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勇,王 玨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上海海堤達標-工程中加寬消浪平臺結構斷面設計
--以奉賢區(qū)某海大堤達標工程為例
陳建勇,王 玨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以上海市奉賢區(qū)某海堤達標工程為實例,介紹了加寬消浪平臺的達標結構斷面方案設計。通過方案對比分析,論證了案例項目采用加寬消浪平臺方案的合理性,并總結了加寬消浪平臺方案的適用條件,可為上海沿海一線海堤達標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海堤(海塘);達標工程;消浪平臺;上海市
海塘(海堤)是保障上海抵御風暴潮侵襲的第一道防線,其安全可靠性和防御能力直接關系上海的城市安全?!渡虾J泻L烈?guī)劃(1996-2010年)》規(guī)劃期已屆滿,同時由于沿江沿海灘涂圈圍變化,以及郊區(qū)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原海塘規(guī)劃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發(fā)展要求。2013年編制的新一輪《上海市海塘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了上海主海塘新的防御標準,某段海塘亦被列為近期達標改造的工程之一。
常用的海堤達標措施有加高堤頂高程、增加外坡消浪設施糙滲系數(shù)、加寬消浪平臺等。其中在設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寬消浪平臺是更為簡便、經濟性較佳的方案。本文以奉賢區(qū)某海堤達標工程為例,論述通過加寬消浪平臺以達到新規(guī)劃標準要求的設計方案,以此為上海同類海堤達標工程設計提供案例參考。
1.1 海堤現(xiàn)狀
該工程位于杭州灣北岸,地處奉賢區(qū)南部。工程為促淤圈圍大堤,于2007年竣工,促淤面積約為333 hm2,圍內吹填陸地暫作為農用地,田面高程為3.5 m(上海吳淞零點為基準,下同);工程圍堤即為一線海塘,全長5 475 m,原設計標準為:圍堤為1級堤防,100 a一遇高潮位+11級風中值(30.1 m/s),不允許越浪。
主堤(順堤)采用與原促淤壩相分離的結構型式,順堤中心線與促淤壩中心線相距約39 m。主堤堤身采用帶消浪平臺的復合斜坡堤結構,堤身主體由充泥管袋組合棱體與堤心吹填砂構成;外坡護面為350 mm厚柵欄板、450 mm灌砌塊石組合結構,上下坡面均為1∶3.0,消浪平臺寬度4.5 m,高程約5.6 m;防浪墻高1.2 m,采用鋼筋混凝土鷹咀直立式型式;堤頂寬度8.0 m,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
設計堤頂(防浪墻頂)高程為9.9 m,堤頂?shù)缆犯叱虨?.7 m;目前大堤沉降未達到施工預留量,現(xiàn)狀堤頂平均高程~8.9 m,防浪墻頂高程~10.1 m。
原設計主堤結構斷面圖見圖1所示。
1.2 達標要求
根據(jù)《上海市海塘規(guī)劃(2011-2020年)》[1](以下簡稱《規(guī)劃》),明確上海主海塘防御標準為:大陸及長興島主海塘防御能力達200 a一遇高潮位+12級風,崇明島及橫沙島主海塘防御能力達到100 a一遇高潮位+11級風。其中:大陸主海塘三甲港-蘆潮港為200 a一遇高潮位+12級風上限,大陸其余部分及長興島為200 a一遇高潮位+12級風下限。
