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青山
我站在維多利亞湖邊,由衷地感嘆,這哪里是一個湖泊,分明就是汪洋大海!
我曾坐飛機從坦桑尼亞去烏干達,從東到西,飛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飛行了足足有45分鐘。維多利亞湖的面積為69490平方公里,它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僅次于蘇必利爾湖。
大名鼎鼎的尼羅河就發(fā)源于維多利亞湖。然而,在過去的數(shù)個世紀里,這一事實飽受質疑和爭議。尼羅河流經(jīng)東撒哈拉沙漠,即使在極度干旱的年份,河水依然奔流直下,從埃及注入地中海。這滔滔不絕的河水到底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眾多地理學家的心頭。
尼羅河有兩條主要支流,一條名為青尼羅河,另一條名為白尼羅河。古埃及人找到了發(fā)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源頭,但另一條河道,即白尼羅河分布著眾多險灘、沼澤和大瀑布,令古埃及人望而卻步。
公元前46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抵達過白尼羅河的第一座瀑布,不過他也知難而退。據(jù)他估計,尼羅河可能發(fā)源于非洲內(nèi)陸的地下水。
1857年,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委托,英國人理査德·伯頓和約翰·斯皮克前往非洲尋找尼羅河的源頭。幾個月后,他們到達了坦噶尼喀湖——位于坦桑尼亞西部邊陲和剛果(金)交界的一個大湖。伯頓認定,這里就是尼羅河的源頭。但斯皮克在1858年8月3日到達了姆萬扎,目睹了廣博浩瀚的維多利亞湖。斯皮克聲稱這才是尼羅河真正的源頭。兩人各持己見,爭論不休。1871年,美國探險家亨利·莫頓斯坦利對維多利亞湖進行了環(huán)湖考察,最終確認了斯皮克的發(fā)現(xiàn)。至此,維多利亞湖是尼羅河源頭的結論才舉世公認(現(xiàn)在一般把從西流入維多利亞湖的卡格拉河作為尼羅河的源頭)。
維多利亞湖水產(chǎn)豐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魚產(chǎn)區(qū),據(jù)估計魚類總量超過了100萬噸。沿湖超過2/3的居民以捕魚為生,真是靠水吃水。維多利亞湖水禽眾多,每至黃昏,大群白鷺、鵜鶘、黃嘴鹮鸛迎著夕陽從湖面飛過,感覺十分溫馨。為了保護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管理局于1977年建立了魯本多島國家公園,是坦桑尼亞兩個島嶼國家公園之一。
到達魯本多島最便捷的辦法是從姆萬扎市乘坐小飛機,30分鐘即可到達。飛行員故意將飛機貼著湖面飛,笑著對坐在副駕駛座位上的我說:“看看湖里有沒有鱷魚。”我定睛一瞧,還真有兩條碩大的尼羅鱷浮在水中,只露出枯樹皮一樣的上顎。不一會兒,就見到綠油油的魯本多島了,飛機飛進茂密的叢林,在簡單的草地跑道上降落了。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派車來接我,整個魯本多島上只有兩輛越野車,均屬于國家公園管理處。魯本多島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我一路上見到了機敏的林羚和強健的澤羚,黑白龐猴在樹梢上發(fā)出尖厲的叫聲,不時有美麗的犀鳥或灰鸚鵡從頭上掠過。
魯本多島上還生活著長頸鹿、大象、黑猩猩。不過,國家公園的管理人員告訴我,這些動物不是魯本多島的原始居民,是20世紀60年代末法蘭克福動物學會的博納德·格日澤梅克教授從別處引進的。格日澤梅克特別喜愛魯本多島,幾乎將之視為自己的私產(chǎn)。他覺得這里非常適合作為瀕危動物的繁衍地,于是從塞倫蓋蒂乃至歐洲的動物園里轉移了一批動物到魯本多島。逐漸地,坦桑尼亞野生動物保護部門也發(fā)現(xiàn)了魯本多島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計劃向魯本多島遷徙黑犀牛、非洲金貓、巨林豬和一些靈長類動物,希望它們能適應魯本多島的生活環(huán)境,擴大整個種群。
魯本多島是個名副其實的鳥島,據(jù)統(tǒng)計這里的鳥類多達200余種,數(shù)量超過10萬只。最常見的鳥是鸕鶿和鷺鳥,它們把巢建在樹梢上。遠遠望去,整棵樹密密麻麻的全是鳥。島上還有一種大鳥,名為巨鷺,是非洲最大的鷺科鳥類,它們是魯本多島的標志性鳥類。非洲魚雕的頭、脖子和肩膀是雪白的,身體是黑色或棕褐色的,它們的視覺極其敏銳,一旦發(fā)現(xiàn)魚接近水面,就俯沖而下,伸出利爪,將其擒獲。全身烏黑的鉗嘴鸛成群地在湖面盤旋,它們的嘴長得很有特點,尖嘴的中間開了一個小口,好像上下喙無法合攏。其實,這種嘴非常適合獵取濕地或沼澤中的田螺、貝殼等軟體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