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建輝
文/張永明
實現(xiàn)中國夢與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
文/馬建輝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一論斷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指明了正確方向,同時,也為我們各項建設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確定了航向。對于思想文化建設來說,我覺得,實現(xiàn)中國夢關鍵在于培育和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反映中國道路,體現(xiàn)中國精神,匯成中國力量,是中國夢的精神內核和精神實質所在。思想文化建設圍繞和著力于培育、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要求。
中國夢的核心要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各項建設事業(yè)的指南;在實踐上,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當代億萬中國人民建設祖國的偉大創(chuàng)建活動;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人格,它具有崇高的品質,也體現(xiàn)著堅定的價值理性。從精神向度上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為我們的文化建設找出新的生長點和著力點。我們知道,美國夢走的是美國道路,其背后演繹的那些成功故事,所體現(xiàn)的是資本主義的倫理和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資本主義精神支撐起了美國夢。中國夢與美國夢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其精神力量的不同,支撐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是社會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為中國夢確立起精神上的自覺和自信。
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精神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其確切內涵也需要一個不斷凝聚和提煉的過程。就我現(xiàn)在的理解而言,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優(yōu)先,一是人民本位。這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精神的資本優(yōu)先和個人本位。需要說明的是,社會優(yōu)先和人民本位,是在倫理層面和價值取向上的規(guī)定或原則,這種社會主義精神是生活化的,貼近現(xiàn)實的,它往往訴諸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義務感和責任心。我們在文化建設上強調注重文化產(chǎn)品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文化生產(chǎn)社會效益優(yōu)先于經(jīng)濟效益,文化工作者要堅持下基層,走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和發(fā)揚。
社會優(yōu)先是指我們的實踐活動、思想判斷、情感傾向要首先有利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完善和發(fā)展,在價值傾向上,始終堅持社會價值、社會意義、社會效益為上、為重、為先。嚴格地說,社會優(yōu)先只有在社會主義才可以真正地、完全地實現(xiàn);在資本控制下的社會,以資本為優(yōu)先,資本排斥甚至顛覆社會價值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地實現(xiàn)社會優(yōu)先。人民本位是指人民主體地位(包括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地位,特別是指價值主體地位)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真正確立,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利為民所享、情為民所系、心為民所向。它要求政府在經(jīng)濟、社會及管理活動中,首先要確保人民意志,特別是基層民眾意志在整個社會公共管理中的決定性地位;要確保人民,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利益,追求基層民眾利益的最大化。社會優(yōu)先與人民本位是有機統(tǒng)一的,社會優(yōu)先是人民本位的必要前提和具體體現(xiàn),社會效益與人民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民本位是社會優(yōu)先的內在規(guī)定和要求,社會的本質在于人民,社會優(yōu)先必然內涵著人民本位之義。
社會主義精神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倫理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的基本體現(xiàn),同時,它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回響,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地跟新時代、新實踐、新主體、新需要、新思想的結合。馬克思1881年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借用摩爾根著作中的話說:“現(xiàn)代社會所趨向的‘新制度’,將是‘古代類型社會在一種高級的形式下(in a superior form)的復活(a revival)’。因此,不應該過分地害怕‘古代’一詞。” 馬克思這里討論的是當時俄國農(nóng)村公社的命運,我覺得,對于古代思想的現(xiàn)代命運來說,馬克思的論斷可以同樣適用。當然,這種“復活”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再現(xiàn),而是要在當代現(xiàn)實語境中,經(jīng)過發(fā)展之后的“復活”。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倫理要求和價值取向,比如,天下為公、以民為本、民胞物與、義以為質、見利思義等,在當代語境中,經(jīng)過科學理論對其內涵的闡釋和發(fā)展,就會“在一種高級的形勢下復活”,并體現(xiàn)出一種具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社會主義精神。
那么,社會主義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倫理有什么規(guī)定呢?或者說它將以怎樣的內在驅動力注入給人生的發(fā)展呢?首先,社會優(yōu)先原則,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生發(fā)展的動力不是或主要不是來自于利己主義,而是來自于社會公共利益、人民集體利益的訴求。其次,人民本位原則,表明在社會主義精神的支配下,人生發(fā)展是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的,即始終把自己作為人民群體中的一員,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所在。同時,也把自己的人生發(fā)展視為人民群眾事業(yè)的一部分,視為人民利益結構中的要素。
