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帥,鄭水蓉,王敏
(1.西北工業(yè)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陜西 西安 710072;
2.西北工業(yè)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高速鐵路新材料聯(lián)合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29)
環(huán)氧樹脂接枝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張洪帥,鄭水蓉,王敏
(1.西北工業(yè)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陜西 西安 710072;
2.西北工業(yè)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高速鐵路新材料聯(lián)合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29)
采用半連續(xù)種子乳液聚合方法,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為單體制備丙烯酸酯,并以環(huán)氧樹脂E-44為改性單體,過硫酸銨為引發(fā)劑,十二烷基硫酸鈉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為復合乳化劑,合成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引發(fā)劑和環(huán)氧E-44對乳膠粒徑及分布、機械穩(wěn)定性、反應轉化率及凝膠率等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當引發(fā)劑與環(huán)氧E-44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0.3%~0.4%、8%~10%(相對于反應單體總量)時,聚合物乳液性能達到最佳。
環(huán)氧樹脂;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粒徑
丙烯酸酯樹脂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耐化學性、耐候性及耐老化性能,其生產(chǎn)成本低、合成工藝符合環(huán)保要求,因而廣泛應用于涂料、膠粘劑、紡織助劑等領域。但由于其耐水性、膠膜硬度和附著力差,使其應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環(huán)氧樹脂具有優(yōu)異的力學性能、熱穩(wěn)定性和抗收縮性,因此人們試圖通過兩組分的優(yōu)勢互補來提高其整體性能[1,2]。
目前合成丙烯酸酯類聚合物最常用的方法為乳液聚合,引發(fā)劑是乳液聚合配方中最重要的組分之一,直接影響聚合物乳液的產(chǎn)量和質量;在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備過程中,環(huán)氧樹脂也直接影響產(chǎn)物的性能。乳膠粒直徑及分布是聚合物乳液的重要技術指標,與聚合物乳液的性質、使用性能及乳液聚合反應速率等密切相關[3,4]。
環(huán)氧改性丙烯酸酯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物理共混法、酯化改性法和接枝共聚法。由于環(huán)氧樹脂和丙烯酸酯乳液的相容性較差,物理共混法現(xiàn)在已被淘汰[5]。酯化改性法是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酯常用的方法,氫離子與環(huán)氧基中的氧原子相互作用,使環(huán)氧基極化,然后酸根離子再進攻環(huán)氧基上的亞甲基使環(huán)氧基開環(huán)酯化。接枝共聚法是將環(huán)氧樹脂接枝到丙烯酸酯單體上,從而達到改性的目的;由于在環(huán)氧樹脂中,脂肪碳鏈上、與醚鍵相鄰的亞甲基上、與羥基相連的叔碳原子上的氫都比較活潑,會在引發(fā)劑的作用下分解產(chǎn)生自由基,與乙烯基單體共聚,使環(huán)氧樹脂接枝到丙烯酸酯單體上。
本文研究了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備,反應原理如式(1)和(2)所示。分析討論了引發(fā)劑和環(huán)氧E-44的用量對乳膠粒徑及分布、聚合物乳液的穩(wěn)定性和反應轉化率等的影響,得到了引發(fā)劑和環(huán)氧的最佳用量。
1.1實驗原料
丙烯酸丁酯(BA),分析純,天津市河東區(qū)紅巖試劑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分析純,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丙烯酸(AA),分析純,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市售;環(huán)氧樹脂E-44,工業(yè)級,浙江嘉興富安化工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硫酸鈉(SDS)、過硫酸銨(APS),分析純,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碳酸氫鈉,分析純,天津市津北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氨水,分析純,天津市富宇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1.2實驗儀器
