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美君
【摘要】總結了10例遲發(fā)性維生素K1缺乏癥并發(fā)顱內出血患兒的護理體會。護理重點是密切觀察神經系統(tǒng)的變化,尤其是瞳孔大小和呼吸情況,積極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遵醫(yī)囑正確用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向家長做好疾病相關的知識宣教,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5例治愈出院,3例好轉,1例死亡,1例自動出院。
【關鍵詞】小兒;維生素K1缺乏癥;顱內出血;護理
【中圖分類號】R582.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5)01-0495-02
遲發(fā)性維生素K1缺乏癥是指新生兒出生2w后到嬰兒期缺乏維生素K1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該病易導致顱內出血,不僅病死率高,而且后遺癥嚴重,多見于3個月以內單純母乳喂養(yǎng)或肝功異常、腹瀉、長期應用抗生素的小嬰兒,起病急驟病情嚴重,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高聲尖叫、頻繁嘔吐、反復抽搐,嚴重的患兒可出現(xiàn)昏迷,呼吸不規(guī)則,嚴重時可形成腦疝。出血嚴重時表現(xiàn)為皮膚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有嘔血、便血,治療上以止血藥的應用、輸血、脫水降顱內壓等對癥處理為主;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營養(yǎng)腦細胞、加強功能鍛煉為主。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10例遲發(fā)性維生素K1缺乏癥并發(fā)顱內出血的患兒,經過積極救治和精心護理,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2周~3個月,平均45天,喂養(yǎng)方式:均為單純母乳喂養(yǎng)。
1.2臨床表現(xiàn)均為急性起病,驚厥9例,面色蒼白7例,哭吵不安8例,前囟飽滿6例,肌張力增高7例,80%患兒存在≥2種癥狀。
1.3實驗室及其它檢查血常規(guī)示血小板均為正常,血紅蛋白90~120g/L4例,60~90g/L4例,﹤60g/L2例,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2~5倍,頭顱CT示顱內出血,其中蛛網膜出血7例,腦實質出血3例。
1.4治療與轉歸入院后立即建立靜脈通路,鼻導管吸氧,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及靜脈輸注新鮮紅細胞懸液,驚厥患兒靜脈應用安定與魯米那解痙,顱內壓增高的患兒6小時后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針靜推以降低顱內壓,地塞米松靜脈注射等治療,患兒抽搐現(xiàn)象基本緩解后,醫(yī)囑予ATP、單唾液酸四乙神經節(jié)苷脂營養(yǎng)腦細胞,經過積極的治療與護理,5例治愈出院,3例好轉,1例死亡,1例自動出院。六個月隨訪痊愈5例,繼發(fā)癲癇2例,腦癱1例,聽力障礙1例。
2護理
2.1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觀察
小兒神經系統(tǒng)功能穩(wěn)定性較差,對外界的刺激有較強的反應,生命體征容易出現(xiàn)變化,因此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尤其是呼吸頻率、節(jié)律變化,當出現(xiàn)呼吸不規(guī)律或者呼吸緩慢甚至暫停,說明患兒病情惡化,應及時處理。密切觀察患兒的神志、意識、前囟飽滿度、瞳孔大小及反射情況尤為重要。如患兒出現(xiàn)神志不清,前囟飽滿,出現(xiàn)頻繁抽搐,雙側瞳孔不等大,肌張力高,出現(xiàn)噴射性嘔吐,考慮顱內出血導致顱內壓增高,暫禁食,6小時后予20%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交替靜脈注射降顱內壓,同時聯(lián)合使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用藥期間15~30分鐘觀察1次意識、瞳孔、哭聲、前囟是否飽滿等,有無嘔吐、煩躁、腦性尖叫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并及時做好護理記錄。
2.2用藥護理
