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鯤峰
彌川即花燈之鄉(xiāng)彌渡。早春二月,有朋自遠(yuǎn)方來,興之所至。便相邀前往彌川一游。
登臨天生橋
早就聽說彌渡有個天生橋,名稱奇險,距縣城不遠(yuǎn),趁早晨涼快,在當(dāng)?shù)嘏笥训囊I(lǐng)下。先去登天生橋。
彌渡天生橋位于彌城東四公里的山谷中。此地東、西石壁對峙,兩山如門,狀若城闕,桃花溪在澗底自南向北潺潺而下,溪上一塊天然巖石橫跨東、西峙壁,形成天然石橋,故名天生橋。天生橋橋身垂直高56米,頂寬8米,全長62米,橋孔直徑11.7米,寬19米,將東、西峙壁連接,氣勢宏偉壯觀,昔人有“天下無雙境,人間第一橋”之稱。
天生橋東西峙壁由石灰?guī)r構(gòu)成,山勢險峻嵯峨,景觀天成奇絕。其中,西峙壁最為奇險,來到澗底的龍?zhí)杜赃?,順著桃花溪西邊的石級而上,便來到西峙壁前。西峙如斧劈刀削,壁立千仞直指云天。絕壁上有五仙對奕閑暇逗樂拋石粘成的五老石,五仙夜宿和休憩的聚仙門和仙人床。凡人無法取用的仙人柴。巨石和主巖剝離形成的一線天。由風(fēng)雨浸蝕的巖面形成的神猴撈月、仙女下凡與摩崖佛影,壁上“浩氣凌空”四個摩崖石刻大字格外醒目,令人驚嘆。壁下有供人們敬香求子、看洞頂盤龍現(xiàn)身的童子洞,以及凈水盆與危若壘卵的飛來石和相依相偎的戀石等。
東峙壁由危石巉巖構(gòu)成,壁上有觀音磨豆腐洞、與祥云清華古洞相通的老君洞以及泄水洞,石崖上也有一些古人留下的詩文石刻。
天生橋廟宇遍布。從明、清開始,邑人依高臨險、攀巖鑿壁,先后建殿閣十二院。據(jù)《彌渡縣志稿》載:清同治元年(壬戍)建成老君殿,三年建成觀音閣,四年建成玉皇閣,乾隆年間建成魁星閣,光緒一年建成斗姥閣,民國九年建成春秋樓、太子閣,光緒十六年建成三教閣。二00七年建成藥王殿,其它還有南天門、童子橋、龍?zhí)兜冉ㄖ?。天生橋景區(qū)閣殿高聳,鳥鳴潤耳。山間林木茂密。古樹成蔭,是彌渡、祥云、南澗、巍山、南華、大理等鄰縣市百姓游覽朝拜的圣地。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三、十四、十五為廟會期,游人香客成千上萬。清朝雍正年間,彌渡通判屈學(xué)洙在《天生橋賦》中寫道:“百丈晴虹兩巖懸,遨游勢欲挾飛仙,乍驚月殿新垂樂,忽訝桃源別有天,鳥道千尋云作級,龍?zhí)栋僬凼癁榇?,今朝幸得承搜采,名勝?dāng)傳第一篇。”
天生橋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上有石鐘、石鼓洞和牛郎織女洞。景區(qū)還修通天橋頂端長62米的天橋走廊。陽光燦爛,晨風(fēng)送爽,我們在如斧劈刀削的西峙壁絕壁上辨古人石刻,登玉皇閣攬東峙壁奇觀,進(jìn)觀音殿看牡丹,到太子閣賞桃花。在東峙壁下過南天門、經(jīng)地母殿、老君殿、財神殿,從藥王殿后沿巉巖鑿出的石級順陡直的棧道登上天生橋,立于天生橋上飽覽幽谷奇觀,閱盡花溪春色,忘卻名利得失,心曠神怡,恍若半仙。
