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玲
1種類
玉米發(fā)生的病害主要有粗縮病、小斑病、大斑病、絲黑穗病、紋枯病等。夏季出現(xiàn)的害蟲基本上都對玉米有害,主要指地老虎類、玉米螟、粟灰螟、粘蟲、棉鈴蟲、玉米蚜、甜菜夜蛾、螻蛄、玉米薊馬等。雜草發(fā)生相對比較復雜,主要是指田旋花、狗尾草、旱稗、馬齒莧等,其中葉斑病、粗縮病、莖腐病、玉米螟、棉鈴蟲等是最容易發(fā)生且危害最重的病蟲害。
2發(fā)生原因
病蟲源基數(shù)較大:如果近些年經(jīng)常發(fā)生病蟲害,導致蟲源基數(shù)明顯變大,再加上呈現(xiàn)暖冬趨勢,更加有利于害蟲的越冬和病菌的存活。氣候條件:當缺乏光照,低溫陰雨,造成田間濕度過大,這些都是玉米病害的發(fā)生的有利條件;高溫少雨,造成田間濕度過小,是害蟲進行產(chǎn)卵以及卵孵化的適宜條件。增加重迎茬面積:由于玉米市場行情較好,使其價格不斷攀升,種植者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效益,增加玉米重迎茬面積,從而導致病蟲害的發(fā)生明顯加重。
3播種至苗期的防治
選種要因地制宜,這也是確保套種玉米高產(chǎn)的首要前提。為減輕粗縮病造成的危害,一般采取直播和晚套的種植方式,通常在麥收前5~7d進行套種。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地下害蟲、黑穗病、2代粘蟲等加強防治,主要通過采用種子包衣技術或者在玉米種子中混合適量的蟲防病藥劑。在播種前,按照1kg玉米種中添加2mL 50%辛硫磷乳油和1g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比例,然后再加入1kg水,并攪拌均勻,進行4~6h悶種,最后進行晾干后用于播種,能夠防治地下害蟲以及種傳病害。
對于容易發(fā)生黑穗病的發(fā)區(qū),可按照玉米種子量的0.2%~0.3%添加醋酸苯汞或者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并混合均勻,能夠緩解因種子本身帶菌引起的危害。注意將田間、壟溝以及地頭的雜草清除干凈,尤其是徹底清除金針蟲、蠐螬、地老虎幼蟲早期食料來源以及成蟲的產(chǎn)卵場所,使能夠越冬的蟲量減少,從而使危害程度減輕;同時,還要注意使灰飛虱蟲口基數(shù)降低,并使其生存環(huán)境被破壞。播種后,每公頃田地使用由450kg水和375~450mL菊酯類殺蟲劑組成的藥液進行噴霧,或者使用20%啶蟲脒乳油2000倍液,或者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主要在地表及田邊地頭進行噴灑,以將灰飛虱這種傳毒媒介殺滅,同時還能夠防治蚜蟲和薊馬。
當玉米出苗后,如果該田地發(fā)生危害嚴重的地老虎、螻蛄、蠐螬等蟲害,可通過毒餌法進行防治,即在10kg炒熟的豆餅或麥麩中添加50mL 50%的辛硫磷乳油或100g 90%的敵百蟲晶體,并制成毒餌,在傍晚時候在玉米行間撒布毒餌,一般每公頃使用30kg,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大多數(shù)栽培玉米地區(qū),在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甜菜夜蛾、粘蟲、棉鈴蟲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當蟲株率在5%左右時要立即使用藥物進行防治,可選擇每公頃使用300~450g 25%的除蟲脲可濕性粉劑,或者在450kg水中加入675mL 3.2%甲維鹽氯氰,混合均勻后進行噴霧。玉米粗縮病主要通過灰飛虱進行傳播,因此預防該病發(fā)生的重要途徑是及時消滅灰飛虱的傳播。
4拔節(jié)期的防治
該階段主要是對玉米螟、玉米小斑病、紋枯病、大斑病、褐斑病等進行防治。玉米褐斑病的發(fā)病開始時,每公頃使用1.05kg 70%甲基托布津,或者使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者使用由450kg水和450g 12.5%的禾果利粉劑組成的藥液進行噴霧。如果將玉米小斑病、大斑病結合在一起進行防治,可噴灑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當玉米出現(xiàn)彎孢菌葉時,可添加適量的5%退菌特,注意每間隔7d用1次藥,一般連續(xù)使用2~3次即可。在玉米紋枯病田間發(fā)病開始時,在每公頃玉米基部噴灑由水和112.5g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組成的藥液或者井岡霉素水劑,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連續(xù)噴灑2~3次,每次間隔大約7天。在春玉米田1代玉米螟產(chǎn)卵盛期以及夏玉米田2代玉米螟產(chǎn)卵盛期,每公頃使用4.5kg Bt可濕性粉劑,按照水、藥、干細沙為1:0.4:10的比例配制成顆粒劑丟心或者混合其他藥劑進行噴霧。
5穗期的防治
防治玉米葉螨時,最好采用由7.5kg細沙土和250g 5%的甲拌磷顆粒劑組成的藥物,混合均勻后每隔5行撒一壟藥,進行熏蒸防治。防治玉米絲黑穗病與黑粉病時,如果發(fā)現(xiàn)灰包要馬上將其摘除,并要帶出田外再進行處理。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時,在剛開始發(fā)生時,每公頃使用用1500~2250kg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50%的多菌靈,每間隔7d噴灑1次,連續(xù)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