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市政道路的現代化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城市交通的設計主要是方便市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市政道路建設是我國道路規(guī)劃建設的重點。本文主要對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的設計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設計;研究
引言: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擁擠不堪,已經成為典型的“城市病”,加上近年來的私家車嚴重超出城市的路網承載能力,造成道路交通的嚴重困擾。雖然各城市都加緊對舊城的改造,但是改造的工程并沒有進行長遠規(guī)劃和科學設計,使得目前的各個交通節(jié)點的失衡情況非常嚴重。在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的設計中,要兼顧城市周邊的設施及其需求,解決人流和車流的問題,從而確保城市道路的暢通。
1、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設計重要表現
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的設計對一個城市的發(fā)展和經濟建設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的依據,而且是增加城市經濟的有效動力。城市交通建設的發(fā)展主要是為了經濟的增長和城市綜合功能的提高,同時為人們的生產和社會生活而服務,推動城市衛(wèi)生、交通、文化等其他事業(yè)協調發(fā)展。市政道路的良好功能可以給城市綜合評定加分,使得城市在綜合實力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城市交通的快速發(fā)展對城市文明的進程影響非常大,交通制約著城市的發(fā)展進度。對城市道路節(jié)點交通進行科學設計,也是對城市的綜合交通情況進行梳理和規(guī)劃。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fā)展速度非???,大量私家車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一些重要的道路出現了嚴重的擁堵,給市民的上下班和生活工作帶來諸多的不便,城市的道路壓力越來越大。市政道路的節(jié)點交通設計能夠對城市的整體交通具有完善和發(fā)展作用。
2、市政道路交點的設計分析
市政道路在交點交通的設計要兼顧許多方面。例如對信號燈的設計問題,在設計信號燈時,要根據對行人的警示要求,在交叉路的特殊性進行科學標識。交叉路口的交通是一個立體的拓展空間,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一個整體的框架,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然后對交叉口進行時間上的合理分配,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所提高。交通節(jié)點處要注意車流和人流情況,通過交通信號的控制以及交通渠化,實現兩方面的合理配合。
通常在市政道路交點的設計理念中,要先對道路交通渠化進行設計,然后再對信號控制進行合理設計。所以,要在組織渠化設計時需要全面的考慮,并為下一步的信號控制設計留出一些空間和時間。例如,在道路交通的左轉方向節(jié)點設計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一些左轉的專用相位設計,同時此要求的前提也就是在進行交通渠化的前期要開設左轉的專用車道。當然,對于右轉車道的相位如果實際情況比較突出,要先進行了解和分析兩個車道的相位以及車輛的情況,若有不同的情況,可以專門開設一條右轉的車道。
在設計的過程中,對掉頭車道的設置應加強分析,并進行周詳的考慮,如果目前的車道無法滿足掉頭車輛的通行要求,那么設計人員要按照一般駕駛員的習慣,在道路的中心線旁開設專用掉頭車道,并進行醒目的標識提醒,從而防止出現車流和直行車流發(fā)生沖突,降低交通安全隱患。
3、對市政道路節(jié)點的交叉口設計分析
在對市政道路節(jié)點的交叉口設計時,要根據平面設計的要求,對路口視距三角形有一個科學的設計理念,即停車視距以及引道視距和交叉路口安全停車視距必須適用于道路的平面交叉設計要求。
停車視距是指駕駛員根據車道障礙物接近前所作出的反應,然后再進行制動停車的最小距離,這個距離分為駕駛員的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兩個部分。而引道視距是指在平交路口進行引道上的停車視距,這個距離和停車視距是一樣的。而交叉路口的安全停車視距主要由主線車輛在幾秒鐘之內行駛距離以及在停車視距這兩個距離共同組成。行車速度為20km/h時,停車視距為20m,安全停車視距為35m,行車的速度在40km/h,其停車視距為40m,安全停車視距為70m,行車速度在120km/h,停車視距為210m,安全停車視距為330m。平面交叉口的行車方向中,其車輛的停車視距要形成一個視距三角形,在這個距離和范圍內要做到通視要求,特別是路面0.9m~3.0m內嚴禁有雜物和障礙物出現,避免駕駛員的行車視線被遮擋。
對交叉口的轉角緣石半徑設計的問題上,要根據右轉行駛的要求,對其進行多種方式的設計??晒┻x擇的機動車以及非機動車右轉線性設計很多,例如可以設計為單圓或雙圓、三園等曲線,當然可以設計成緩和的圓曲線。設計時要根據道路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設計,例如在設計成三圓形式時,其曲線的半徑比例應設在R1:R2:R3=1.5:2.5:4.0,比例一定要精確設計。對交叉口緣石曲線最小半徑的計算中,右轉車道的行車速度在30km/h,其交叉口緣石曲線的最小半徑應在30m~40m之間,其右轉車道的行車速度在25km/h,交叉口緣石曲線的最小半徑設計應為20m~30m,右轉車道行車速度在20km/h,交叉口緣石曲線最小半徑則為10m~20m。
對交叉口的豎向設計有幾種,主要是凹形設計、凸形設計、谷線形設計、分水線形設計和鞍形設計、斜坡形設計等。凹形設計的缺點是容易引起排水的阻塞,使地表的給水向交叉口集中,在實際的設計中不建議用這種設計方式。如果是特殊需要這種設計方式,應該在設計中多增加排水口,避免雨水匯集到交叉口,影響行人和車輛的出行而造成不便。對凸形設計中,可以利用自然斜坡的方式進行排水。谷線形設計方式主要是先設計一條谷線,然后再進行交叉口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保證了排水的暢通,但是對車輛的行駛造成一些不便。分水線形的設計要把雨水井設置到人行橫道,這樣才能夠保證排水能夠暢通,且道路的路脊線有三個方向,對每條道路其橫坡是不變的。對鞍形設計中要求市政道路交叉口橫坡以及縱坡都要合理的調整,一般情況下會在縱坡交叉口兩旁進行布設雨水井,從而使排水暢通。對斜坡形的設計基本上和超高過渡設計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設計人員要按照設計的理念,要按照每條道路的斜坡保證不變,然后設計時要把兩條相鄰的道路橫坡趨于交叉口處進行過渡,最后讓橫坡方向調整到縱坡方向,從而使交叉口相鄰的兩條道路成為單向斜面。為了保證排水需求,應在縱坡交叉口中的人行道外設置水井排水。
結語: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供行人和車輛行駛的交通設施,它以網絡的形式分布于城市區(qū)域內。由于各向道路同處于一個地面體系,縱橫交錯的道路間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交叉和進行必要的連接,不同的交叉和連接方式,對交通流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如何進行城市道路間的交叉和連接就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內容。針對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的設計,本文進行了詳細分析,在保證車輛安全通過的同時,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得到了增強,使市政道路的交通得到有效的緩解,滿足正常的行車要求,使豎向的設計趨科學合理,并且保證了轉彎車輛的安全。另外,對排水的設計符合實際要求,充分保證市政道路的交通暢通無阻。
參考文獻:
[1]臧如意. 關于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設計分析[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4, (18):163-164.
[2]沈思建. 市政道路節(jié)點交通設計分析[J]. 江西建材, 2014, (6):123-124.
[3]鄭云液. 泉州市臨漳門路口節(jié)點交通組織規(guī)劃[J]. 市政技術, 2013, 31(4):23-26.
[4]蔣大鵬, 張玉輕. 地面軌道交通區(qū)內城市道路交通組織設計的探討[J]. 市政技術, 2010, 28(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