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
一、以生為主,激發(fā)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從教的這么幾年來,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要激發(fā)孩子的課外興趣,讓他們快樂地課外閱讀,從自己的心底,愿意接受自己想要得到知識,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出自古典名著,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內(nèi)容都只選取了有獨立性的一部分,然而故事的前因后果卻并沒有交代清楚。如在教學《三顧茅廬》這一課時,學生根據(jù)課題質(zhì)疑:劉備三顧的是誰的茅廬?為什么他要去三顧茅廬?他三顧茅廬的結(jié)果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都可以從《三顧茅廬》這個節(jié)選里找到。在這篇課文中,說諸葛亮是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學生忍不住問:“諸葛亮是有著雄才偉略的人,但課文里根本沒有看出來他到底哪里有才華,老師您跟我們說說吧?!蔽艺f:“這樣吧,要講故事我肯定沒有書講得清楚,要不你們自己打開《三國演義》去看一看?”這時已經(jīng)奉上了早就準備好的《三國演義》。大多數(shù)同學都被書中的故事激發(fā)出了興趣,紛紛要求向我借書。有的甚至在讀完書后試著寫起了讀書筆記,在課后更有同學向我來講述自己的收獲和體會,還假設自己是書中的人物自己絕對不會這么做。看著他們眉飛色舞的樣子,我相信他們一定感受到了課外讀物的美妙,對這類的名著也會更有興趣。
二、精選內(nèi)容,教給方法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的好處自然不必我們多說,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文學巨獻不計其數(shù)。然而在浩瀚的圖書世界面前,我們的學生們卻感到迷茫和困惑,我們教師的閱讀教學卻處于“真空”狀態(tài)。這樣的狀況就變成了學生不知讀什么,也不知該怎么讀才能取得最佳閱讀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和他們的承受能力的個性特征選擇仔細閱讀,引導學生閱讀方向。現(xiàn)在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被新的事物、社會混亂的游戲、動畫、網(wǎng)絡小說和各種時尚書籍充斥著他們的視線。課程標準中列出了小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這從一定水平上填補了小學生閱讀的不足,具備指導意義,也可以作為學生選擇書目的借鑒。
在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精讀和略讀,精讀為主,略讀為輔,缺一不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我們需要仔細閱讀,了解他們的觀念,揣摩布局,欣賞好詞佳句,咀嚼這本書的精華,才能把書中的精華汲取為需要的知識養(yǎng)分。但是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只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做到或精讀,或略讀,或二者合一,做到在閱讀中有所得即可。
三、耐心等待,品味語言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你一定會聽到這樣的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一二年級的時候搶著發(fā)言,到了三四年級你請他們發(fā)言,五六年級時,發(fā)言的人是寥寥無幾,有的時候課堂還會冷場,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心里一片怒火,學生學得膽戰(zhàn)心驚,那么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的學生越來越沉默呢?
偶然一次,接觸到了著名作家龍應臺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作為一名母親,又作為一名教師,我才體會到,我們?nèi)鄙俚恼娴木褪悄托牡牡却?。讓人深感遺憾的是,我們的課堂上,教師操之過急的案例卻司空見慣: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初讀課文,提出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有難度的地方多讀幾遍”,不等學生讀完一遍,老師便急忙喊停,因為課堂的時間只有40分鐘;“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有的學生答不上來,老師總是請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取而代之,或者更甚的是老師迫不及待地幫學生概括好,請他們記下筆記。細想:品味語言、領悟思想感情,需要學生浸入文本,這樣對于他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方法的習得,都是很好的積累方法,然而老師的急性,換來的卻只是教學時的囫圇吞棗、浮光掠影,學生也學得心浮氣躁。
學會等待,在慢中引導,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抓主要內(nèi)容并概括大意,探究感悟文本內(nèi)容,品悟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了解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形成個性化的閱讀見解,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閱讀實踐能力,這應該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的文學修養(yǎng)。
四、創(chuàng)設條件,提升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寫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強化對閱讀的指導,要采用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的交流。在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設有圖書角,圖書角中的書都是孩子提供出來的自己最喜愛的讀物,這些讀物由孩子們提供交流閱讀,班干部負責圖書的借閱以及保管,希望每個孩子像愛護自己的書本一樣愛護同學的書,大家可以花最少的錢讀到更多想要讀的書,實行以來獲得了孩子和家長的好評。
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量,除了在午間休息和活動課時孩子可以自主閱讀,我校還開展了一周一節(jié)的“經(jīng)典閱讀”,讓孩子跟著老師一起細讀文本,為了保證課外閱讀的有效發(fā)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理解作品,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水平。另外,班級也會展開“讀書沙龍”、“故事會”等一些主題班會活動,讓孩子自發(fā)地組織活動,分享讀書心得,交流自己的感受,推薦一些愛讀書目,這樣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更好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出廣泛地讀書,大量地讀書這樣的有利條件。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快樂地讀,讀出快樂。
有專家指出,在小學階段,是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小學階段整體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引導孩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不光是引導者、組織者,也是他們的欣賞者,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閱讀活動,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學生,在活動中 “言傳身教”,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方法,在課外收獲益處。
我想,熱愛讀書并且知道如何去讀書,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童年最大的財富。閱讀,不光能從中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于真善美的把握和領悟,造就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情操。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引導,讓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使之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提高他們的自身修養(yǎng),為他們的人生創(chuàng)下文化底色。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