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摘 要:中職德育工作細瑣又繁重,廣大教師一直在實踐中尋找一些可行的德育工作方法。依據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借鑒有關教育專家的思想,探討中職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方法,在信任中開展德育工作,在等待中見證學生成長。
關鍵詞:德育;等待;教師
有這么一個故事:農民發(fā)現(xiàn)冬小麥葉子泛黃了,說是缺少肥料營養(yǎng),于是,就會在雨天時提上一袋磷肥,到田地灑一遍,可是第二天,小麥并沒有返青,兒子就質疑這肥料失效了,沒有發(fā)生作用,農民呵呵一笑說:“孩子,肥料剛施下去,還沒有融化、分解,小麥還沒有吸收到營養(yǎng)呢,怎么就能夠立竿見影顯效了呢?”果然,過了一周時間,小麥全部返青,碧綠的麥苗好像脫胎換骨一樣。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說:“教育,三分教誨,七分等待”,說的就是教育過程和農民的種田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孩子也是一棵莊稼,一棵小樹,每一次教誨,就是一次施肥,他總要有一個分解、吸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我們老師、家長和社會就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們吸收真、善、美的營養(yǎng),然后進行分解、吸收,把身上的陋習一一改正,讓智慧花一一盛開,走向完美和成功。
一、理論依據
1.積極心理學流派理論
近年興起的積極心理學流派,帶領人們超越自身的不快樂、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消極心態(tài),以更積極、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優(yōu)秀的品質,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個體身上存在的問題,而要更重視他們的潛質,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發(fā)掘、成長。
2.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發(fā)射理論認為,任何一種行為的獲得或消退,都不是一次性形成的,“一切可能的習慣都是很長系列的條件反射”,都需要給予多次的正強化或負強化。直到新行為的形成,或舊行為的消失,這之間所需的時間是容不得我們心急的。
依據以上兩種心理學理論,我認為,雖然中職學生總是被別人看作差學生,甚至他們自己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但他們身上依舊有很多優(yōu)秀的潛質,只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還只是一顆顆埋在土里的種子,在苦苦等待陽光雨露。同樣,在培育優(yōu)秀品質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隔斷時間施施肥、除除草之外,等待他們慢慢長大才是我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二、等待是一種信任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p>
中職學生告別了初中時代,卻難以擺脫之前學業(yè)落后的陰影,撕不干凈“落后”的標簽,他們的學習方式、行為習慣和情緒管理能力都成為令教師頭疼的事情。中職學校的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就像在打地鼠一樣,不斷打壓、修補學生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在新生入學第一天,我就拿了一張白紙,上面畫了一個明顯的黑點,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黑點”!我接著問:“為什么這么大的一張白紙沒看到,就看到了小小的黑點呢?”在入學第一課,我就試圖讓這些學生明白,他們以前在學業(yè)上的種種失敗,其實都只是一張白紙上的小小黑點,更多優(yōu)秀的東西沒有被別人發(fā)現(xiàn),也沒有受到他們自己的重視。
面對中職學生,我們的德育工作應該是一種喚醒教育、等待教育,喚醒學生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等待這些品質一步步從蘇醒、萌芽到成長、開花。那么,這首先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身上存在著積極的品質、巨大的潛質,相信只要幫助他們找到沉睡的優(yōu)良種子,就能迸發(fā)出無窮的生命力。
因此,相對于修補問題,我們更重要的是信任學生,喚醒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然后陪著他們慢慢成長,等待他們的長大。
三、等待是一門藝術
中職學生的許多問題積習甚深,教師總會抱怨,為什么說了一遍又一遍,學生還是改不了?
和許多家長一樣,教師也常常懷有一顆恨鐵不成鋼的心,總是希望說一遍學生就能銘記于心,并以實際行動證明已經接受了教師的教誨。但往往事與愿違。我們經常聽到有的老師抱怨某些學生虛心接受、屢教不改,責怪學生陽奉陰違,認為學生“教不好”了,甚至說“我管不了,不管了”。其實學生也很無奈,曾經有學生跟我講:“老師,我也想好,但就是過幾天就忘了,就又管不住自己了?!泵鎸蠋煹呢熈R、放棄,很多學生也就放棄了。
其實,我們只是缺乏足夠的耐性來等待他們做出改變。
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在某個個體身上,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做出改變也不能夠一蹴而就。教師的一句提醒、一次批評,只可能引起學生一小段時間內的改變決心與行為堅持。要想令問題徹底改變,教師能做的只能是等待,在等待中細心觀察、及時提醒、慢慢引導。任何一點不耐煩情緒的透露都會令學生愧疚,任何一點不合時宜的提醒都會讓學生反感。只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他們才有機會去進行自我反省,才有可能做出逐漸的改變。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三分教誨,七分等待,給學生一個接受、分解、吸收、成長的空間,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陪伴學生一起成長,等待學生慢慢長大。請記住: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成熟,而不是催熟!
參考文獻: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