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人在抉擇的時候,總是有些掙扎,若是左右為難到某種程度,可能形成雙重傷害。莊子對此提出建議。
《莊子·讓王》有一小段寓言,內容如后:
中山公子牟對瞻子說:“身體處在江海之上,內心想著王室的榮華,怎么辦呢?”瞻子說:“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會輕視利祿?!?/p>
中山公子牟說:“雖然知道這一點,但還不能克制自己?!闭白诱f:“不能克制自己就順應,心神不會有厭惡?。〔荒芸酥谱约河置銖姴豢享槕?,就叫做雙重傷害。受到雙重傷害的人,沒有能活得下去的。”
莊子的結語是:魏牟是萬乘大國的公子,他隱居在山林巖洞里,要比平民困難得多;雖然還沒有悟道,也可以說是有志向了。
不過,有志向是一回事,修煉的工夫則是另一回事。在工夫未至時,最好還是順應。莊子在另一段寓言中,以魏武侯為主要角色,談到類似的狀況。
《莊子·徐無鬼》記載一位隱士徐無鬼下山前去拜見魏武侯。武侯看到賢人來訪,自然喜出望外,說出心中的得意:“先生住在山林里,吃橡樹子,飽食蔥菜韮菜,拋棄寡人已經很久了!現在老了嗎?想嘗嘗酒肉的味道嗎?還是寡人能得到你的幫助造福國家呢?”
徐無鬼表明來意,說是要來慰問武侯的,他說:“天地養(yǎng)育萬物是均等的,登上高位的不可認為自己尊貴,屈居下位的不可認為自己卑賤。君侯一人作為萬乘之主,勞苦一國人民,來滿足耳目口鼻的欲望,但是心神卻不允許自己這么做。人的心神喜歡和諧而厭惡偏私;偏私,就是有病,所以我前來慰問?!?/p>
這段話讓人聽了實在深感震撼,其中蘊涵了人格及人權的平等,以及資源的平均分配。更關鍵的是:莊子認為統(tǒng)治者雖然作威作福,他的“心神”卻不允許自己這么做。不允許卻仍然去做,以致形成偏私現象,這就是“有病”。由此看來,天下大富大貴之人很少是健康正常的。
徐無鬼開導武侯的結語部分是有關戰(zhàn)爭的,他說:“像殺害別國的百姓,兼并別國的土地,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與心意,這種戰(zhàn)爭不知有什么好處?勝利的人又在哪里?”若是少了和諧,天下的人怎么可能快樂呢?
國君的權力太大,而權力使人腐化。意思是他受到雙重傷害的幾率比較高。那么一般人呢?莊子筆下的老聃,是一位博大真人,言行完全符合道家的要求。老聃其實也是“有教無類”的。學生庚桑楚稍有一些心得就表現相當杰出,可以自己開班授徒了。庚桑楚碰到自己教不來的學生南榮趎,就寫介紹信讓他前去拜訪請教老聃。
《莊子·庚桑楚》記載這一段數據。南榮趎一見到老聃,就提出自己最大的困惑:“沒有智巧嗎?人們說我愚蠢;有智巧嗎?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沒有仁心就會害人,有仁心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沒有義氣就會傷人,有義氣反而使我自己愁苦。我怎樣才能避免這些呢?”
老聃說:“剛才我看你眉目之間的神色,就知道你的心事了,現在又從你的話得到證實。你無所適從的樣子,好像失去了父母的照顧,又像拿著竹竿去探測海的深度。你是迷失的人啊,茫茫無所知??!你想要恢復本來的性情卻找不到途徑,真是可憐啊!”
南榮趎的問題其實是每一個人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表現自己的“智巧、仁心、義氣”呢?表現這些來與別人競爭比較,即使有所收獲也會覺得“反而使我自己愁苦”。但是完全不與人爭,又好像無法立足生存。處在這雙重傷害之間,應該如何修煉才可超越其上?
(大臾摘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