天生橋自明清就成為風(fēng)景名勝。常有騷人墨客到此選勝登臨,因而峙壁上還留下了“水石清華”、“曲徑通幽”、“世外桃源”、“幽趣天成”、“勢如點頭”、“正氣沖霄”及“天下無雙絕、人間第一橋”等許多摩崖石刻和題壁詩。此外。這里的天橋掛月、龍池倒影、古寺桃花、秋山紅葉以及附近的東谷梨花、荷塘鷗影也令人稱絕。
東谷賞梨花
東谷距天生橋景區(qū)不遠(yuǎn),聽說正是梨花開放時節(jié),下了天生橋,一行人又去東谷觀賞梨花盛景。
“東谷梨花”是彌渡有名的十景之一。每逢早春二月,縣城東山谷中滿坡滿箐的梨樹在一夜春風(fēng)吹拂下競相怒放,梨園中梨花粉棠雪浪、淡雅怡人。古往今來,每到梨花盛開時節(jié),常引騷人墨客到此神游,留下不少詩文。彌渡清代詩人師范曾在《東谷梨花》中吟道:“半帶朝煙半夕薰,花村人靜碧氤氳。東風(fēng)一夜吹成雪,冷浸溪斗千畝云。”
梨花清新淡雅,冷艷靚妝,淡雅怡人,是春天美麗的景致,深得人們的喜愛?!肮诧嬂婊ㄏ?,梨花插滿頭”。這是描寫古人在春天梨花盛開時節(jié)文人雅士縱步郊外,在梨花樹下飲酒賦詩的情景。
那天早上,宿雨初歇,當(dāng)我們走進(jìn)梨園時,眼前玉樹臨風(fēng)、清香徐來,草地上滿是如銀似玉的梨花瓣。園中還有一兩處淺溪,溪水浮著花瓣。園內(nèi)有個小塘,柳絲拂著水面,好一個“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不覺想起宋代汪洙“院落沉沉?xí)?,花開白雪香。一枝春帶雨,淚濕貴妃妝”和元代元好問“梨花如靜女,寂寞出春暮。春工惜天真,玉頰洗風(fēng)露”的梨花詩來。滿園的梨花真是太美了,心想,今天若是鐘愛梨花的岑參、李白、杜牧、白居易、元稹也到此賞梨花,那一定又有吟詠梨花的名詩傳世了。不過。好在大家都是文化人,個個顯得格外興奮,有的還大聲吟誦詠梨花的詩句。
啊,三月飛雪天邊來。徜徉在千樹瓊花之下,醉袖迎風(fēng)、香雪撩人,仿佛置身“籠月倚墻東”、“太真吹玉笛”的情景中,梨花那粉淡香清的玉容風(fēng)姿、不被風(fēng)塵所染的怡情之神,真的令人動容。纖塵不染的梨花潔白晶瑩,使我們忘卻了喧囂都市所致的迷惘與郁悶。忍不住口占:“梨花如靜女,香雪散芬芳,玉容春帶雨,勝似貴妃妝?!?/p>
那日天氣極佳,陽春煙景,漫步在花海之中,春風(fēng)拂面、好鳥相鳴,梨園里瓊屑似雪隨風(fēng)舞,鶯語如歌隔花鳴。登上高坡,放眼四顧,又見千畝梨花萬樹白,九重春色一煙村。在香酥梨農(nóng)家樂小院中,師兄師弟在梨花下品茗小酌,贊梨花美,敘同窗情,其樂融融!