該海堤位于杭州灣北岸上海區(qū)段,達標標準為200 a一遇高潮位+12級風下限(32.7 m/s),不允許越浪。《規(guī)劃》中通過對海堤(海塘)不利風向條件下各定級風的頻率分析,12級風基本對應于200 a一遇設計風速。
2.1 設計潮位
該工程位于金山嘴與蘆潮港之間,距離金山嘴站約為26 km,距離蘆潮港站約為22 km,其設計潮位通過兩站內插值得出,200 a一遇高潮位(P=0.5%)為6.36 m。
2.2 設計波浪要素
該工程區(qū)海域開闊,波浪作用較強,但由于該工程區(qū)域范圍缺乏連續(xù)的現(xiàn)場波浪觀測資料,不足以推算設計重現(xiàn)期下的波浪要素,因此波浪要素的計算需采用由設計風要素間接推算的方法。
首先采用規(guī)范推薦的蒲田海堤試驗站公式,通過設計標準下的潮位及風速(200 a一遇高潮位+12級風下限32.7 m/s)推算該海域的離岸深水波浪要素,繼而通過淺水變形、深水波與淺水波相互關系推算堤前設計波浪要素[2]。
該工程堤前設計波浪要素計算結果見表1所列。
3.1 設計斷面方案
海堤達標工程常采用的措施有加高堤頂(防浪墻)高程、降低波浪爬高等,其中降低波浪爬高一般可通過減小外坡消浪設施糙滲系數(shù)、加寬消浪平臺等。根據(jù)上述幾種措施,分別進行大堤達標斷面方案設計,并對各方案進行合理性比選。
3.1.1 加高防浪墻
維持現(xiàn)狀主堤護面結構,通過加高防浪墻來滿足達標要求。該方案相當于對原設計大堤進行堤頂標高復核,按照新的防御標準來計算波浪爬高及堤頂高程,以確定防浪墻加高的高度(方案一圖略)。
按《海堤工程設計規(guī)范》,堤頂高程應根據(jù)設計高潮位、波浪爬高及安全超高值按下式計算。
式中:ZP---設計頻率的堤頂高程,m;
hP---設計頻率的高潮位,m;
RF---按設計波浪計算的累積頻率為F的波浪爬高值(海塘按不允許越浪設計時F=2%),m;
A---安全加高值,m,對于不允許越浪的1級堤防為1.00 m。
設計波浪爬高按《海堤工程設計規(guī)范》附錄E[2]的規(guī)定,對于堤坡m=1.5~5.0情況,正向來波在單一斜坡上的波浪爬高按下式計算:
式中:KΔ---斜坡糙率系數(shù),根據(jù)護面類型確定;
KV---經驗系數(shù),查表確定;
KF---爬高累計頻率換算系數(shù),查表確定;
H1%---波高累積率F=1%的波高值。
帶有平臺的復合斜坡堤的波浪爬高,可先按規(guī)范公式確定該斷面的折算坡度me系數(shù),再按坡度系數(shù)為me的單坡斷面確定其爬高。
據(jù)此對原設計大堤進行堤頂標高復核(各方案計算結果匯總見表2),若保持現(xiàn)狀外坡消浪設施及消浪平臺不變,則堤頂高程需加高至約10.74 m方可滿足規(guī)劃防御標準要求。
3.1.2 新建扭工塊體護面(降低糙滲系數(shù))
主堤結構均予以保留,并保持原消浪平臺寬度4.50 m不變,在現(xiàn)狀主堤結構的基礎上在上下坡規(guī)則安放糙滲系數(shù)較小(KΔ=0.38)的扭工塊體,按照規(guī)范要求安放2層,通過降低波浪爬高來滿足達標標準(方案二斷面見圖2)。經計算并考慮適當安全系數(shù),扭工塊體穩(wěn)定重量取2.0 t,厚度2.1 m。
按照上述波浪爬高公式計算,該方案達標堤頂高程為9.857 m,可在堤頂不加高的情況下滿足達標要求。
圖1 原設計主堤結構斷面圖
表1 主堤堤前設計波要素(200 a一遇高潮位+12級風下限)計算結果一覽表
3.1.3 加寬消浪平臺
