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胤龍 郭佩利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發(fā)病率在全世界范圍內一直呈現(xiàn)明顯升高趨勢,我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據(jù)統(tǒng)計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危險性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3-5倍。在針對這類疾病時西醫(yī)治療常以口服降糖藥為主,除積極控制高血糖外還要糾正脂質代謝紊亂、嚴格控制血壓、抗血小板治療(例如阿司匹林)但作用不是很明顯,而且血糖不易穩(wěn)定,對心血管病變的控制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效果,且價格昂貴。
中醫(yī)藥根據(jù)整體調節(jié)理論,辨證論治,能明顯縮短療程,且中藥價格低廉,療效可靠,無毒副作用等特點,易于被患者接受。本方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組方,由黃芪、三七等十五味藥物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用于消渴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血管神經受損所致的氣滯血瘀,肢體麻木疼痛者。自2008年開始,我們對化瘀通絡片進行了系統(tǒng)的臨床觀察,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1、本研究計劃入組350例病例,完成研究335例,剔除8例,脫落7例。對照組130例,完成研究120例,剔除6例,脫落4例。詳見表1:
中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治療治療消渴癥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2002年試行版)中的中醫(yī)消渴病辯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中醫(yī)內科學》辯證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表現(xiàn)為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有的患者“三多”癥狀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發(fā)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病發(fā)眩暈、肺癆、胸痹心痛、中風、雀目、瘡癰等病癥者,應考慮消渴的可能性。治療前后測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
糖尿病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試行版)中“中藥新藥治療治療消渴癥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篇”和(據(jù)1999年WHO專家咨詢報告)制定。
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試驗(OGTT)中服糖后2小時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隨機血糖≥11.1mmol/L(200mg/dl)。注:
①以上為靜脈血漿測值。如毛細血管全血測值,則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其他標準相同。
②癥狀不典型者,臨床診斷必須經另一天的重復試驗所證明。
氣滯血瘀中醫(yī)型候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試行版)制定。
主癥:刺痛、痛有定處、拒按,脈絡淤血(諸如口唇、齒齦、爪甲紫暗,膚表赤縷,或腹部青筋外露),皮下瘀斑,癥積,離經之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舌脈粗張,脈澀、無脈或沉弦、弦遲。
3、治療方法:化瘀通絡片,口服。1月為1個療程,對照藥血府逐瘀膠囊。服藥期間注意飲食控制,保持合理休息和運動。
4、療效評定標準
氣滯血瘀中醫(yī)癥狀總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中醫(yī)證候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①臨床痊愈:氣滯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
②顯效:氣滯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③有效:氣滯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④無效:氣滯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2)中醫(yī)癥狀和體征指標:每個癥狀和體征均做單獨評價,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療效判定方法。
(3)若涉及與氣滯血瘀證相關的實驗室檢測指標,不設具體評價標準。
(4)可以對所涉及的西醫(yī)疾病及相關檢測指標進行相應評價。
二、療效分析
1、中醫(yī)證候療效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1.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31%。兩組等級療效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試驗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詳見表2:
結論:化瘀通絡片能明顯改善消渴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血管神經受損所致的氣滯血瘀,肢體麻木疼痛者的癥狀,可用于治療消渴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血管神經受損所致的氣滯血瘀,肢體麻木疼痛者。該藥物在疾病療效、中醫(yī)證候療效方面與對照藥比較,均有明顯優(yōu)勢。同時研究過程中未見明確的不良反應,臨床用藥比較安全。臨床研究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