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梅 李飛
[摘要]美學創(chuàng)造是建立在審美理論與審美體驗的基礎之上,是個滯后的過程。為了提升學校的競爭能力,更應當加強學生美學教育的力度,但以何種形式來進行加強和開展教育,需要了解本科高校學生美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通過調研制定一套符合學生美育發(fā)展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 美學素養(yǎng) 現(xiàn)狀分析
一、緒論
什么是美育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的任務是提高和培養(yǎng)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包括自然和社會生活)以及整個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趣味,使人們變得更高尚、積極,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健康成長。美育對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弊端及遺留問題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自身都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唯一標準。這一標準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抹煞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這種僅僅追求學生成績的現(xiàn)象與美育理念背道而馳。
首先,中學畢業(yè)的學生,社會經驗少,思想單純,遇事容易極端,不能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入大學后,需要用政治思想教化和文化藝術知識熏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中學只重視知識的培養(yǎng),輕視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學時期的學生,為了學習成績爭分奪秒,沒有時間動手創(chuàng)新,倡導創(chuàng)新性教育的美育,成了阻礙追求高學習成績的絆腳石。最后,許多中學空有素質教育旗幟,沒有素質教育實質。學校經常拉橫幅、貼標語,在形式上宣傳了素質教育,但卻沒有真正從教學模式上改變,素質教育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大學生美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
1.學生文化藝術底蘊薄弱
首先,題1中顯示21%的學生經常閱讀經典文學名著,56%的學生偶爾閱讀經典文學著,23%的學生根本不閱讀。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并且藏書豐富,但是經常讀經典文學作品的卻不多。所以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普遍較低,文字功底弱。題2中有15%的學生經常瀏覽藝術大師的美術作品,題3中有34%的學生經常聽音樂大師的音樂作品,而33%的學生對藝術大師的美術作品不感興趣,13%的學生對音樂大師的音樂作品不感興趣。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藝術鑒賞能力都不具備,他是很難具有美的認識能力和同化能力的。
2.學生的社交禮儀意識較差
如題4,有47%的學生認為交往時有禮得體,文明友好,而53%的學生認為交往時想怎樣就怎樣,敬語和禮儀使用意識不強。這些問題不僅存在學生和學生交往時,部分學生對老師的態(tài)度也不謙虛。如學生到老師辦公室時敲門意識淡薄,進了辦公室開口就問問題,離開時也沒有打招呼。另外用人單位也反映類似問題,學生去用人單位應聘,卻連單位名稱都記不住,這既是對用人單位的不尊重,也是缺乏社交禮儀的表現(xiàn)。
3.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
如題5,64%的學生沒有過自己的原創(chuàng)作品,只有36%的學生有過原創(chuàng)作品。對于學生來說,創(chuàng)作要求很寬松,只要是通過自己思考并且制作出來的就算創(chuàng)作。小到一份海報,大到設計發(fā)明,都屬于創(chuàng)作。而這么寬松的要求,也只有36%的學生達到過。又如題6,有37%的學生非常不希望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參觀活動,而社會活動又是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懊烙琴n予人類生命的驅動力和爆發(fā)力”,社會實踐活動就是這個爆發(fā)力的導火索。學生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不喜歡動手創(chuàng)作,不喜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的表現(xiàn)。
4.學生普遍信心不足
如題7,有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人生理想很明確很堅定,有47%的學生為比較明確堅定,有44%學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44%的學生沒有規(guī)劃過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消極狀態(tài),也是對自己的前途極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歸根結底,由于學生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混日子、混文憑的思想。長此以往,在學生畢業(yè)求職的時候,難以具有流暢的語言,敏捷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強烈的親和力和優(yōu)雅的氣質,也就是缺少美育所講的自信心。因此,學生要學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根本上消除膽怯、懶惰的不良思想,真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早期提出的德、智、體、美、勞的培養(yǎng)模式,漸漸的單一化,美、勞的培養(yǎng)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被淡化了,并且存在著方法相對簡單化,一味著眼于生硬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在受教育時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漠視良好人格形成,動手能力差,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這與21世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矛盾的。當大學教育陷入這種困境時,美學可以使大學生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
美學創(chuàng)造是建立在審美理論與審美體驗的基礎之上,是個滯后的過程。當學生達到審美創(chuàng)造的境界,就會自發(fā)的在日常生活中甘于奉獻,自發(fā)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自發(fā)的領悟出藝術的高尚。我們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在實現(xiàn)人人平等的和諧社會中,教育更加離不開美育。
為了提升學校的競爭能力,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里,更應當加強學生美學教育的力度,但以何種形式來進行加強和開展教育呢?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得出理想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21.
[2]熊平秀.新時期大學美育教育的內涵及其結構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
36(6):69—92.
[3]周揚.重視美育教育,加強美育研究[J].美育雜志,1983,5(3).
[4]李成芝.淺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2(8):27—28.
(作者單位:青島工學院 膠州 青島山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