白崖城訪古
吃過午飯,我們又驅(qū)車前往新街紅巖。
小河淌水的故鄉(xiāng)彌渡歷史悠久、名勝眾多,人才輩出,僅新街、紅巖就數(shù)不勝數(shù)。新街附近的名勝景點有二十村玉皇閣和五十三村玉皇閣。二十村玉皇閣又名永增玉皇閣,建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1998年被列為省級第5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二十村玉皇閣由彌渡壩子西邊的二十村籌資建成而得名,院中有戲臺、古柏龍祠及八角水池,是彌川西壁的名剎勝景。五十三村玉皇閣建于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因以附近五十三村集資修建得名。整座古建筑呈縱軸對稱布局,坐西朝東,閣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shù)铋w式建筑,院內(nèi)百年大緬樹綠陰如蓋,環(huán)境清幽宜人。
彌渡史稱“白國故地、西漢舊郡”。新街向北,便是有名的彩云古鎮(zhèn)紅巖。紅巖古稱白崖,因避白字,后以山上的丹霞巖為象征改名為紅巖,據(jù)史料記載。紅巖是“白子國”故地,現(xiàn)存有白崖城遺址。白崖城遺址位于紅巖鎮(zhèn)西北2公里古城村,遺址恰好在定西嶺南隅、迤西古道北側(cè),是歷史上通往南詔統(tǒng)治心腹洱海的重要門戶。據(jù)《蠻書》記載:“白崖城依山為城,高十丈,四面引水環(huán)流,惟開南北兩門,南隅是舊城,周二里……舊城內(nèi)有地方三百余步,池中有樓,云貯甲仗?!眮淼桨籽鲁沁z址,尚見十余米高的東城基,還有旗墩。西北山麓有茂林修竹掩映的古城村,村中清溪瀠繞,村下一塘城池,可見當(dāng)年盛景。
就在白崖城遺址所在地古城村西的山谷中,有一座建于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的谷女寺。史傳寺因唐時一高姓婢女乘白豬化象升天而建。又說因寺北泉眼中曾淌出谷米而得名。谷女寺坐西向東。依山而筑,三面環(huán)山,寺前有茂林修竹、澗水流泉,環(huán)境清幽,有說這里還有白王避暑行宮。寺北的蓮花巖上有觀音閣,可登高遠(yuǎn)眺紅巖壩子。蓮花巖北側(cè)泉潭邊巖石上有一塊“天開玄竅”的楷碑。距今已有400多年。谷女寺剛好在定西嶺下的古驛道旁。
我們來時,正值古道旁的野薔薇和素馨花燦然開放,春風(fēng)過處,芳香撲鼻。這段古驛道由景東通南澗、密祉、白崖城,過定西嶺至龍尾城,是歷代滇西開通滇南的古道。行走在這段滿是巨石蹄窩的古道上,不由想起當(dāng)年這段橫嶺云盤、猿猱凄嘯的古道上。明代狀元楊升庵夜宿三家市聞虎食樵家女時“哭聲起鄰屋,行者為悲傷”的同情;清朝才女蘇竹窗登樓眺吟“馬背千盤路,林梢百丈泉”的驚嘆。仿佛看見夕陽西下,望江縣令師荔扉夜宿橋頭哨。山西知縣趙輝璧策馬向龍關(guān)……
密祉風(fēng)情
常言說:“到了彌渡,不想媳婦:到了紅巖,不想回來。”這句流傳已久的諺語真正含義不得而知,但其中飽含對彌渡的贊譽和深情是肯定的。第二天,我們又去領(lǐng)略密祉風(fēng)情。
僅僅是滇西高原上的一個半山區(qū)小鎮(zhèn),可畫家說是一幅迷人的畫卷,藝術(shù)家說是一個藝術(shù)的寶庫,作家說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而讓她真正聞名于世的是歌唱家。這就是被國際樂壇稱為“東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發(fā)源地——密祉。
密祉坐落在彌渡縣城南美麗的亞溪河畔,壩子四周東涌蓮花,南旋獅象,西懸太極,北臥龜蛇。這個半山區(qū)的小盆地里。散居著一萬六千多人口的13個自然村。這里山環(huán)水繞,流水小橋,堤岸上柳煙冉冉,田疇間豆麥盈盈,村落里古榕修竹,山林中野花匝地,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風(fēng)淳厚的花燈之鄉(xiāng)。
