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凡++蘭月新++張鵬++蘇國強
[摘要]文章從社會燃燒理論視角下對影響網絡謠言產生指標進行體系構建,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對指標權重排列并確立決定因素進行風險評估,并借助帕累托分類法將指標按影響權重進行分類劃歸,結合不同時期謠言演化特性提出針對性對策,以期為政府應對網絡謠言過程提供建議參考。
(關鍵詞]網絡謠言;社會燃燒理論;怕累托分析法;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 0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5-0014-06
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提升2.1%,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57億人,較2013年底增加5 672萬人。Web2.0時代下的網絡平臺為網民疏通了一條各抒己見、交流觀點的自由渠道,網民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認知領域也得到拓寬。但信息傳播飛速化、網民參與匿名化、意見表達情緒化、立場觀點極端化都為網絡謠言的萌芽埋下了隱患。因此對網絡謠言風險的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1 研究現(xiàn)狀
目前,國內外已有學者對衍生輿情和網絡謠言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一是從輿情衍生角度看待網絡輿情,王國華、方付建認為輿情衍生效應的出現(xiàn)是由網民推動、媒體曝光、社會問題凸顯、網絡通信便捷所導致;陳福集、陳婷基于SEIRS傳播模型對網絡輿情衍生效應進行研究,通過求解傳播的閾值和平衡點,進而從理論上分析了話題衍生率對傳播態(tài)勢的影響;二是從信息異化角度分析網絡謠言,陳燁認為網絡謠言傳播的匿名性、確定性與反復性、信息交互性、身份雙重性是影響網絡謠言的主要因素;何雨從謠言的傳播者和接受者角度分析了網絡謠言生成的群體動機,認為信息流瀑、群體極化和偏頗吸收是網絡謠言傳播、繁衍和選擇的社會機制;蘭月新以logistic模型為基礎,研究不同信息異化條件下正面衍生輿情和負面衍生輿情的傳播特性;劉可揚從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和心理角度詳細的歸納了信息異化的成因并從政府層面、媒體層面和公眾層面提出若干控制措施。
本文建立在輿情衍生的理論基礎上,將輿情異化后的網絡謠言設定為研究對象,借助社會燃燒理論的視角,對影響網絡謠言的因素進行推定,建立層次模型并摘取其中關鍵要素進行評估,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參考。
2 社會燃燒理論用于網絡謠言傳播的適用性
社會燃燒理論是由中國學者牛文元在2001年所提出,是將社會的無序、失衡、動亂與燃燒現(xiàn)象進行類比,從而對社會穩(wěn)定進行解釋分析的思想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群體性事件中,引起社會動亂的“燃燒基礎”是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助燃劑”是促使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第三方(媒體),而“導火線”則是導致事件發(fā)生的直接誘因。在對網絡謠言進行界定時,本文的觀點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由于信息匱乏而從未知信息源渠道轉化形成的未經佐證或推敲的信息?!彪S著網絡社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網民在虛擬世界中也可以享有現(xiàn)實世界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更可借助媒介渠道提出意見、表明態(tài)度,但由于網絡監(jiān)管仍存有漏洞,加之別有用心者利用網絡通信的傳播特性左右網民思想,導致網絡中時常出現(xiàn)網絡謠言的蔓延和矛盾意見激化等現(xiàn)象。這種信息異化形式在阻力因素的干擾下,失去原本信息價值,偏離原先輿情發(fā)展規(guī)律,對原有輿情產生“次生影響”,從而成為主導輿情走向的新力量。