可以說,培育、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那么,怎樣才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呢?我想,這里面既有可以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那些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也有體現(xiàn)于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只有有了強大的、科學的、先進的精神內核,才會真正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梢哉f,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以崇高的社會主義精神的發(fā)達和高揚為前提、為支撐、為基本內涵。偉大的夢想不可能植根于一個孱弱的民族,物質上的孱弱、精神上的孱弱都不可能構筑起通往偉大夢想的坦途。
培育、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都是社會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并且,也只有從社會優(yōu)先、人民本位的社會主義精神出發(fā),這“三個倡導”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因為,很明顯,從資本優(yōu)先和個人本位出發(fā)的自由與平等,不同于從社會優(yōu)先和人民本位出發(fā)的自由與平等。
培育、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僅是文化走出去的數(shù)據(jù)堆積,也不單是某些中國文化符號的國際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我們以社會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強大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產(chǎn)品的形式講述體現(xiàn)社會主義精神的成功故事,這樣的具有精神影響的文化產(chǎn)品才會具有真正的軟實力。如果只是以漢語的形式講述了資本主義精神支配的成功故事,那么這樣的產(chǎn)品即便獲得某些西方學者的贊許和認同,也發(fā)揮不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功能。
應該說,資本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它所支配下的民主、人權、自由、法治,等等,也都發(fā)揮過歷史性的正能量。但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走向衰落也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民主、人權、自由、法治,這些概念,由底層社會解放的武器,變成資本社會奴役的工具,當其意義日益由具體上升到抽象,由大眾收縮至小眾,由實踐抽離為理念,它所發(fā)揮的作用就走向了其反面。當資本處于被奴役地位的時候,它所支撐的民主、人權、自由、法治的含義,與它當上主人之后,開始奴役大眾及其他弱勢民族國家時所支撐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含義,是截然相反的。就像持槍權,其早前作為人民革命的權利,與它現(xiàn)在作為軍火資本追逐利潤的工具,其含義截然不同。從培育和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的視角來看,我們所主張和實行的民主、人權、自由、法治等,其內容、原則和實質與資本控制的國家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在這樣的精神層面是不應也不能取法西方的。
那么,我們該怎樣培育和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呢?首先,應堅持科學理論,即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茖W的社會發(fā)展理論是社會主義精神的哲學基礎和理論基石,只有堅持科學的理論,社會主義精神才更有底蘊和說服力。當然,社會主義精神本身也是一種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倫理層面和價值取向上的體現(xiàn)或具體化。
當前,我國有學者主張要重視中間原理的構建。比如,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直接去解釋現(xiàn)實實踐,常常會覺得貫通不起來,或有些生硬。這時就需要一些中間原理來發(fā)揮脈理連接的作用。社會主義精神就是這樣的中間原理之一,這也是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大致定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通過社會主義精神理論等這樣的倫理學、社會學層面實現(xiàn)對社會生活實踐的具體闡釋。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深刻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才會實現(xiàn)對社會主義精神這一中間原理的正確把握。
其次,應加強研究宣傳。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現(xiàn)代史、當代史,我們的人民群眾生活,我們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們的國有企業(yè)、我們的主流文化產(chǎn)品,都蘊涵著社會主義精神,但這種精神某種程度上還只是自在地存在著,還沒有走向自覺。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研究和宣傳力度,從歷史和現(xiàn)實中提煉社會主義精神,使之由自在走向自覺。
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精神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社會主義精神跟基層群眾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只有在基層群眾中,才能找到社會主義精神的要旨、精髓和真義。文化建設跟經(jīng)濟建設一樣,在擴大“外需”的同時,更需要努力擴大“內需”,首先在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中站住腳。這樣才不會外國人一肯定,我們就多了虛榮;外國人一搖頭,我們就失了自信。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贊許是我們自信的源泉。當然,走群眾路線還是一個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過程,由于社會主義精神的生活化品質,更由于它跟人民群眾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在基層,社會主義精神更容易被接受,并轉化為一種實踐力量。
再次,應著重歷史建構。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是歷史地形成的,濫觴于新文化運動,發(fā)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其后其內涵逐步走向豐富、完善和成熟。培育和發(fā)揚社會主義精神必須以史為鑒、以史為證,回歸歷史,找回社會主義精神的歷史感和歷史內容。以文學為例,革命文學和十七年文學,可以說促成并見證了社會主義精神的孕育和發(fā)展。在文學史寫作上如果忽略或歪曲這一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只從個人的審美立場出發(fā)認為這一時期的作品沒有審美意義或沒有文學性、藝術性,用所謂的“審美的篩子”將這些作品篩出文學史去,這顯然就是對那段文學史所采取的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這對社會主義精神的歷史建構顯然是一種損害和拆解。
