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泊 聶萌
無論是“藝齡”還是“益齡”,在當紅華語明星群體中,吳奇隆都算得上是前輩。
他出道已26年,幾乎與其演藝事業(yè)同時開始,自1990年接拍第一部公益廣告至今,吳奇隆的“公益生命”已有25年。
信息和能量的相互傳遞
對于吳奇隆來說,學校、老師對他有著特別的意義。兒時,吳奇隆家中條件不好,他常餓著肚子上學,老師知道后,便叫他一同吃飯。食物被消化掉了,因此而產生的能量卻在持續(xù)發(fā)揮效用。
2011年,吳奇隆父親突發(fā)腦溢血,一到醫(yī)院,吳奇隆便簽了父親的病危通知單。吳奇隆慌了。經朋友幫忙,他找到了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在她的治療下,吳奇隆的父親得以渡過危機。他不知該如何感謝她,他想做點什么。
凌鋒是醫(yī)生,同時,也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民族孤兒救助基金的項目主任。在云南麗江民族孤兒學校里,她是孩子們的凌媽媽。這所學校建于1996年麗江“2.3大地震”后,是一所撫養(yǎng)、教育貧困民族地區(qū)孤兒的民辦家庭式學校,有來自全國各貧困地區(qū)的約300名少數(shù)民族孤兒。凌鋒為這所學校奔波了十多年。
凌鋒對吳奇隆說,如果有心的話,在麗江有個民族孤兒學校,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吳奇隆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很快便排開檔期,帶著自己的粉絲,前往麗江探望。
多年來,吳奇隆常到貧困地區(qū)捐款捐物,支持教育。與孩子在一起,他能感覺到愛的能量在彼此間傳遞。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被中國扶貧基金會納入“愛心包裹”項目受益范圍。吳奇隆了解災情后,第一時間通過扶貧基金會捐贈30萬元,向受災小學生發(fā)放生活包。
在云南,吳奇隆看到一些孩子要步行兩三個小時上學,在孩子的必經之路上,他準備了一些糖果?!爱斘野堰@些東西遞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會用雙手接,然后笑得很開心,對你說謝謝,他們不在意是一塊糖或者是一把糖,多跟少都不重要,他們那種發(fā)自內心的感謝與開溫現(xiàn)在城里小孩很少見的?!痹谒磥?,那些孩子的精神是富足的?!拔蚁嘈潘麄冊谀承┓矫姹任覀兘】刀嗔??!眳瞧媛≌f。
孩子的純粹讓吳奇隆很受觸動,他覺得并沒有什么所謂的幫助與被幫助,那不過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和能量的相互傳遞。
傳播“黑白能量”
小虎隊解散后,吳奇隆更多地向幕后發(fā)展。2012年,他搖身一變,成為設計師,創(chuàng)立時尚品牌“黑白能量”。
“生活中都有陽光燦爛的一面,也會有陰暗需要幫助的一面,我們需要傳遞正能量,所以我們之間的互動就是能量的交流?!?/p>
同時,吳奇隆將這種理念注入到了他的公益事業(yè)。
在他看來,多數(shù)公益組織與名人合作存在不穩(wěn)定性,無法達成長期的、持續(xù)性的合作,他想做些嘗試,進行長期投入,同時帶動粉絲參與公益。
在自己的公司,他成立了“黑白能量助學基金”,并發(fā)起黑白能量助學活動,建立主頁,招募志愿者,承諾個人每年捐贈50萬元,首階段5年共計250萬元,全部用于公益助學事業(yè)。在貧困地區(qū),吳奇隆為失學兒童捐助生活物資、校舍及圖書館,其中包含大量的音樂、美術類課外讀物。在他看來,孩子潛力無限,藝術上的開發(fā)尤其重要。
他還在一些大學開展“圓夢計劃”,與大學生互動,幫助其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申請加入該計劃的大學生需對自己的夢想做出合理規(guī)劃,并提交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吳奇隆覺得,這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拔矣X得這不是單純地幫助他完成上學的問題和物質上的需求,我們會幫他在生活方式上有一個改變。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務實。”
名人公益網(wǎng)絡
隨著參與公益的時間不斷增加,吳奇隆在公益方面的人脈也不斷累積,其公益項目也來自于各種渠道。“有的是從粉絲那邊,有的是從慈善單位,各地都有,我們自己會整合一下,根據(jù)我們的能力,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吳奇隆曾多次與一些公益組織合作,包括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等。此外,他也介紹朋友及家人參與公益活動?!拔腋绺缂业男∨笥眩业艿芗业男∨笥?,我會叫他們一塊去做一些公益,因為讓他們在那個過程中去感受,去珍惜自己的生活,會很開心很充實?!?/p>
受到吳奇隆做公益的影響,2011年10月,吳奇隆的粉絲白發(fā)成立了“奇心協(xié)力愛心組織”,他們甚至設計了以熊貓為主要元素的組織標識、旗幟、會員服等。
成立至今,吳奇隆的粉絲深入貧苦地區(qū),先后開展了近20次公益活動。
對吳奇隆來說,他感謝粉絲的付出,同時,他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養(yǎng)成去幫助人、接觸人的習慣,對他們來講也是受益很多的。很多事情,不是單獨捐錢就好,如果你能親自去體會,去感受,你會更加清楚和明白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裴金超摘自《中國慈善家》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