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麗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醫(yī)中藥在治療偏頭痛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整理收集2009年3月~2014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9例偏頭痛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全部實施中藥辨證治療, 分析59例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全部59例患者中,其中治愈47例, 顯效5例, 有效3例, 無效4例, 愈率79.7%, 總有效率93.2%。結論 中藥辨證治療偏頭痛臨床療效顯著, 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偏頭痛;中藥辨證;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366-01
偏頭痛是一種具有發(fā)作性特點的頭痛疾病, 其發(fā)病機理在于患者神經血管存在功能障礙, 進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頭痛癥狀,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具有反復發(fā)作特點的偏側或雙側頭痛[1]。目前, 西醫(yī)治療偏頭痛尚無特效藥物, 而中醫(yī)治療該病卻有一定的優(yōu)勢。本院2009年3月~2014年2月共收治偏頭痛患者59例, 采用中醫(yī)中藥辨證治療的方法, 取得良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59例患者均是本院2009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35例, 年齡23~76歲, 平均年齡(38.4±6.1)歲, 病程4個月~11年, 平均病程(6.3±1.9)年。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辨證治療, 具體癥型有:肝郁氣滯型、瘀阻腦絡型、風陽上擾型、氣血兩虛型、風寒外宿型、肝腎虧虛型。
1. 2 診斷標準 偏頭痛診斷標準參考劉鳴等[2]編寫的《神經內科學》。
1. 3 納入標準 顱腦CT顯示無異常;偏頭痛病史>4個月;近3個月內未應用相關藥物實施治療;血壓正常;神經系統(tǒng)查體無異常。
1. 4 排除標準 顱內占位性病變;顱內感染;急性腦血管病變;中途治療終止者;過敏體質者。
1. 5 治療方法
1. 5. 1 肝郁氣滯型 臨床以脅肋部滿悶, 右側為甚, 伴暴躁易怒或情緒低落, 噯氣, 不思飲食, 頭部脹痛為主要表現(xiàn), 苔薄膩, 脈弦。治療當以疏肝理氣, 行氣止痛為主, 方以柴胡疏肝散加丹參、珍珠母等藥物。
1. 5. 2 瘀阻腦絡型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 痛有定處, 多為針刺樣疼痛, 舌質紫暗, 脈澀等, 以夜間發(fā)作為主, 治療當以活血逐瘀, 通絡止痛為主, 方以通竅逐瘀湯加減, 如赤芍、川芎、紅花、桃仁、生姜、大棗、木香等藥物。
1. 5. 3 風陽上擾型 該證型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如裂、眩暈, 多因情緒激動或惱怒而誘發(fā), 合并有面紅目赤, 心煩, 胸脅脹痛, 口苦, 咽干, 舌質紅苔薄, 脈弦而有力等癥狀。臨床治療當以平肝潛陽, 熄風通絡為主, 方以天麻鉤藤飲加減, 如天麻、鉤藤、牛膝、僵蠶、白芍、全蝎、牡蠣、梔子、石決明、黃芩等。
1. 5. 4 氣血兩虛型 臨床以頭痛綿綿, 體弱無力, 面色無華, 過度勞累后發(fā)作或加劇,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弱。治療上當以益氣養(yǎng)血, 補血安神為治療大法, 方以歸脾湯加減, 如黨參、黃芪、當歸、夜交藤、龍眼肉、川芎、僵蠶、蜈蚣、柴胡、天麻、白芍等。
1. 5. 5 風寒外宿型 臨床以時有頭痛, 遇寒加重, 惡風寒, 無汗, 面白, 口不渴,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浮緊為表現(xiàn)。治療當以祛風止痛為治療大法, 方以川芎茶調散加減, 如川芎、羌活、防風、藁本、蔓荊子、白芷、細辛、薄荷、茶葉等。
1. 5. 6 肝腎陰虛型 臨床往往表現(xiàn)為頭痛, 眩暈, 遺精帶下, 乏力, 腰膝酸軟, 耳鳴, 舌質紅或暗, 少苔, 脈細弱。治療方以益氣補腎, 滋陰養(yǎng)血為大法, 方以杞菊地黃湯加減, 如杭菊花, 熟地, 生地, 山茱萸, 茯苓, 枸杞子, 懷山藥, 澤瀉 , 墨旱蓮, 丹皮, 女貞子等。
1. 6 療效評定標準[3]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 隨訪1年無復發(fā);顯效:頭痛和其他的臨床癥狀消失, 半年內無復發(fā);有效:頭痛和其他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 且發(fā)作時間明顯延長;無效:上述癥狀均未得到改善, 病情甚至有所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 結果
59例偏頭痛患者中治愈47例, 顯效5例, 有效3例, 無效4例, 治愈率79.7%, 總有效率93.2%。
3 討論
西醫(yī)認為, 偏頭痛的誘發(fā)因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 部分學者認為是由于早期血管痙攣及后期的血管擴張所致, 其治療也是以預防再發(fā)作或減輕癥狀為目的, 而中醫(yī)認為偏頭痛屬于“頭痛”、“頭風”等范疇, 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腦竅氣血失和所致, 其致病因素有外感侵襲、憂思勞倦、肝氣郁結、久病致瘀、肝腎虧虛等, 故而其臨床分型包括風寒外宿型、氣血兩虛型、腦絡瘀阻型、肝腎陰虛型、肝郁氣滯型及風陽上擾型等類型, 治療方法亦各不相同。
頭為諸陽之會, 是五臟精華匯集之處, 無論是外感邪氣還是內傷勞倦均會上擾顛頂, 導致氣血逆亂, 腦竅失養(yǎng), 引發(fā)偏頭痛。本研究從風、寒、瘀、郁及虛等幾個方面進行辨證論治, 基本囊括了引發(fā)偏頭痛的主要外感及內傷因素, 有利于提高辨證的準確性。59例患者臨床有效率達93.2%, 充分證明了中藥辨證論治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治療偏頭痛要分清虛實,辨別外感或內傷,掌握治病原因,對癥用藥。這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龔明煜.中醫(yī)治療偏頭痛174例.中國中醫(yī)藥, 2014, 12(4):102- 103.
[2]劉鳴, 謝鵬.神經內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202.
[3]鄧國鵬.44例針灸結合中醫(yī)辨證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 12(11):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