“十個密祉人,九個會唱燈。才進(jìn)密祉壩,處處聞歌聲?!泵莒硎敲窀柚l(xiāng),又是云南花燈的發(fā)源地。從清乾隆年間起算,密祉元宵花燈會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的燈會是這個小鎮(zhèn)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jié)日。正月初一至初五,燈頭組織村里的人拼錢米、辦伙食,扎裱龍獅,制作宮燈。初六接燈神。初七到太極頂朝山舉行廟會,晚上回村挨家挨戶跳“門戶燈”,為各家“報吉利”。十五、十六耍龍燈,一直到十七、十八送燈神,一年一度的元宵花燈盛會才算結(jié)束。
正月十五是密祉花燈盛會中最熱鬧的日子,被人們稱為“東方狂歡節(jié)”。每年這一天,壩子中十村八寨的20多個花燈隊以及觀眾近萬人云集密祉大寺廣場。各村燈班的彩燈形態(tài)各異:土官村的金雞鬧芙蓉,八士村的鳳凰引麒麟,文盛街的雙鳳朝陽,大東村的二龍戲珠。巡捕村的云高臺。柳城村的蓮花燈,仁和里的大腳婆蹺燈。此外還有廟燈、鼓燈、寶蓮燈、繡球燈。橫行螃蟹燈、縮頭烏龜燈、鴛鴦交頸燈、二龍搶寶燈、三陽開泰燈、四季平安燈、五谷豐收燈,彩鳳迎朝陽、金雞啼芙蓉、彩蝶戲牡丹、鳳凰引麒麟、雙獅舞繡球……美不勝收。這些燈都賦予了極好的意義:花瓶燈預(yù)示太平。日月燈象征光明,魚燈喻吉慶有余,桶燈指天下一統(tǒng)。歌舞中還夾雜著許多浪漫的人物扮飾:引獅子的笑頭和尚,劃彩船的觀音仙姑,白鼻子的滑稽老丑,唱號子的艄公,騎毛驢的小伙,執(zhí)金棒的悟空,挺大肚的八戒,掮蒲扇的濟(jì)公。加上公母龍、板凳龍、花鼓舞、錢鞭舞、大巨人、雜耍、仙鶴、蚌殼。到處鑼鼓喧天、龍騰獅躍,一派歌舞升平。
元宵節(jié)的晚上,皓月如盤,銀光似水,各村又聚集到村口的大場上,在皎皎的月光下演折子戲、跳花燈舞。演員在場中央跳,全村老小席地而坐圍在外面觀看。直到圓月西斜。不論你走到哪個村子,到處絲竹依依,歌舞裊裊。清乾隆年間,彌渡寅街莘野村名播全滇的師范曾在《滇系·雜載》中就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及鰲山諸戲……游人歌舞達(dá)旦”的記載。
密祉人真是不簡單,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山溝,花燈卻祖祖輩輩跳,世世代代唱。不講貧富等級,不管年齡輩分,公婆妯娌、兄嫂弟媳、爺孫叔侄,自娛自樂。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愛怎樣唱就怎樣唱。為何能如此開朗豁達(dá)?為何能這般忘情陶醉?答案只有一個:只有熱愛生活、憧憬幸福、和諧相處的民族,才能達(dá)到這種境界。而且,他們心中擁有一盞盞不滅的明燈!
密祉自古文風(fēng)昌盛,在美麗的亞溪河畔,蔥郁的鳳凰山下,有一條文盛街,如同一部古樸的詩卷,等著人們?nèi)ゼ?xì)細(xì)品讀。
文盛古街是昔日滇西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南到鳳凰橋,北至文盛樓,全長800多米。街心路面由引馬石相連,兩邊店鋪客棧風(fēng)格古樸,長街曲巷依山就勢。古道鈴聲杳,馬蹄石印深。行走在古街上,被馬幫踩成凹形的引馬石上,馬蹄窩清晰可見。古街兩旁挨挨擠擠的店鋪、屋頂瓦縫中搖曳的芨芨草,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當(dāng)年古驛站上商賈云集、馬幫往來的繁華。古街上,鳳凰橋長橋臥波,文盛樓飛檐斗角,碧云庵雕梁畫棟,文昌宮古桂飄香,到處充滿著“茶馬古道”的濃濃氣息。街南鳳凰橋頭,明代老槐樹干如虬龍、冠若巨傘,當(dāng)年不知有多少“走夷方”的游子曾在這里躲風(fēng)避雨,乘涼歇腳。
過了橋朝西。又有珍珠名泉。泉中水質(zhì)清冽,甘泉涌動,銀珠升騰,燦若星辰閃爍,美似珠寶生輝。“澤國生民養(yǎng)不窮,秀泉時出在龍宮。圓圓水泡連升上,好似珍珠滿井中?!崩钤柕摹墩渲槿沸蜗蟮孛枥L了珍珠泉水珠升騰的奇觀。在通往珍珠泉的石板古道上。隨時可看見漂亮的密祉姑娘到泉中去汲水,她們挑著用篾片打箍的楸木桶,肩上扁擔(dān)悠悠,腰際長辮閃閃,總使人想起《十大姐》中頭扎長辮、手提花籃的俏姑娘。
密祉美,美在民風(fēng)淳樸,美在《小河淌水》。
心想,若是選一個月朗風(fēng)清的三五之夜,在箐邊竹木掩映的密祉彝家山寨里,坐在老核桃樹下的大石頭上,對著山中皎皎明月唱響《小河淌水》,那才更讓人陶醉!
