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超 何金鳳
摘 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文的學生好無奈;空洞無力長徘徊,靈氣美感全不在?!边@就是當前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它成為語文教師“心中的痛”,學生作文水平低,影響了語文的整體教學效果,為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必須讓學生明確材料與主題的關系,即“靈”與“肉”的關系。
關鍵詞:作文材料;主題;關系
做文章如同人類一樣,要想具有生命力,必須達到“靈”與“肉”的完美結合?!办`”即主題,“肉”即材料,只有二者完美地結合,文章才不會空洞、干癟。
現(xiàn)在的學生作文出現(xiàn)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主題不明確;一種是材料七拼八湊,不能表現(xiàn)主題。其實這就是材料和主題相互分離、不能統(tǒng)一。而在學生作文中,主題是第一性,材料是第二性,主題對材料起統(tǒng)率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時應首先幫助學生確定主題。但在主題的確立時,針對同一內容,由于每個人的切身感受不同,因而領悟也不同,所以,主題的確立也就有所不同,但這種“選擇”是有限的。它不能超出話題作文或材料作文的范疇、內涵。
現(xiàn)在學生有的知識儲備少、材料單一;有的材料過多不知取舍,那么將如何選材、取舍呢?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確定了‘什么以后就好辦了;只要沿著必要的路線選擇取舍就可以了?!逼渲小笆裁础敝钢黝}的確立,而“沿著必要的路線”則說明了選擇、取舍材料所遵循的路線,主題決定著材料的取舍。
例如,汶川地震是學生常用的一個材料,然而,它可以為多個主題服務,若寫愛心,可以寫全國人民為災民捐款、捐物,子弟兵救災等;若寫堅強,可以寫地震中那些災民與時間的賽跑爭取生的機會等;若寫品德高尚,可以寫子弟兵的無私、教師的奉獻等。像汶川地震這樣的材料是多角度的,這就要求學生在主題確立以后,選擇材料中的一個角度去表現(xiàn)主題,而不是拿過來就寫,表面感覺到作文貼近時代,實則卻給人一種硬“貼”上去的感覺,主題成為游離于材料之外的東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薄吧健薄八北闶遣牧希杏恕跋伞薄褒垺?,使其有所依存,而山中之仙、水中之龍,則恰似文章的主題,離開它文章就會黯然失色,有了它文章才能神采流動,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必須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瞿燕.積累寫作材料提升作文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3(34).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