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慶平,劉毅,徐玉珩,馮世林酒泉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大黃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腸屏障功能保護作用臨床研究
穆慶平,劉毅,徐玉珩,馮世林
酒泉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目的:觀察大黃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腸屏障功能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方法:選取120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A、B、C組,每組40例,A組進行常規(guī)的治療,B組口服大黃水煎液,C組大黃水煎液口服加灌腸。均治療5天。結果:C組癥狀緩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中醫(yī)癥狀評分與B、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C組顯著低于B、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大黃可減輕全身炎癥反應綜合患者內毒素血癥,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大黃;腸屏障功能保護作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了變化,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出現(xiàn)極易導致患者腸屏障功能的出現(xiàn)損失,嚴重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1]。胃腸道功能受到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動力障礙、腸黏膜機械屏障受損及胃腸微生態(tài)的紊亂[2]。筆者開展了大黃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腸屏障功能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共120例。隨機分為A、B、C組,每組40例。A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9~79歲,平均(47.0±1.8)歲。B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8~78歲,平均(48.0±1.9)歲。C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9~78歲,平均(47.0±1.7)歲。2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1年由美國胸科醫(yī)師協(xié)會與危重病醫(yī)學會聯(lián)合提出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診斷標準[3]。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②無精神病史,能自主配合治療;③患者家屬均同意知情;④無其他原發(fā)性疾病;⑤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非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②患者有精神病史,不能自主配合治療;③患者家屬不知情;④患有其他原發(fā)性疾病。
2.1 A組 常規(guī)治療方案,給予患者補液、抗炎等治療手段。
2.2 B組 采用大黃水煎服,取大黃30 g,水煎15min,用芒硝5 g沖服,每天2次。
2.3 C組 在B組的基礎上另取大黃粉150 g溶于200 m L水中進行灌腸,灌腸前先盡量排除患者腸道內的糞便,每天1次。共治療5天。
3.1 觀察指標 觀察2組療效情況以及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以及不同治療方法對腸鳴音的影響。根據患者療效情況由專業(yè)醫(yī)生對其中醫(yī)癥候積分進行評分,總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癥狀越重。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4.1 3組癥狀緩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C組癥狀緩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中醫(yī)癥狀評分與B組、A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2 3組血清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比較見表2。治療后血清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C組低于B、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癥狀緩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
表1 3組癥狀緩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
中醫(yī)癥狀評分(分)組別 n 癥狀緩解時間(天) 首次排便時間(天) 腸鳴音恢復時間(天)C組B組A組F值P 40 40 40 2.7±1.3 3.1±1.2 3.6±1.1 4.35<0.05 1.8±0.9 2.4±1.0 2.8±1.2 3.74<0.05 3.7±1.4 4.1±1.1 4.6±1.2 3.82<0.05治療前7.4±1.3 7.5±1.2 7.4±1.5 4.12<0.05治療后4.2±0.7 5.1±0.9 5.4±1.1 3.11<0.05
表2 3組血清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比較(±s)
表2 3組血清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比較(±s)
血清DAO(U/L) 血漿內毒素(EU/L) D-乳酸(μg/L) L/M值組別 n C組B組A組F值P 40 40 40治療前15.7±3.2 15.6±3.1 15.5±3.0 1.204>0.05治療后7.5±2.6 8.1±2.9 9.4±2.3 4.856<0.05治療前0.54±0.12 0.55±0.13 0.53±0.14 1.011>0.05治療后0.14±0.05 0.23±0.08 0.31±0.05 4.911<0.05治療前9.8±1.2 10.1±1.3 10.5±1.2 0.895>0.05治療后4.7±0.6 5.4±0.8 6.3±0.7 3.985<0.05治療前0.39±0.15 0.38±0.14 0.37±0.15 1.423>0.05治療后0.16±0.008 0.21±0.007 0.27±0.006 5.014<0.05
胃腸道功能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綜合征中最易受到感染的器官,在多器官功能障礙中,胃腸道功能障礙的病發(fā)率最高。胃腸道功能受到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動力障礙、腸黏膜機械屏障受損及胃腸微生態(tài)的紊亂。腸道功能的變化在重癥胰腺炎患者中表現(xiàn)的尤為重要,炎癥的產生會引起腸道毛細血管的滲漏,患者嘔吐不止,出現(xiàn)嚴重的缺水癥狀,從而使得胃腸道處的血管處于低灌注的狀態(tài),導致缺氧、缺血及酸中毒癥狀出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腸蠕動功能,易出現(xiàn)腸道菌群的紊亂,影響患者身體健康[4]。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的治療,中醫(yī)主要采用大黃以主的治療,西醫(yī)中主要是注射類藥物的治療,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腸道功能可取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大黃為臨床常用藥,《神農本草經》載:“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癌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主要歸經為脾、胃、大腸,具有急下安正,攻堅破積,通腑行氣,清熱解毒,活血止血.健胃消痞等功能,為歷代醫(yī)家所推崇,是著名的苦寒藥[5]。近年來,大黃在急腹癥中廣泛運用。本觀察大黃口服加灌腸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腸屏障功能保護作用。結果表明,C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顯著少于B、A組,C組患者治療后血清DAO、血漿內毒素、D-乳酸及L/M值,C組顯著低于B、A組。筆者認為:①當患者出現(xiàn)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時,會導致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身體器官吞噬細胞的功能減弱,大量的腸道細菌及內毒素會經靜脈和腸系處的淋巴系統(tǒng)侵入患者體循環(huán),從而造成腸源性內毒血癥的產生及腸道內部細菌的感染,加劇患者腸黏膜處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②大量動物和臨床證明,大黃能保護胃腸黏膜,明顯改善胃腸黏膜血流灌注,緩解其缺血、缺氧狀態(tài),提高胃腸黏膜內的pH值,有利于胃腸黏膜的修復,可以防治應激性潰瘍;大黃能促進胃腸蠕動,防治麻痹性腸梗阻;大黃能促進腸道內毒素排泄,保持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降低腸黏膜通透性,抑制腸道細菌及內毒素移位[6~7]。
[1]張峰海,武衛(wèi),洪偉力,等.烏司他丁早期干預多發(fā)傷患者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1(24):31-33.
[2]張樓煒,何玉領,楊寅,等.顱腦外傷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相關分析[J].浙江醫(yī)學,2014,1(1):73-74.
[3]邱海波,杜斌,陳德昌,等.危重病患者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7,77(3):234-235.
[4]陳新軍,銀小輝,姬新才,等.多發(fā)傷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4,1(1):32-33.
[5]焦東海.大黃在急救醫(yī)學中的應用概述[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0,7(1):34.
[6]馬承泰,王其新,王淑娟,等.大黃合劑對危重癥患者胃腸道保護作用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04,36(10):30.
[7]陳德昌,景炳文,楊興易,等.大黃對危重癥患者胃腸道的保護作用[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0,12(2):87.
(責任編輯:馬力)
R442.8
A
0256-7415(2015)08-0071-02
10.13457/j.cnki.jncm.2015.08.032
2015-03-24
穆慶平 (1978-),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普通外科及胃腸外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