著重于歷史建構,應充分尊重歷史、尊重客觀。就我國革命文藝和十七年文學來說,它們所發(fā)揮的啟蒙大眾、鼓舞精神、改造現(xiàn)實、構建人民美學的歷史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從政治美學、社會美學和歷史美學的視角看,從人類精神和思想發(fā)展史來看,我覺得,它們確乎達到了一個高峰——是藝術的高峰,也是精神和思想境界的高峰。研究歷史需設身處地,如果離開當時當?shù)氐恼Z境,戴著有色眼鏡看歷史,就只能是割裂歷史發(fā)展,難免得出歪曲事實的結論。顯然,在社會主義精神的構建中,這些現(xiàn)象與傾向是我們應當加以注意和避免的,那些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史虛無化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都將掏空社會主義精神的歷史意蘊,削弱社會主義精神存在的合理性。
把提振中國精神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
文/張永明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因為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精神決定著他的前途,一個國家的精神,決定著民族的未來!讓我們捫心自?。寒斍?,我國有多少人崇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什么是中國精神,中國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何關聯(lián)?什么樣的中國精神,才能支撐起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
評價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有國際影響力,首要因素是什么?國土面積與人口數(shù)量?經(jīng)濟實力和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擇其一而篤信,一定是不正確的、不全面的!縱觀中外歷史,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首要的因素就是全民上下是否具有強大的國家精神。
什么是國家精神?國家精神是在傳承歷史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融合新時代進步文化思想,并獲得大多數(shù)國民的認同,從而使其自覺成為指導全民行為準則的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傳承性、民族性、趨同性和進步性。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夕,中華民族歷盡滄桑恥辱,神州大地滿目瘡痍。在那個思想混亂的年代,炎黃子孫在內憂外患的苦苦掙扎中,探尋民族自尊、自強的真理。然而,戊戌維新沒能拯救中國,三民主義在軍閥割據(jù)中折戟沉沙。歸根結底,它們失敗的原因是:變革只是為了謀求少數(shù)人的利益,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的理解與支持,沒能形成全民共識,也就是沒能成為國家精神。
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宣告成立,成為中華民族開天辟地的大事。從那一刻起,共產(chǎn)主義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全國傳播。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延安精神,以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chuàng)業(yè)理念,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希望。延安精神成為邊區(qū)政府精神;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以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所有勞苦大眾最熱切的期盼。新興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下,憑借著這種精神和對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念,終于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人民終于站了起來。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與開放,并不是否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而是審時度勢的道路創(chuàng)新,它拋開了制約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障礙。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之舉,國際上沒有先例。然而,當這種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溶入全民血液時,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迎來了黃金發(fā)展時代。這是共產(chǎn)黨人審時度勢,提振國家精神的結果。 裹足不前,因循守舊不符合唯物辯證法。
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精神是民族的動力之源。擁有強大的國家精神,才能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來就是禮儀之邦。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有令世界景仰的燦爛文化。如今,國力上去了,何以會出現(xiàn)各種與之不協(xié)調的聲音?盡管沒有誰說過精神文明建設不重要,但是,與高歌猛進的物質文明建設相比,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力度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加之,受國內外不同文化交融、撞擊的影響,當前,一些人的核心價值觀出現(xiàn)了混沌現(xiàn)象:官僚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主義滋生,道德滑坡、信仰丟失、媚俗媚外,讓悠悠華夏文明蒙羞。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中國精神的提升。有的思潮的出現(xiàn),甚至讓我們對前進的道路充滿了憂慮。
為了加快經(jīng)濟建設,我們一度提出“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并贏得了社會共識。地方政績考核、官員升遷、表彰,惟GDP論。精神文明建設在有些部門和官員眼中,被擺在了無足輕重的位置。今天的學生聽不到當年那些聽著淺顯,但內心尊崇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口號,“五好家庭”的門楣也不見了蹤影。盡管中央在不同時期以不同主題進行了各種教育活動,但有些活動多停留在公職人員層面,很少引起普通老百姓的關心,對大多數(shù)民眾缺乏凝聚力,對中國精神的提振影響甚微。
部分國家公職人員公仆意識淡漠,“老虎”猖獗、“蒼蠅”肆虐,衙門作風泛濫,極大地敗壞了黨的形象,其后果是直接導致了一些民眾的愛黨、愛國熱情削弱,甚至是信仰的背叛。有的官員子弟那句“我爸是李剛”以及“你是代表黨,還是代表老百姓”等雷人語言,更是一次次刺痛著人們敏感的神經(jīng)。隨著財富收入的兩極分化,社會上仇官、仇富意識出現(xiàn)了,有些人的信仰追求也開始走向多元。
受益于改革開放壯大起來的很多民間資本企業(yè),逐利忘義,企業(yè)公民意識淡漠。改革的初衷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令人遺憾的是,部分民營企業(yè)家受益于改革的政策,有的鉆了國家政策空子,甚至打造“官商會”,一夜暴富后,利己主義思想爆棚,為追逐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破壞環(huán)境,偷逃稅款,造假販假,喪失誠信。他們不僅沒能拿出一定財富回饋社會,卻為富不仁,生活極度奢靡,子女炫富。當子女踐踏法律尊嚴時,還想方設法包庇、縱容。財富的提升,沒能洗禮其德行,反成了其精神腐朽的助推器……已經(jīng)移民和正考慮移民的富豪比例以驚人的速度上升,由于富人移民而帶來的財富流失讓人驚嘆。為什么中國人越富越移民,越不愛國?