FM200型實驗室高剪切分散乳化機,上海弗魯克流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CMT6303型微機控制電子萬能試驗機,深圳新三思計量技術有限公司;WG-136型電熱鼓風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FENSOR-27型全反射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德國布魯克公司;TGL-20B型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Zetasizer Nano ZS型激光粒度分析儀,英國Malvern公司;NDJ-7型旋轉黏度計,上海天平儀器廠。
1.3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乳液的制備
(1)將復合乳化劑[6](SDS和OP-10)、單體(BA、MMA和AA)和環(huán)氧樹脂E-44(已溶解在單體中)混合后加入去離子水,用高剪切分散乳化機分散30 min,制得預乳液。
(2)將預乳液和引發(fā)劑(APS)分別按1:3的比例分成2份備用。
(3)分別取1/4預乳液、3/4的APS和適量pH值緩沖劑(NaHCO3)加入到帶有電動攪拌器、回流冷凝管、溫度計和分液漏斗的四口燒瓶中,控制反應溫度在75~80 ℃;當乳液出現(xiàn)藍色熒光,開始滴加剩余的3/4預乳液和1/4 APS,控制滴加速度,2~3 h滴加完畢,繼續(xù)保溫1 h;待聚合物乳液溫度降至室溫后過濾,用氨水調節(jié)pH值為7~8,即制得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酯乳液。
1.4測試和表征
(1)結構特征:取1~2 g聚合物乳液烘干成膜,采用全反射傅立葉紅外光譜(ATRFTIR)分析法對聚合物乳液進行表征。
(2)粒徑表征:將聚合物乳液加去離子水稀釋到1%,采用激光粒度儀測量乳膠粒的直徑及分布。
(3)機械穩(wěn)定性:稱取10 g乳液置于離心機中,轉速4 000 r/min,離心30 min后取出,稱量沉淀物質量,計算質量分數(shù)用以表示聚合物乳液的機械穩(wěn)定性。
(4)單體轉化率:取1~2 g聚合物乳液,滴入質量分數(shù)為5%的對苯二酚溶液2~3滴(0.04~0.06 g),烘干至恒量,則單體轉化率見式(3):
式中,M1為固含量;M2為配方中除單體外不揮發(fā)物的質量分數(shù);M3為配方中的單體的質量分數(shù)。
(5)凝膠率:將反應結束后的聚合物乳液進行過濾,用去離子水將濾渣反復沖洗干凈后,烘干至恒量,則凝膠率為濾渣與單體總量的質量比/%。
(6)固含量:按照標準QB/T 2223—1996,采用稱重法(GM)測定,準確稱取1~2 g聚合物乳液,于120℃烘干至恒量并計算固含量/%。
(7)黏度:按照標準GB/T 2794—1995采用旋轉黏度計在室溫下測量聚合物乳液的黏度(使用2#轉子,轉速為75 r/min)。
2.1聚合物乳液的紅外分析
圖1為E-44與聚合物乳液的ATR-FTIR譜圖。由圖可知:910 cm-1處為環(huán)氧基團的特征吸收峰,產(chǎn)物中此吸收峰已完全消失;1 730 cm-1處為酯基的特征吸收峰,證明此反應環(huán)氧基團已經(jīng)與丙烯酸酯的基團發(fā)生了反應,而不是簡單的物理共混。
圖1 E-44與聚合物乳液的ATR-FTIR譜圖Fig.1 ATR-FTIR spectra of E-44 resin and polymer emulsion
2.2APS用量對聚合物乳液的影響
(1)APS用量對乳液性能的影響
APS對乳液的性能影響如表1所示。當APS用量為0.2%時,乳液的固含量和黏度都很低,單體未完全反應,有明顯的單體氣味;當APS用量為0.3%~0.4%時,聚合物乳液的固含量和黏度都適中,乳液中的單體反應完全,乳液貯存穩(wěn)定性良好,放置1年后未發(fā)現(xiàn)大顆粒;當APS的用量為0.5%時,反應結束后有大顆粒生成,過濾后乳液的貯存穩(wěn)定性良好,放置1年后未發(fā)現(xiàn)大顆粒;當APS用量增加至0.6%時,反應完全后有大量的大顆粒生成,黏度增大,過濾后放置1年有少量的大顆粒生成,貯存穩(wěn)定性差。由于乳液顆粒電荷與單體電荷之間的作用,導致穩(wěn)定性降低[7]。結果表明APS用量對穩(wěn)定性影響較大。
(2)APS用量對乳膠粒直徑及分布的影響
表1 APS用量對乳液性能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APS content on emulsion properties
圖2為APS用量對乳膠粒的直徑及分布的影響。由圖可知,隨著APS用量的增加,乳膠粒的粒徑呈降低趨勢,粒徑的分布變窄。這是由于隨著APS的增多,反應初期形成的乳膠粒數(shù)目增多,即活性點增多,在單體用量一定的前提下,分配到各個初始乳膠粒中的單體量會減少,所制得的乳液粒徑減小,分布變窄。APS用量在0.2%~0.5%時,活性點的增多對乳膠粒的直徑及分布的影響占主導地位。但是當APS用量為0.6%時,乳液粒徑急劇增大,分布變寬,有明顯的大顆粒生成,這是由于APS的用量過多,在反應初期形成的活性點過多,反應劇烈,粒子之間聚并現(xiàn)象比較嚴重,粒徑急劇增大,粒徑分布變寬;另一方面因為APS電解質的存在對乳液穩(wěn)定性影響極大,而乳膠粒的穩(wěn)定主要靠乳化劑在其表面形成的雙電層[8],當帶有電荷的物質APS加入到乳化劑中且用量較多時,就會起到中和作用,從而削弱雙電層,減少乳膠粒表面的電荷密度,導致乳膠粒直徑增大,分布變寬。
(3)APS用量對轉化率的影響
圖3為APS的用量對單體轉化率的影響。隨著APS用量的增加,單體轉化率呈增大的趨勢。這是由于單體的聚合反應絕大多數(shù)是在乳膠粒中進行的,APS在水相中生成的自由基進入增溶膠束中,就在其中引發(fā)單體進行聚合反應,生成大分子鏈,膠束就變成一個被單體溶脹的聚合物乳液顆粒,即乳膠粒。當APS的用量增加時,在水相中自由基的濃度增大,進入膠束形成反應區(qū)的粒子數(shù)目增加,則產(chǎn)生的乳膠粒數(shù)目也隨著增加,故單體的轉化率提高。