在網絡謠言擴散過程中,網民即是信息擴散的主體,也是虛假信息的寄主,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的行為決定網絡謠言的波及范圍和影響時間,因此可類比作社會燃燒理論中的“燃燒基礎”;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一旦發(fā)生突發(fā)性群體事件,信息傳遞需要通過媒體的報道才能加以實現(xiàn),伴隨著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融合率高等特點,未經證實的網絡謠言往往被當作正確網絡信息在網際傳播,因此網絡信息平臺以及信息發(fā)布方則成為網絡謠言擴散過程中的“助燃劑”;突發(fā)性事件的產生,必須面臨一個即將爆發(fā)的臨界狀態(tài)才能完成轉化,這種狀態(tài)可以是由于人們的情緒打到難以控制的高度,也可以是事件觸碰到人們敏感的內心底線,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本身的特質和信息異化程度既可以看作是網絡謠言擴散過程中的“導火索”。
基于以上的推理和假設,本文從燃燒基礎、助燃劑、導火索3個方面對網絡謠言發(fā)展演變過程進行分析,并借助多級指標簡化影響因素,提取其中主要成分進行要素評估,旨在完成風險指標評估的模型。
3 網絡謠言風險評估體系的構建
3.1 網絡謠言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
本文在構建網絡謠言指標體系過程中,將普通網民看作是參與網絡謠言傳播的基礎,在網絡社會中,網民的參與可以分為個人行為與集體行為,個人的素質水平會影響個體對謠言的判斷,而當眾多網民聚為整體時,集體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又可作為研究對象;作為推動網絡謠言發(fā)腱傳播的新聞媒介則是此次傳播的“助燃劑”,其中包括信息傳播的媒體平臺以及幫助謠言擴散的媒體人等;而促使謠言形成網絡熱點事件的“導火索”是由信息自身的特質以及外界干擾要素所決定,基于此類劃歸,并引入三級指標進行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表1)。
3.2 網絡謠言風險評估體系的指標說明
如表1所示,對各項指標用數(shù)理符號進行替換,作為目標層的總目標用Z表示;一級指標燃燒基礎、助燃劑、導火索依次為ul、u2、u3;二、三級指標層內指標以此類推,從而建立起一套共有25項指標的三級目標體系。
3.2.1 燃燒基礎
普通網民是網絡謠言產生傳播的基礎,網民的態(tài)度決定網絡謠言的生命周期和擴散效率。在研究過程中,個體和群體水平分別受個人能力和群體行為所影響。從個人水平來看,個人的認知水平高低會影響其對網絡謠言的抵御能力,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發(fā)表言論也會受到自身道德所約束,當發(fā)現(xiàn)一些言論不符合自己所認定的價值觀時,他會自動抵制并杜絕此類信息發(fā)布,同樣,心理成熟的網民不會盲目轉帖評論,會先通過自己理性判斷對網絡報道進行甄別;從群體水平來看,網民的網絡行為會通過群體網絡軌跡所顯示出來,通常表現(xiàn)為關注、回復評論以及轉發(fā)等,3種行為雖然都可以通過統(tǒng)計數(shù)值獲取直觀感受,但就對網絡謠言傳播的影響來看,轉發(fā)以及回復比簡單的網頁瀏覽更具有影響力。米爾格倫在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離理論”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人之間距離都不超過五層人際關系”,而隨著網絡發(fā)展,當今社會的人際網絡會更加復雜交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更加緊密。網頁瀏覽量只是代表網絡群體中個人行為的簡易累加集合,而轉發(fā)量、回復量表示通過群體中每個網民的人際網絡將信息散布到其他關聯(lián)用戶中,對網絡謠言傳播更具有影響。endprint
3.2.2 助燃劑
助燃劑在網絡謠言傳播過程中起推動作用,作為信息發(fā)布和言論導向的主體,網絡媒體對輿情的擴散具有重要影響。網絡謠言在異化過程中,需要依托媒體報道和網絡推手運作,才能實現(xiàn)由初始輿情向衍生輿情的轉變。在其演化發(fā)展過程中,信息平臺按照形態(tài)不同,分為門戶網站和自媒體兩種媒介。傳統(tǒng)意義上的門戶網站包括主流媒體網站和官方網站,所代表的是信息言論的集成發(fā)布方,而時下新興的自媒體又稱“個人媒體”,是指網民作為信息發(fā)布的源頭傳遞非規(guī)范性信息的媒體總稱,包括微博、博客、微信、貼吧、論壇等網絡社區(qū)。由于自媒體傳播信息接受度高、受眾廣、信息發(fā)布及時等優(yōu)點,現(xiàn)在越來越被青少年網民所接受并使用。以2009年2月9日發(fā)生的“央視配樓失火”為例,當天一位ID名叫“加鹽的手磨咖啡”網民恰巧在事發(fā)時路過現(xiàn)場,并用手機拍下火場照片于當天21時04分發(fā)布于網上,隨后照片在網上被訪問37萬次,跟帖l700條;無獨有偶,一位名為“msun msun msun”的網民也于22時左右將一段相關視頻上傳于YouTube上。隨即,新華社等主流媒體才相繼發(fā)布相關火場快訊。