哎!
月亮出來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哥?。?/p>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明朗朗的中秋月,清悠悠的小河水,靜謐的山寨,清亮的歌聲。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時而低回吟唱,時而深情呼喚。那如泣如訴的傾吐,滿懷焦渴的等待,道出了天底下多少男女之間誠摯永恒的思念之情!
午飯時,聽當(dāng)?shù)氐呐笥呀榻B,離密祉古鎮(zhèn)不遠(yuǎn)處還有一座太極山。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山因形似易象太極而得名,是當(dāng)?shù)厝顺秸呓j(luò)繹不絕的靈山勝境。據(jù)史傳,太極山啟于秦末漢初,集“儒、釋、道”三教同源,建于唐,繼于宋元,盛于明清,鼎盛至今。這么一說,飯后便立馬上山。
太極山位于彌渡、巍山、南澗三縣交界處,有九溪八嶺十三峰,全山山系結(jié)集、層巒疊嶂,綿延20多公里。主峰太極頂海拔3064米。古有“小蒼山”、“小雞足”及“哀牢之首”的美稱。登上山頂,東觀旭日,南看彩云,西攬無量,北眺玉龍,山川美景盡收眼底。太極山上風(fēng)光秀麗,殿宇遍布,人文景觀豐富。歷史厚重悠長,讓人流連忘返。
那天我們上山時,正是太極山廟會,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來此朝山禮拜和踏歌賽唱的人。人們在竹掃寺賞新篁春筍。去忠義祠懷義勇節(jié)烈,登睹光臺看云涌金波,往玉皇閣聽晨鐘暮鼓,在轉(zhuǎn)石閣祈壽求吉,攀松峰聽萬壑濤聲,上梅嶺賞千樹梅花
太極頂植被極好,山上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隱天蔽日、形態(tài)各異。滿目蒼翠。山上自然資源豐富,多長突尖杜鵑和馬櫻杜鵑,英國花卉植物學(xué)家米萊斯來此考察時稱之為“杜鵑世界”。
上得山來。行走在林蔭間盤旋的山道上,呼吸著略帶腐質(zhì)氣味的清新空氣,忽而看見野雉在刺栗木中歇息,聽到山鶯在黃梨樹上啼唱,山風(fēng)拂面,十分愜意。
在太極山八嶺九溪中,還有一個充滿畫意詩情的桂花箐,箐中有一條溪流叫萬花溪,溪水清冽甘甜,匯入山麓的亞溪河,這才真正是小河淌水的源頭。箐中山泉淙淙,四時花開不斷,一棵四人合抱的古桂樹高30多米,已有1700多年樹齡,但仍蓊郁蒼勁、枝繁葉茂,直指云天,實為罕見。每年八月中秋,古桂滿樹繁花、幽香襲人、箐水飄香溢彩、香溪流韻,好不抒情。
遺憾的是,我們來的不是時候,但為了親自目睹這棵千年古桂,我們還是來到了桂花箐。桂花樹下的清溪旁,邑人在此立了一塊巨石,上刻“小河淌水”字樣。撫摸著古桂,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陳韻,回想起小河淌水蕩人心弦的愛情。
師范故里隨想
彌渡自古耕讀并重,人文薈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彌渡明清出舉人148人,進(jìn)士30人,并出現(xiàn)“六科六解元”的盛況。屈指一數(shù):“八月天子”龔渤纂修《大清匯典》,“五諫臣”之一的谷西阿修《四庫全書》、掌五華書院;師荔扉撰《滇系》和詩孫髯、李菊村注《易經(jīng)》主西云書院;蘇霖渤實授山東學(xué)正,尹簫怡長撰書法楹聯(lián)。李文學(xué)率農(nóng)民抗清;張耀彩共事孫文:項澤光交友朱德……僅就寅街莘野村,就有師范“父子師弟三亞元”的佳話、龔渤“兄弟雙登科”的奇聞。
