯裴馨園求救,自此結識了蕭軍。但相愛后,由于蕭軍的大男子主義及感情多次出軌,兩人感情時常出現(xiàn)危機,到1938年4月與蕭軍正式分手。
當年一直追蹤研究蕭紅的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在談到“二蕭”的關系中說過,“蕭紅是個被保護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雜工,她做了多年蕭軍的傭人、姘婦、密友以及受氣包”。從蕭紅的作品以及她與蕭軍來往的書信中可以看出她對蕭軍存在著深深的,少女般的依依與不舍。而后她又與結識多年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結合,端木打小嬌生慣養(yǎng),他不但沒能給身心受傷的蕭紅家庭溫暖,反而還要讓弱小的蕭紅源源不斷的照顧他,每當生活遇到磨難時,他便拋下蕭紅尋找自己的出路,這給蕭紅造成了更嚴重的傷害。1936年,給予過蕭紅極大精神支持和幫助的魯迅逝世,這讓蕭紅悲慟不已,失去了最大的精神依靠。1940年1月,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達香港。她在病貧交迫中堅持創(chuàng)作。1942年12月,病重的她被送進醫(yī)院,因誤診錯動喉管手術,導致后來的死亡,享年31歲。蕭紅臨終前寫道:“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钡缴淖詈?,她失望了,她始終沒有迎來理想中的“黃金時代”,那個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jīng)濟沒有一點壓迫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的屬于自己的時代。
據(jù)調(diào)查,從1927年至1942年,蕭紅有過15次以上的“漂泊”,她居住過的地方有哈爾濱、北京、青島、上海、日本東京、漢口、臨汾、西安、重慶、江津、香港等地,從沒有在一個地方真正住過兩年以上?!耙恢本驮趻暝衅?,在疾病中奔波逃離”,竟然成為蕭紅的生活常態(tài)。
我們只能感嘆蕭紅一生感情經(jīng)歷太過曲折,生活太過艱辛了,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蕭紅就已經(jīng)清醒的意識到身為一個女性的可悲境地。在她與蕭軍的感情生活中她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她不甘心做一個被保護的弱者角色,作為一個知識女性,她想從“依附”的背后站起來,追求人格上的平等和獨立,支撐她的唯一力量便是文學。不到1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她創(chuàng)作了《生死場》《呼蘭河傳》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得到魯迅矛盾等人的高度評價,她將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傳達出強烈的女性意識,表現(xiàn)出無所畏懼的女性情感意識。
她的一生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沒有放棄希望與內(nèi)心的堅守。從脫離封建包辦婚姻到與蕭軍、端木蕻良的愛情,再從她直至病危一直都沒有放棄熱愛的寫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女子,她渴望溫暖和安定的美好生活,而坎坷的感情經(jīng)歷,漂泊貧困的一生,給予她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及對生活愈挫愈勇的堅強勇氣。
(一)懷揣愛情,以自己“獨特”方式抗爭?!渡缊觥分械慕鹬阎倥愕?、對愛情的憧憬深愛著成業(yè)并懷上他的孩子,恐懼的金枝期盼著成業(yè)給予安慰并及早托人提親,但成業(yè)對金枝只有動物性的欲望,婚后對她非打即罵,還害死了自己的女兒,金枝的愛情就這樣被欲望踐踏了??蓱z的金枝從愛情中得到的是男人的粗暴和旁人的恥笑,在丈夫眼里她只不過是一個釋放原始欲望的工具。愛情帶給她的痛苦要遠遠大于歡樂。最后金枝醒悟了,她在遭受亡夫和失去愛女后,漸漸意識到要靠自己,才能有一定的經(jīng)濟能力和地位。于是她毅然地走入了城市,在城市中靠雙手掙錢。而她最后對王婆說的那句“從前恨男人,現(xiàn)在恨小日本子”表明經(jīng)歷一系列磨難后,她思想轉變了,覺悟也提高了,體會到了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反抗日本外來侵略是主要的,其它的是次要的,有國才會有家。