部分媒體忽略了傳媒的公眾性屬性,出于商業(yè)利益考慮,為吸引眼球,追求收視率,走泛娛樂化路線,媚官羨富追星,法制觀念淡薄,道德標準低下,嚴重影響了精神文明建設。個別公眾人物,喪失民族自豪感,戲謔偉人,詆毀英雄,扭曲歷史。更有被“西化”公眾人物成為西方利益集團代言人,大肆炒作我們在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把工作上的失誤上升為體制缺陷,蠱惑民心、誤導民意,一幅對西方頂禮膜拜丑圖。
西方反華勢力無孔不入的滲透,讓意識形態(tài)“防洪堤”承受著巨大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jīng)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并特別強調: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指明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引領國家、穩(wěn)定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fā)展的強大支撐作用,道出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關鍵性、根本性、戰(zhàn)略性、全局性意義。西方各種反華勢力和國內“異見分子”“維權分子”利用合法外衣通過所謂學術報告會、研討會、高校講壇、出版物進行思想滲透,其手段也從傳統(tǒng)領域向互聯(lián)網(wǎng)、博客、微博、微信等新興的傳播途徑拓展。
能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固守本色,無 “雜音”,專注于正確輿論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媒體,除了靠國家財政支持的媒體,可謂鳳毛麟角。部分無國家資金支持的文史類媒體,因嚴格把控稿源的思想政治性,曲高和寡,甘愿清貧、不屑拿版面換贊助,雖然不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但得不到企業(yè)的資助,在整個社會追金逐利的大潮中,其生存狀況堪憂,多數(shù)也已岌岌可危。
縱觀世界風云變幻,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霸權主義思想,仍無處不在。中國周邊暗流洶涌,如果我們自身沒有強大的中國精神,再高的GDP,甚至再強的軍事實力,也難以戰(zhàn)勝內憂外患。
國家精神,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硬件。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國家精神,這個國家,就不會真正強大。一個國家和民族,貧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們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沒有凝神聚氣的國家精神。如果公民丟失了理想信仰,是非標準混淆,內心沒有約束,就會沖破道德底線,行為就沒有了明確準則,后果是萬分可怕的!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失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群,已涉及到社會各階層,看到老人在路上跌倒,引發(fā)的扶與不扶的爭論,折射出了人們對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的焦慮;大量富豪、裸官的子女移民海外,反映了部分身處上位者缺乏對祖國的忠誠;因不能參加異地高考而含淚離開一線城市,到國外讀書的莘莘學子,留下的是眼淚,帶走的是對教育公平的失望;部分國人的旅行引發(fā)的不文明行為經(jīng)常見諸媒體,更讓中華文明蒙羞。伴隨著腰包鼓起的卻是精神的干癟,難道我們告別了貧窮的羞澀,迎來的卻只能是土豪的尷尬?