我們一行人大小高低不管,還是文化人,懷著敬意,又在第三天去尋訪師范故居。
師范的故里在彌渡寅街鎮(zhèn)莘野村,清乾隆年間,這個村子出點翰林一人,中進(jìn)士一人,鄉(xiāng)試中一解三亞,在彌渡七科十解亞中占了四科四解亞,“名播全滇”的師范和官階華貴的龔渤翰林學(xué)士就出生在這里。龔、師兩家是一墻之隔的鄰居,兩個書香門第出了十多位學(xué)者,文風(fēng)昌盛為前所未有。
莘野村坐落在彌渡縣城南毗江岸邊、景東嶺下的一個小山坡上,村口一棵幾人合抱的大緬樹,繁茂的枝葉蓋住了幾排明清時代建筑風(fēng)格的老房子,旁邊有一座文昌宮,這一切仿佛在告訴人們:這是一個人文蔚起的地方。
走進(jìn)村子,恰好遇到文昌宮前的花架下有幾個老者在歇息,當(dāng)我們說明來意時,一位熱心的村民把在樹蔭下納涼的師范第二十代孫師主善老人介紹給我們。76歲的老人很慈祥,非??蜌獾匕盐乙M(jìn)他家,在整潔的堂屋里,主人家給我們上茶端糖果,還毫不保留地把珍藏的《師氏族譜》拿給我們翻看,家譜里有許多師范的墨跡和遺物照片,師主善老人家一邊和我們閑談,一邊介紹著師家的情況。
從《家譜》和老人的介紹那里得知:師家祖上通曉琴韻,知書識禮,歷代以耕讀為本,雖然官階不顯,但在文壇上影響不凡。師范的父親師問忠是彌渡七科十解亞中的第二亞,任過鹽運大使,“人服其廉明”,辭官還鄉(xiāng)后,年過八十高壽還能在田間散步。師范的胞弟師箴性情曠達(dá),喜好詩酒。師范的兒子師道南性情恬淡,好詩文,但不樂應(yīng)試,29歲時英年早逝,留有《死鼠行》詩歌絕唱。師范的玄孫師源長于詩文,一生熱心公益,興師辦學(xué),到老不倦。師家父子三亞元,一時傳為佳話,稱為曠世奇緣。
師范,字端人,號荔扉,又名金華山樵,生于1751年,病逝于1811年。師范自幼刻苦好學(xué)、博學(xué)多才,23歲參加全省鄉(xiāng)試中亞元。師范中舉后曾七次進(jìn)京參加會試,但都名落孫山。后覺得與進(jìn)士無緣,便“遍游中國名勝,足跡半天下”廣交有識之士。37歲時任劍川州學(xué)司訓(xùn),后又逢官軍西征郭爾喀,師范被派駐麗江,輔佐由滇八川運糧觀察使,西征勝利后,50歲時因西藏平叛獲軍餉功得到保舉,選授安徽望江縣任縣令。
在望江,師范為官七年正直無私,清正廉潔。面斥總督苛擾,杖責(zé)司役豪奴,重節(jié)氣,輕利祿,為百姓興利除弊。愛士恤民,當(dāng)時曾有“師令可稱強項,非風(fēng)塵俗吏所易企”的評價。師范雖做了多年的知縣,但一生清貧,到因病離職想回云南老家的時候,競連路費都湊不齊,只好賣文為生。就連61歲病逝望江后,也只由他的摯友(濟(jì)南太守)張溟州送回彌渡安葬,為此,桐城學(xué)者劉開在悼師范的哭詩中有“生有文章驚海內(nèi),死無骨肉送泉臺”的詩句。
師范知識淵博,多才多能,“凡有關(guān)民生國事者,莫不考求實用”。他無論為官為民,凡所到之處都很重視教育事業(yè),結(jié)納名士、授業(yè)弟子,“陳古指今、悉中利害”,一邑四方向他請教求學(xué)的人“趨之如云”。師范擅長文學(xué),熟悉地理、水利和邊防軍事,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南詔征信錄》3卷、《課余隨筆》3卷、《金華山樵集》2卷、《雷音集》12卷、《蔭春書屋詩話》1卷、《小停云館芝蘭》10冊,以及《二余堂詩稿》等。