最令人惋惜的當屬《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作為蕭紅唯一一篇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表達的卻是一種悲涼而唯美的愛情。翠姨“長的窈窕,走起路來沉靜而且漂亮,講起話來清楚地帶著一種平靜的感情?!彼饲f、溫柔、聰明、會彈琴、識字,在蕭紅筆下這是世上美麗且完美的女子。就是這樣一位性情極好的女子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不能去愛自己喜歡的英俊出色的堂哥,反而要嫁給封建家庭包辦的個子小長相丑的男人。最后,翠姨只能以上學、治病為由推遲婚期。眼看著婚期日日逼近,不敢表白的翠姨默默忍受情感與封建家族的雙重折磨,寧可抑郁而死也不肯吐露半個“愛”字,她以她獨特的死亡方式守護自己愛情。或許有人說她懦弱,有奴性被動接受性,但如果她沒有反抗性和抗爭性,她可以順從的接受安排好的婚姻,一輩子可以不愁吃喝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封建禮教的束縛以及不想給愛人添更多的麻煩的想法下,她選擇的是默默守候,以死亡抗爭封建禮教;是極度黑暗的封建社會殘害了她,在當時的社會她的選擇既是無奈的也是必然的。
(二)勇敢追求自由,反抗封建世俗。《呼蘭河傳》里還講了另一個充滿反抗精神的女性人物王大姑娘,王大姑娘是個個子高大、大眼睛的、別人眼中有福相的姑娘,當她還在娘家的時候人人對她贊不絕口:“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看誰家有這么大的福氣,看吧,將來看吧。”而當王大姑娘自己做主嫁給了磨官馮歪嘴子,違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傳統(tǒng)之后,人們對待王大姑娘的態(tài)度便徹底轉變了,話語都變成了“好好的一個姑娘,看上了一個磨房的磨倌,介個念頭是啥年頭!”“那姑娘不是好東西,你看她那雙眼睛,多么大!”“我早就說過,這姑娘好不了”,同院住的人沒有一個不說王大姑娘壞的。所有的優(yōu)點已經(jīng)變成了大家嘴里的缺點。鄰們冒著嚴寒探訪、作論、作傳、還有給她作日記的,把王大姑娘變成周圍人的笑料談資,冷酷無情和生活的艱難日日煎熬著她,但她卻不為所動,依舊和丈夫馮歪嘴子更加努力勤勞的生活,并想要生自己第二個孩子。雖然結局是她生下第二個孩子后難產(chǎn)而死,但丈夫一人帶著兩個孩子更加努力的生活??v觀王大姑娘的一生,她始終是個勇敢、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女人,她的精神也深深影響著丈夫馮歪嘴子,在她死后馮歪嘴子更加努力的生活。文中記載道“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拼命干活,親切的和每個人打招呼,努力的養(yǎng)育著自己兩個年幼的孩子。”在作者貌似云淡風輕的敘述語言背后讓人感受到的是沉重與悲涼,更有對命運的抗爭和那份不屈服的精神。
總之,在《呼蘭河傳》中蕭紅以她獨有的女性視角關注著故鄉(xiāng)女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描繪她們的悲劇命運同時蘊含著對女性的深切關愛,對女性命運的深刻反思與男權文化的尖銳批判,贊美女性獨立與不屈??v觀《生死場》中,蕭紅以自身的經(jīng)歷為創(chuàng)作原型,描寫了一批含辛茹苦的女性群像,并對她們的人格獨立和蘇醒給予厚望。盡管在她的作品中總能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眾多默默忍辱負重活著的女性的身影,但在展示悲情的背后,有著女性不甘于沉淪,敢于同命運抗衡的精神,在她的筆下即使是曾經(jīng)對于生活已然麻木的女性在民族淪亡的時刻也堅強的站起來積極參與抗爭。
首先,女性反抗意識的書寫,體現(xiàn)在對封建男權意識及封建社會的抗爭上。蕭紅生活在封建社會與民族戰(zhàn)火交織的亂世中,生活極為困苦,她結合了自己的生命體驗提出了女性反抗意識,展示了中國社會婦女們的悲劇命運,對封建社會的男女不平等提出強烈的抨擊。她提出了反抗舊的男權封建社會,關注女性自身與痛苦,提倡走進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內(nèi)心世界,在今天看來,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其次,關注女性生存及生命體驗,給予我們現(xiàn)實社會女性以警示與勇氣。她呼喚女性命運的解放,讀她的作品總有一種內(nèi)心的感悟,同時更有一種使人在生命的邊緣頑強活下去的強大力量,這使得她的作品在悲劇意識表現(xiàn)中呈現(xiàn)出強烈的生命力與抗爭精神,這種積極向上的熱情對當代女性敢愛敢恨,敢于尋求自我價值和美好新生活是一種鼓舞。
[1]蕭紅.小城三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2]錢芳.張愛玲與蕭紅女性悲劇意識的比較[D].山東大學,2008.
[3]蕭紅.蕭紅小說名篇[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4]丁言昭.蕭紅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5]黃曉娟.雪中芭蕉——蕭紅創(chuàng)作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
I06
A
1007-0125(2015)12-0244-02
李 云(1986-),女,漢族,東華理工大學學士學位,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