沒有堅定信仰的頭腦是最廉價的容器,沒有優(yōu)秀的思想充實進來,就會有腐朽的內容乘虛而入。已經(jīng)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如果有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家庭、社會和國家?guī)憩F(xiàn)實影響,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可以彌補修正。然而,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們欠缺霧里辨花的能力。如今,他們接觸的是什么?有錢的、有權的,先是想盡辦法為子女擇校,然后是送出國外留學。然而,國外沒有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有的是對他們的誘惑、腐蝕和拉攏!留在國內的學生看慣了“有錢能使鬼推磨”,“有權能使人變鬼”的丑陋現(xiàn)象,從而滋生拜金主義。加之偶爾聽聞高尚情操蒙冤,勢必扭曲真、善、美的判別能力,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失去青年,等于失去了未來,國家將被置于危險境地。曾有西方敵對勢力預言:不用一兵一卒,將可以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因為,中國的有相當比例的公職人員不做公仆當老爺,愛錢不愛國!崇洋媚外,認為國外的月亮比中國的大又圓的人不在少數(shù)!
正如發(fā)展經(jīng)濟不能犧牲環(huán)境一樣,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沒有同樣發(fā)達的精神文明做支撐,是非常危險的。如今,全國時常大范圍持續(xù)的霧霾天氣,讓我們會集體反思:昔日片面追求經(jīng)濟建設而罔顧環(huán)境惡化,會有慘痛教訓。經(jīng)濟與環(huán)境問題,痛定思痛,亡羊補牢,猶未晚也。然而,如果放任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的錯位發(fā)展,當思想的霧霾迷漫全國時,我們恐怕只能被打回到冰川時代。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物質文明建設,戰(zhàn)鼓猶酣!精神文明建設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呢?“兩個文明一起抓,兩個成果一起要”的天平早已傾斜。金錢不僅買不來精神,相反,在一定情況下,會對精神文明產(chǎn)生反作用力。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民族的進步,有賴于文明的成長。只有每個炎黃子孫都擁有很強民族自豪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振中國精神,才能為中國贏得更廣袤的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對中國精神的高度提純,而要讓中國精神融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詮釋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中國精神不能舶來,更不是靠一些專家學者劃幾個框,填幾個字進去就可以規(guī)劃出來,它一定是植根神州大地并與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血脈相連。
中國精神一定具有華夏文明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烙印。國家精神以其獨特的民族特性,無可復制,無可超越。中華民族有取之不盡的強大精神源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科學地認識和正確對待中國古代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些早在封建時期就已成為華夏文明的處世箴言,批判地繼承諸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菜根譚》《呻吟語》等古籍中所包涵的一些對今天人們立身處世有益的道理,對于樹立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判斷是非,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言行,是很有幫助的。
中國精神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中國精神要與時代相結合,與時俱進。相比其他很多發(fā)達國家那蒼白的歷史,我們的先賢古人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著述傳世。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拘囿于古人思想。國家精神,要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歷史在進步,社會在變革,全盤否定與照單全收其思想觀念,不是唯物辯證法。
中國精神也要吸收世界進步的思想文化。當今世界,政治體制多樣,經(jīng)濟與文化合作交流日益廣泛。歷史教育了我們,不同文明之間,只有相互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與時俱進。當然,“拿來主義”也需適應中國的水土,進行中國化改造,才能洋為中用,才能使中國精神以更加包容的姿態(tài),煥發(fā)出時代光芒。
提振國家精神,要讓國家精神成為全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園,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這個過程任重道遠。
提振中國精神,需中央統(tǒng)一部署,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負責全盤規(guī)劃,有序推動工作進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改變億萬人的思想,不會一蹴而就!沒有中央強力持續(xù)地推動,這種不直接產(chǎn)生GDP,不易看到成績的工作,就很難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紙上談兵,一陣風,難見實效。
提振中國精神需要有相關部委聯(lián)動協(xié)同。為了廣泛、迅速形成影響力,同時提高活動的執(zhí)行力、權威性,中國精神建設應得到各部門的支持,中央黨校、教育部、文聯(lián)、團中央、全總、廣電總局等相關單位更是分內之事,義不容辭。進行聲勢浩大的推進,讓中國精神建設工作從點到面,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
提振中國精神,需堅持群眾路線。讓中國精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一條有效的工作途徑。國家精神沒有群眾性,沒有民族性,就不具獨特性。百姓聽不明白,看不懂,就只是束之高閣的理論,沒有意義。正如中小學生有自己的學生守則,社區(qū)有社區(qū)公約一樣。要讓中國精神成為指導人民的行為準則,還需進一步細化。不管一個人身處哪里,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時刻有一個清晰正確的是非評判標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什么才是令人敬佩。一旦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每一位公民的行為標準,中國精神如空氣一樣,激蕩在神州大地,中國將無往不勝!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具有強大中國精神的中華民族,必將斗志昂揚,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