10例患兒入院后均立即行股靜脈置管術,穿刺經過順利,固定妥當,6小時后予甘露醇注射液應用,在使用甘露醇期間應該加強巡視,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滲液,觀察穿刺側肢體的顏色,每班測量腿圍大小,并做好記錄。在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脫水劑期間要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監(jiān)測肝腎功能,患兒入院后記24小時出入量,并限制總液體的輸入量及控制液體速度,防止對腦水腫病情的加重。
2.3抽搐的護理
抽搐時可有暫時性的呼吸暫停,可使患兒腦組織缺氧,吸氧能提高動脈血氧飽和度,改善機體缺氧,減少缺氧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害。吸氧流量1升/分,插入鼻導管時動作輕柔,防止鼻粘膜損傷,按醫(yī)囑正確應用魯米那,安定等鎮(zhèn)靜止痙藥,使用安定類藥物推注時速度應大于2分鐘,以免推注過快引起呼吸抑制。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強光聲音刺激,各項治療護理集中進行,動作輕柔緩慢。抬高患兒頭肩部25°~30°,盡量減少頭部的搬動,以減輕顱內壓,防止加重顱內出血。患兒出現(xiàn)抽搐時,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誤吸,必要時予以適當約束,但約束切忌過緊,以容納1手指為宜;Q1H巡視約束肢體的情況,以免引起循環(huán)障礙。同時重視安全護理,患兒抽搐時必須拉上床欄,防止患兒跌傷,并交代患兒家屬注意看護,進行健康宣教[2];床邊備氣管插管,必要時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2.4皮膚護理
應加強保護性隔離,各項護理操作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每天2次定期開窗通風,每次30分鐘;密切觀察皮膚有無新的出血點,尤其是穿刺點的出血情況,選擇股靜脈置管,避免反復穿刺導致患兒哭吵劇烈加重顱內出血。用生理鹽水做口腔護理3次/d,擦拭口腔粘膜時應動作輕柔,保持頸下、腋下、腹股溝、臀部等皮膚皺褶處清潔干燥,便后及時更換尿布。穿著柔軟、寬大易吸收的棉織衣物防止刺激皮膚,剪短患兒的指甲防止抓傷。
2.5營養(yǎng)管理
患兒顱內出血早期應禁止直接喂奶,防止因吸奶用力或嗆奶加重出血癥狀,除按醫(yī)囑應用靜脈營養(yǎng)液外,可進行適量的鼻飼喂養(yǎng),進行早期、正規(guī)、合理的腸內營養(yǎng)支持是安全、有效和必需的,不僅能維護腸道黏膜結構和功能,同時對促進營養(yǎng)狀態(tài)和預后恢復十分有利,較好地滿足了顱腦損傷患者營養(yǎng)及代謝支持的需要,可降低病死率、病殘率,改善預后,喂養(yǎng)遵循由少到多,奶液的溫度控制在40℃左右,鼻飼前應判斷胃管是否在胃內、奶液有無潴留等,鼻飼時推注速度不宜過快。每次鼻飼后觀察患兒2~3分鐘,如有呼吸困難或紫紺,應立即用吸痰管吸出氣管內黏液及奶液。鼻飼盡量在治療、護理后進行,以免頻繁移動患兒引起嘔吐。
2.6健康宣教
對家長做好解釋工作,讓家屬對病情及其預后有較為恰當?shù)恼J識,患兒經治療、護理后病情逐漸好轉,除了繼續(xù)對癥治療、護理外,指導家屬進行母乳喂養(yǎng),鼓勵母親多吃含維生素K的食物,如綠色蔬菜,豬肝,魚類,豆類,雞蛋等,必要時每周口服維生素K11-2次,患兒出院時,家長要遵醫(yī)囑堅持使用恢復腦細胞功能的藥物,門診定期隨訪。鼓勵家長對患兒進行早期的肢體與語言的鍛煉。
3小結
遲發(fā)性維生素K1缺乏癥并發(fā)顱內出血起病急,后遺癥嚴重。3個月內單純母乳喂養(yǎng),生后未注射維生素K1的嬰兒有突發(fā)出血癥狀,精神變化或抽搐現(xiàn)象應立即就醫(yī),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能減少該病后遺癥的發(fā)生率。出院后應繼續(xù)服用營養(yǎng)腦細胞功能的藥物,及時進行功能鍛煉并定期隨訪;同時加強基層醫(yī)護人員及家長的認識,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是避免該病發(fā)生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李皿,陳娥.嬰兒晚發(fā)性維生素K缺乏顱內出血防治[J].北方藥學,2011,8(7):97-98.
[2]紀奕玲,何維維,彭荷華.抽搐患者的急診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3,7(34):4136-4137.病例報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