3.2.3 導火索
導火索指引起謠言產生的直接因素,既包括信息本身特質,也包括信息異化后受影響的部分。從信息自身特質分析,信息主題影響網民對網絡謠言的敏感程度,例如2014年統(tǒng)計網民關注熱點話題中社會保障、反腐倡廉、食品藥品安全位居熱點話題前列(圖1);信息視聽化程度從一定程度上影響網民對信息直觀感受,一般圖片新聞或視頻新聞比純文本新聞更容易引起網民的注意和關注;內容完整性決定信息的報道是否失真,往往完整的信息更容易讓網民相信和接受。從信息異化角度分析,信息的異化分為主體異化、客體異化和環(huán)境異化。主體異化主要指網民偏信盲從以及畸形的心理需求,這些感性認知會超越理性認知,借助網絡平臺的便利性形成“蝴蝶效應”;客體異化指政府與網民之間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從而導致謠言產生并帶來衍生輿情;而環(huán)境異化指存在網民利用監(jiān)管漏洞,借助網絡渠道肆意發(fā)布信息造勢,從中實現(xiàn)其利益訴求,部分媒體也會為迎合網民需求,違背職業(yè)操守進行虛假報道。
3.3 網絡謠言模型的建立
在模型構建過程中,本文采用數(shù)學家薩蒂(T.L.Saaty)提出的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系統(tǒng)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在計算過程中,各評估指標相對該指標上級指標的相對重要度為ω1,ω2,…,ωn,由它們組成權重向量ω=(ω1,ω1,…,ωn)T。為反映各因素相對權重,進行 次兩兩判斷,這種做法可以提供更多信息,通過不同角度反復比較,從而導出一個合理排序,建立判斷矩陣A=(aijnn,元素aij是因素ui與因素uj相對于評判對象重要性的比例標度其取值常用1-9的比例標度來表示,如表2所示。
在相對權重計算后,本文采用和法進行一致性檢驗。將判斷矩陣每一列向量歸一化得 ,對 按行求和 ;歸一化 計算 ,并通過計算特征值 的近似值并最后計算一致性比例
當時CR<0.10,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應對判斷矩陣作適當修正。若判斷能通過一致性檢驗,第三步得到的排序權向量即為各指標的權重;若不能通過,需要重新設置判斷矩陣,進行計算,直至通過為止。
根據(jù)AHP原理將各層次中的因素相互比較得出判斷矩陣如表4-14所示,并根據(jù)AHP原理運用加法計算出個指標的權重以及一致性判斷指標CR并將結果填入表。匯總如圖2。
3.4 網絡謠言指標的風險評估
對末級指標所占總目標的權重進行重新排序,并計算累加權重,對指標進行的風險等級評估過程中采用帕累托分析法,根據(jù)各項指標的主要特性分清重點指標與一般指標,由于其把對象主要分為A、B、C三類,故又稱ABC分析法。如圖3所示,在謠言風險評估分析圖中,左縱坐標為指標單權重,右縱坐標顯示為指標累加權重,橫坐標表示影響謠言風險的各項指標,并按影響大小從左至右按降序排列。
A類因素,發(fā)生累計頻率為0%-70%,是主要影響因素,包括u122、u211、u311、ulll、u123、u313;B類因素,發(fā)生累計頻率為70%-90%,是次要影響因素,包括u222、u321、u212、u121;C類因素,發(fā)生累計頻率為90% -100%,是一般因素,包括u112、u221、u312、u113、u323、u322,如表14所示。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影響網絡謠言風險的指標中,網民的回復量、“意見領袖”影響、信息的主題、個體的認知辨識能力、信息的轉載量以及信息內容的完整性是主要風險因素,自媒體平臺、主體的異化、網絡推手的推動、信息瀏覽量是次要風險因素,個人道德約束能力、門戶網站的媒體形式、謠言的視聽化程度、個體心理抵御能力、環(huán)境異化以及客體異化等則是一般因素。針對以上評估等級為A的指標應格外警覺,政府作為社會信息的監(jiān)管者和領航員,應加強與網監(jiān)部門聯(lián)動效能,對轉帖和發(fā)帖量激增的話題及時掌握網民思想傾向;同時,要加強政府公信力建設,把握輿情發(fā)展動向,及時高效反應,做到信息透明公開,同時在網絡謠言爆發(fā)時應注意結合次級風險因素和一般風險因素進行相應的干預,提高決策效能。
4 網絡謠言的風險對策研究
網絡謠言產生過程中往往帶來負面情緒“多米諾骨牌效應”,當前形勢下如何消除網絡謠言帶來的社會恐慌和潛在風險對黨政部門執(zhí)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網絡謠言的風險應對策略也成為衡量政府處置群體性突發(fā)事件能力評判體系中的一項指標。因此本文基于時間序列從政府角度對輿情潛伏期、輿情高潮期、輿情回落期3個階段的網絡謠言風險應對策略也分別提出建議參考。endprint