師范還長于詩畫,他的畫情趣淡雅,別具風(fēng)格,頗受后人稱贊。師范又是一位高產(chǎn)的詩人,他一生留下近五千首詩歌,他雖然“遍游國中名勝”,也在他鄉(xiāng)任過一官半職,但他一生追求的不是飛黃騰達(dá)、平步青云,不管是在何時何地,常常是“思鄉(xiāng)憶舊情何限,斜依寒燈坐到明”。為此,他的詩歌很少歌頌所見的名山大川、瓊樓玉宇,也不贊美為官者的山珍海味、錦衣玉食,而是津津有味地去描述家鄉(xiāng)的小食品和田園景物。赤水江中“永絕塵土容”的石花菜,滇南深山“辨味極柔美”的野雞縱,西山上“飽我煙霞腹”的早菌,“米粉漬巖蜜”的水目寺松花糕,“磨豆令成乳”的云南縣黃豆腐,“翠葉隨風(fēng)翻”的北園青菜,“赤莖綴金葩”的墻西芋花,毗江邊“手剝新仁帶露烹”的二月蠶豆,住宅旁“自脫蔬筍氣”的五畝桑花,“東風(fēng)一宿吹成雪”的東谷梨花,“濺玉噴珠水一塘”的南鄉(xiāng)溫泉,時與青山爭裊婷”的西河煙柳,“天明寺寺響疏鐘”的北剎曉鐘?!笆瘶蛉缭驴缰辛鳌钡奶鞓驋煸拢耙墒强屎缭仆饴洹钡蔫F鎖飛虹,“神魚五色半浮沉”的石洞花魚?!奥防@城西十余里”的梅樹晚荷……
這些詩作清新質(zhì)樸、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給人以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使人受到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啟迪和熏陶。
但是,師范的詩并非只停留在描述田園風(fēng)情和閑情逸致上。在《建寧雜詩》中,他引經(jīng)據(jù)典,描述漢武帝使司馬相如持節(jié)使賜滇王印臣服、諸葛亮平南中擒孟獲、建寧王張樂進(jìn)求召集各部落首領(lǐng)祭鐵柱讓位細(xì)奴邏、南詔十三代義子相殘、唐太守張虔陀挑起天寶之戰(zhàn)以及宋揮玉斧拋大渡、元跨革囊接三秦等史實,以一個史學(xué)家的眼光。表達(dá)了華夏一統(tǒng)、民族團(tuán)結(jié)的思想觀點。
師范一生喜愛詩文,但他主要的成就是在史學(xué)方面。在任安徽縣令時,他利用空余時間,廣泛收集遠(yuǎn)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家鄉(xiāng)各方面的資料,細(xì)心研究整理,花了整整4年時間,終于在59歲時編著成《滇系》。全書計40冊,45萬字,較詳細(xì)地記述云南的歷史、典故、藝文等內(nèi)容,彌補了云南明以前無史志的空白。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在序中稱此書“撰論古今之是非,綜核形勢之利病,兼采文物,傳考故實,此史氏一家之美”,成為今天研究云南歷史的寶貴文獻(xiàn),師范也因此成為“以滇人言滇事”的滇中第一人。
翻看完《師氏族譜》,老人又帶我們沿著村中的一條小石徑往下走,去參觀師范出生時住過的院子。
院子不大,一院三方,很清靜,里面住著師家第21代孫一家人。走進(jìn)院子,只見西房臺坎上涼陰處的小木桌旁,坐著一個做作業(yè)的小男孩和一個納鞋墊的年輕婦女。見我們進(jìn)來,那女的連忙起身和我們打招呼,并放下手中的針線給我們傳煙泡茶。老人告訴我們:院子中的三方房子過去是草房,師范就出生在北面最東邊的那間小矮房里。