現(xiàn)狀主堤結構均予以保留,加寬消浪平臺至8.50 m,并在上下斜坡新建柵欄板護面,護面坡比為1∶3,通過寬平臺增強消浪作用(計算理論為增大其斜坡折算坡度me),以降低波浪爬高。
新建上、下坡柵欄板采用C35鋼筋混凝土,厚450 mm,上坡柵欄板安放在現(xiàn)狀350 mm厚柵欄板上方,下坡柵欄板與現(xiàn)狀下坡柵欄板之間空隙采用10~100 kg拋石填實(拋石表層理砌)。新消浪平臺建于現(xiàn)狀消浪平臺及拋石上方,消浪平臺寬8.50 m,標高約為6.00 m。消浪平臺采用C30灌砌塊石,厚500 mm。護坡坡底設C30灌砌塊石鎮(zhèn)腳,尺寸為1 000 mm×1 200 mm,鎮(zhèn)腳頂標高為3.50 m (方案三斷面見圖3)。
經計算,該方案達標堤頂高程為9.833 m,同樣可在堤頂不加高的情況下滿足達標要求。
3.2 方案比較
加高防浪墻方案達標堤頂高程為10.74 m,需將防浪墻頂標高加高約84cm,主堤防浪墻均需要重建。另外根據(jù)規(guī)范防浪墻凈高不宜超過1.2 m,若保持原堤頂路面標高8.7 m不變,則防浪墻凈高達2.0 m以上,與規(guī)范建議值相差較大,堤頂高程過高與工程西側水上旅游度假區(qū)極不協(xié)調,完全遮擋了向外海側的視野。故在防浪墻加高的同時,需將墻后堤頂加高,堤頂路面結構及內坡均需進行相應的加高改造,造成工程量較大、施工困難的問題??梢娡耆ㄟ^加高防浪墻使海堤達到規(guī)劃防御標準的方案并不理想。
表2 各方案波浪爬高及堤頂高程計算結果匯總表
圖2 新建扭工塊體護面方案結構斷面圖
圖3 加寬消浪平臺方案結構斷面圖
新建扭工塊體護面方案,需安放2層扭工塊體,厚度2.10 m,高度基本同防浪墻頂,一定程度上影響游人觀景及親水效果,與上下游相鄰大堤不協(xié)調;扭工塊體安放數(shù)量多、重量大,且墻前無較大安放空間,易造成防浪墻沉降、傾斜及開裂;另外從投資角度考慮也不夠經濟。
由于主堤原設計采用與原促淤壩分離的布置方式,消浪平臺外側有足夠寬度的壓載平臺(原促淤壩后拋石范圍),且已達到一定的淤積高程,因此方案三加寬消浪平臺并不增加斜坡堤總的底面積,增加工程量也不大,而限制波浪爬高的作用較為明顯。除平臺加寬外,該方案不改變現(xiàn)狀防浪墻,采用的柵欄板護面與相鄰海塘相協(xié)調,從而施工相對簡易。因此加寬消浪平臺的方案有多方面的優(yōu)點,方案相對較合理。
以上三種方案各方面的優(yōu)缺點比較見表3所列。
通過上述比較,加寬消浪平臺方案相對而言較為合理,實則上加寬消浪平臺措施即是《防波堤設計規(guī)范與施工規(guī)范》中的寬肩臺斜坡堤型式[3],其適用性和最終設計寬度應根據(jù)實際條件綜合分析來確定。
4.1 平臺加寬的空間及其經濟性
消浪平臺一般宜設置在設計高潮位附近或略低于設計高潮位,規(guī)范建議寬度是設計浪高的1~2倍,且不宜小于3 m。平臺的消浪作用主要是增加堤前波浪的底摩擦,或在平臺上提前破碎以消耗其能量。理論上消浪平臺越寬,消浪效果越好,但對于斜坡堤而言,消浪平臺越寬,堤身底面積就越大,斷面的工程量也越大,尤其在堤前水深較大的情況更甚。
前已敘述,該項目主堤原設計采用與原促淤壩相分離的布置方式,消浪平臺外側有足夠寬度的壓載空間,且已達到一定的高程范圍,因此具備平臺加寬的條件,增加工程量也不大,相對而言具備較好的經濟性。
4.2 符合現(xiàn)行規(guī)范公式的計算范圍
對照規(guī)范所建議的消浪平臺寬度,該項目改建后的消浪平臺寬度為設計浪高的1~2倍外,復合斜坡堤的波浪爬高計算采用折算坡度法,適用范圍為m上=1.0~4.0,m下=1.5~3.0,dw/L=-0.025~+0.025,0.05<B/L≤0.25;另外折算坡度me也應在單一斜坡上波浪爬高計算公式中適用的堤坡范圍內,即me=1.5~5.0。