4.1 謠言潛伏期網絡謠言風險應對策略
一是要把“預防為主”、“情報主導”的理念引入到網絡謠言應對工作中,時刻跟蹤網絡熱點言論發(fā)展動向,收集與事件相關的社會背景和人物信息。二是主動與媒體和公眾進行良性溝通交流,廣泛收集民意,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輿情氛圍。三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搜集、分析、研判、預警工作機制,消除誘發(fā)網絡謠言產生的炒作熱點。四是完善信息發(fā)布機制,提高信息發(fā)布能力,利用官方媒體的公信力及時披露事實真相,掌握主動權,不給謠言滋生蔓延的機會,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參照表14中網絡謠言風險評估等級,要時刻注意網民對某一話題的關注度,回帖內容以及轉載數(shù)量,政府應發(fā)揮網監(jiān)部門職能優(yōu)勢,加強信息主題關鍵詞檢索,拓展敏感詞庫和詞源,同時要加強對網民管理,一旦發(fā)現(xiàn)肆意捏造、扭曲事實的消息,要追蹤其相應責任,實行實名網絡認證,利用行政手段對網絡環(huán)境加以約束和凈化。
4.2 謠言高潮期網絡謠言風險應對策略
處于輿情高位的網絡謠言具有更加敏感性和更易傳播特性,此時對政府響應時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對謠言處置不當或不作為都將導致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或失控。首先,政府應加強與媒體聯(lián)動。政府與媒體要團結協(xié)作,及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解答網民的困惑和誤解,維護健康的網絡氛圍。一是要建立同步引導處置工作機制,要輿論引導與現(xiàn)場處置同步進行,網上與網下處置同步進行,對有意進行造謠、煽動者,要及時教育懲戒,情節(jié)嚴重的要依法查處,防止現(xiàn)實危害和次生危害的發(fā)生;二是政府與媒體應建立聯(lián)動機制,建立高素質的新聞發(fā)言人、網評員隊伍,杜絕不實言論或未經佐證的言論發(fā)表,讓媒體人參與到事件處置過程中,共同做好輿論引導和謠言攻破的工作;三是要采用階段式發(fā)布信息,先簡后繁,逐步披露,隨時關注輿情走向和網民意見態(tài)度變化。其次,政府應加強與網民溝通。有意培養(yǎng)一批“意見領袖”,強化主流觀點,引導輿論走向,增強網民對政府的認同感,同時政府應廣泛收集民意,不斷設置議題,做到信息透明發(fā)布,保證網民與政府的信息對等,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暢而帶來的信息隔閡,加強與公眾的互動溝通,完善公信力建設。
4.3 謠言回落期網絡謠言風險應對策略
隨著事實真相得以洞察,謠言發(fā)展趨勢逐步回落至正常輿情發(fā)展水平。此時,政府的工作應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加強對次生謠言的預防。政府應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組織媒體實地采訪以正視聽,利用電視、網絡、報紙、論壇、博客等平臺披露事實真相,在人民群眾心中構筑一道心理防線,保證網民對事件具有最客觀的認識,自覺抵制次生輿情謠言影響,此外,也要加強對以圖片、視頻為形式的相關報道的跟蹤管控,防止次生謠言借助隱蔽形式加以傳播。二是要完善工作機制。通過分析表15中指標分布,網民作為網絡言論的主要參與者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不僅要對網民在網絡社會中權利和義務通過制度規(guī)范的形式加以調整,更要成立網絡糾察部門對網民在自媒體等環(huán)境下所發(fā)表的言論及時提出指導意見,維護網絡環(huán)境的有序和諧。同時,政府應在事后積極總結經驗并做好信息收集反饋工作,及時查擺杜絕類似事件發(fā)生。此外,要對事件發(fā)生后處置不當和不作為的官員要開展行政問責,嚴肅處理,維護政府公正嚴明的形象。
5 結束語
本文基于社會燃燒理論對網絡謠言風險進行評估,將影響網絡謠言發(fā)展的指標按依照影響程度劃歸為三類,方便簡潔明了的認清影響網絡謠言發(fā)展各因素,并最終落腳于政府決策,從謠言發(fā)展不同時段有針對性地提出各階段所應采取的應對策略。但本文仍存在不足,一是在建立指標體系過程中未能避免主觀經驗的影響,沒有對體系中指標進行充分考察;二是未能根據(jù)不同謠言類型制定切合度更高的指標體系群。文章后續(xù)的研究還應包括對不同類型的異化信息演化規(guī)律的探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