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魚與熊掌沖突時,可舍魚而取熊掌也;當生與義矛盾時,可舍生而取義也;然而,當老實與聰明相對立時,應兼而有之,因為兩者兼有乃人生一大智慧。
老實是實誠、忠厚、專一,并不是傻里傻氣地成一根筋;聰明是機智、靈活、敏銳,而非偷奸?;?。老實是一個人的做事原則,不可丟棄;聰明是一個人的做事方法,亦不可丟棄。唯將二者兼而有之,才是最佳處世智慧。
老實與聰明兼有決定了一個人的品性,是人能夠健康發(fā)展的前提。荀子曰:“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蚯蚓可謂老老實實,踏實專一,同時這種老實兼有聰明,因為它選擇了最有效的方法,靈活出入于埃土和黃泉之間。它老實的做事原則加上它聰明的做事方法,成就了自己的可貴品性,連荀子都為之點贊。
老實和聰明兼而有之,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兼具老實和聰明的人。楚漢相爭,劉邦率先入關,老實地遵守懷王與諸將的約定,準備做關中王。不料項羽欲揮師入關,形勢危急之下,劉邦聰明地忍辱負重,化險為夷,為他奪取天下保存了實力。為什么劉邦能夠化險為夷,最終戰(zhàn)勝強大的項羽呢?因為他兼具老實和聰明:順利時老實地步步為營,失利時聰明地化險為夷,最終使自己的事業(yè)走向成功。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兼有老實和聰明的道理。他們要么把自己封閉在老實里,愚笨癡妄;要么擁有聰明而恃才放曠,妒賢忌能,甚至干一些違法亂紀的勾當。
愚公移山,其精神固然可嘉,然而不是太過老實了嗎?假如愚公直接走出大山,不是更有效果嗎?荊軻不也太過老實了嗎?假使荊軻能夠等到自己的朋友一起驅(qū)車刺秦王,也許歷史會重新書寫吧?只擁有老實而不懂得聰明是不行的,同樣,只擁有聰明而不腳踏實地,韜光養(yǎng)晦,結果也是令人嘆惋的。楊修死于聰明,貽笑千古;周瑜妒賢忌能,吐血而亡;關羽自恃聰明,敗走麥城;項羽師心自用,自刎烏江;周某違法亂紀,鋃鐺入獄……這些不都是聰明人嗎?看來,不懂得老實和聰明兼而有之的道理,事業(yè)往往會遭受挫敗,甚至身家性命不保。唯將二者兼而有之,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大智慧。
總之,我們唯有兼具老實與聰明,才能處理好學習、工作和為人,才能肩負起推動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這一神圣而偉大的歷史使命。果真如此,乃我輩之幸,國家民族之幸!
點 評
小作者抓住材料中“老實和聰明可為一個人兼而有之”這一觀點,以孟子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引出“老實和聰明可兼而有之”的主旨。先以荀子語和劉邦例證明主旨思想,又辯證地分析過分老實與耍小聰明之弊端,最后得出結論。既顯得行文自然,不蔓不枝,又突出了主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