對照該項目消浪平臺加寬至8.5 m后,其寬度與2倍堤前設計波高接近,略大于2倍堤前設計波高,但加寬后的平臺寬度與設計波長的比值B/L約為0.15,dw/L約為0.007,折算坡度me<5.0,均滿足規(guī)范公式的計算范圍。
4.3 滿足堤前波浪力作用
平臺加寬后使波浪在前緣破碎,從而具有較為顯著的消浪效果,有效地降低越浪量,但波浪沖擊破碎時也使得平臺受到較強烈的作用力,因此除計算爬高作用外,斜坡面及消浪平臺還必需要有足夠的結構穩(wěn)定性。
根據(jù)該項目的堤前波要素計算結果,斜坡面新增C35柵欄板厚度為450 mm,消浪平臺采用500 mm厚C30灌砌塊石,外坡腳增設C30灌砌塊石大鎮(zhèn)腳。護面結構厚度經計算滿足堤前波要素要求。
如根據(jù)堤前波要素計算所需的柵欄板及灌砌塊石護面結構過大,則仍需要采用消浪人工塊體護面結構。
4.4 堤身穩(wěn)定滿足要求
設計方案在原堤身上增加結構后,必需滿足堤身的整體穩(wěn)定及沉降要求。
表3 達標斷面各方案優(yōu)缺點比較表
加寬消浪平臺方案主堤整體穩(wěn)定復核成果見表4所列。根據(jù)計算結果,各工況下最不利滑動面安全系數(shù)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4 加寬消浪平臺方案堤身整體穩(wěn)定復核成果一覽表
該方案主堤斷面各沉降期堤頂中心線和消浪平臺沉降量見表5所列。根據(jù)結果可知,拋石填筑消浪平臺對堤頂造成的沉降很小,堤頂基準期沉降量為0.8 cm,目前堤頂預留沉降拋高可以滿足要求,因此保持現(xiàn)狀堤頂防浪墻是可行的;新建消浪平臺處基準期沉降量為5.5 cm,因此可在消浪平臺處預留10 cm拋高以滿足消浪平臺標高要求。
4.5 平臺分縫處理
加寬消浪平臺分別位于老平臺與新拋石體上方,故新老結構銜接處易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降。為避免消浪平臺不均勻沉降造成結構破壞,在新老平臺銜接處設置20 mm沉降縫,沉降縫采用20 mm聚乙烯低發(fā)泡沫板填縫,并在外露面采用單組份聚氨酯封膏20 mm×20 mm嵌縫。
4.6 斷面物理模型試驗
達標設計斷面需通過物理模型試驗,驗證其波浪爬高、越浪量、結構穩(wěn)定性是否滿足標準要求。
表5 加寬消浪平臺方案堤頂中心線和消浪平臺沉降量一覽表(單位:m)
本文介紹了加寬消浪平臺的達標方案設計,通過方案對比分析,論證了案例項目采用加寬消浪方案的合理性,并總結了加寬消浪平臺方案的適用條件。
上海的海堤大多為此類有一定寬度的壓載平臺的結構斷面,堤前波要素大體相近,且建造均有一定時間。因而,對于達標工程,在滿足文中所述的客觀條件及所需考慮的因素的前提下,采用加寬消浪平臺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1] 上海市水務局, 上海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海塘規(guī)劃(2011-2020年)[R], 2013.
[2] SL 435-2008, 海堤工程設計規(guī)范[S].
[3] JTS 154-1-2011, 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S].
U656.31+4
B
1009-7716(2015)04-0099-05
2014-12-15
陳建勇(1981-),男,廣東東曉人,工程師,從事水利及水運工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