從院子的布局來看,西邊的房子是主房,結(jié)構(gòu)是老式的走馬吊腳樓,階前有個花臺,花臺上有棵老樹,樹上纏著一蓬素馨花,枝葉茂盛,花開得非常熱鬧,滿院散發(fā)著清香,花藤被主人用一根鐵絲順勢牽引到樓欄上。
看到院中的景致,不由想起師荔扉先生的《建寧雜詩·十一》來:
路轉(zhuǎn)南山有舊蹤,草堂三架盡從容。
結(jié)樓正可招王翰,總角曾經(jīng)識李邕。
累代耕田故伯始,偶然掃舍郭林宗。
階前幾葉文章草,時見祥云頂上封。
從詩中可以看出,師氏家族注重耕讀為本,家風(fēng)淳厚,而且?guī)熇箪橄壬鷮δ仙缴系倪@個小院是極有感情的。在《重修草堂落成記》中,他曾這樣寫道:“堂前有隙地,鑿方池引活水,立湖石于上。夾以疏梅,環(huán)以修竹,駕以茉莉,蔭以芭蕉花木十一種?!?/p>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蔽覀儾恢劳デ暗睦蠘浞被ㄊ遣皇窍壬?dāng)年栽下的花木,況且三方房子已翻蓋成瓦房,也看不見先生詩中所描述的南墻桑花、墻西紫芋、北園青菜,以及堂前方池邊上的疏梅修竹、茉莉芭蕉,但仿佛聽到那間低矮的房間里傳出先生出世時稚嫩聰穎的啼哭聲;仿佛看見先生在飽覽詩書之余到草堂前的方池旁信步,欣賞親手栽種的花草:在觀音柳下尋找香菇柳菌的情景,打從心底深深贊嘆師氏家族耕讀傳世的家風(fēng)。
走出院子,老人又指著隔壁一方房子說,這就是龔渤翰林的家,并給我們介紹起龔家的家史來。
龔翰林家名聲清美,一家?guī)状隽耸畮讉€學(xué)者。龔渤與族兄龔亮于雍正七年(1732年)同中壬子科孝廉,一門兄弟雙登科。龔渤在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中進(jìn)士,官至翰林院檢討、侍讀,任《八旗姓氏通譜》和《大清會典》纂修官。為官期間“駕幸贏臺兩次與宴”,曾奉旨代乾隆皇帝祭告北岳恒山,帝賜彎把黃傘、皇馬褂,是彌渡在朝為官者中地位最高、最受寵的顯貴重臣。后來,龔渤看透朝廷權(quán)勢爭斗,在可出宰入相時告老還鄉(xiāng),留得清名。龔渤族兄龔亮是彌渡十解亞中第一個獲解元者,他長于詩詞,任國子監(jiān)助教。族弟龔敏是清乾隆6年(1741年)辛酉科舉人。吳三桂起事時曾檄文請任,但他卻避而不出,官至昆陽州學(xué)正,力志于著書、教授、修志。龔渤之子龔錫瑞,是彌渡首點翰林蘇霖渤的女婿,又是師荔扉的同輩好友,清乾隆30年(1765年)乙酉拔貢,是云南清代較有影響的詩人,清代詩評家袁枚在其《隨園詩話》中評價他的詩“有太白遺風(fēng)”。龔錫瑞的妻子蘇竹窗,是翰林刑部主事蘇霖渤之女,17歲嫁與龔錫瑞為妻,蘇竹窗出身書香門第,詩作造詣較深,和龔錫瑞是難得的詩壇情侶,她的詩在云南古代詩壇上占有重要的一席。除此之外,龔渤家還有其兄龔敬、族弟龔仁、族侄龔允迪、龔允塞也是能詩善文。
聽著老人的介紹,不覺已到了村口。和慈祥的老人致謝道別后,再次回望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吹脚觾砂兜奶锂犂铮掠笳谷~,蠶豆掛角,菜地里韭嫩蔥青、茄紫瓜黃,毗河中村童在潛水。疑是當(dāng)年師荔扉和好友龔錫瑞在水中戲水摸魚。忽然又想起清御賜翰林李菊村先生在彌渡中和書院撰題的“爛縵彩云蒸士氣,雌雄毗水壯文瀾”聯(lián)句,不得不嘆服:一個方圓不足里許、僅有三十多戶人家的莘野村,在清乾隆時競出了十幾位文人學(xué)士,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