圖2 APS對乳膠粒粒徑分布的影響Fig.2 Effect of APS on particle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emulsion
2.3E-44用量對聚合物乳液的影響
(1)E-44對聚合物乳液性能的影響
表2為E-44含量對聚合物乳液性能的影響。隨著E-44的增加,聚合物乳液的黏度逐漸增大,E-44用量增加到14%時,由于反應產(chǎn)生大量的大顆粒,過濾后剩余的乳膠粒子很少,所以聚合物乳液的黏度為3 mPa·s,但此時黏度的測量已失去意義;當E-44用量為0%時,反應過程中有明顯的藍光現(xiàn)象,反應完成后無大顆粒生成,室溫環(huán)境下貯存1年后性能穩(wěn)定;當E-44用量為8%~10%時,乳液穩(wěn)定,室溫環(huán)境下貯存1年后性能穩(wěn)定,沒有大顆粒生成;當E-44用量為12%時,產(chǎn)物中含有少量的大顆粒,過濾后性能穩(wěn)定,貯存1年后穩(wěn)定性良好;當E-44的用量增加到14%時,產(chǎn)物中有較多的大顆粒,過濾后,室溫環(huán)境靜置3個月后底部有大量的沉淀生成,可能是由于產(chǎn)物中有少量未反應的E-44單體,在放置后沉降,影響乳液的穩(wěn)定性。
(2)E-44用量對乳膠粒直徑及分布的影響
E-44用量對乳膠粒直徑及分布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乳膠粒直徑隨E-44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分布呈逐漸變寬的趨勢。E-44用量為8%~10%時,乳膠粒大小適當,分布合適;當E-44用量為14%時,放置3個月后有大量的沉淀生成,這是由于E-44用量越大,與丙烯酸酯乳液反應的概率就越大,接枝或附著在丙烯酸酯上的E-44就越多,使得乳膠粒直徑增大。同時使得丙烯酸酯與E-44之間的反應程度越大,致使乳液的粒徑分布驟然變寬。
圖3 APS用量對轉化率的影響Fig.3 Effect of APS content on reaction conversion
表2 E-44用量對聚合物乳液性能的影響Tab.2 Effect of E-44 resin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polymer emulsion
圖4 E-44用量對乳膠粒直徑和分布的影響Fig.4 Effect of E-44 resin content on particle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emulsion
(3)E-44用量對凝膠率的影響
E-44用量的增加對凝膠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凝膠率隨E-44用量的增多而增大,這是由于隨著E-44用量的增加,與乙烯基單體發(fā)生接枝反應的概率就會增大,這樣就更容易形成三維網(wǎng)狀的環(huán)氧接枝丙烯酸酯聚合物,也就提高了產(chǎn)生凝膠的概率。實驗表明E-44用量應該控制在8%~10%。
圖5 E-44用量對凝膠率的影響Fig.5 Effect of E-44 resin content on gel rate
(4)E-44用量對乳液機械穩(wěn)定性的影響
E-44用量對乳液機械穩(wěn)定性的影響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隨著E-44用量的增加,乳液的機械穩(wěn)定性越來越差。當E-44用量低于單體總質量的10%時,體系的穩(wěn)定性良好;但是當E-44為單體總質量的12%時,分散體系的穩(wěn)定性急劇變差。這可能是因為E-44用量過多時,體系中的E-44沒有完全發(fā)生接枝反應,而粘附在乳膠粒子的表面,從而導致乳液的體系穩(wěn)定性下降。
(1)引發(fā)劑過少時會降低反應轉化率及接枝效率;過多時則會降低聚合物乳液的使用性和貯存性。引發(fā)劑用量應控制為0.3%~0.5%。
(2)當E-44用量為單體總質量的8%~10%時,乳膠粒直徑適當、分布均勻,且貯存穩(wěn)定性良好。
[1]Hamouda I M, Ahmed S A. Effect of microwave disinfection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nture base acrylic resin[J].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2010, 3(7): 480-487.
[2]Guo W L, Jin Z M, Gao C H. Study on Formulation for Epoxy Acrylic Hybrid Emuls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 524: 1715-1718.
[3]曹同玉, 劉慶普, 化學工業(yè), 等. 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能及應用[M].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4]Aggarwal L K, Thapliyal P C, Karade S R. Properties of polymer-modified mortars using epoxy and acrylic emulsion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7, 21(2): 379-383.
[5]王宇航. 丙烯酸酯乳液改性方法的研究進展[J]. 中國膠粘劑, 2013, 22(9): 51-54.
[6]Chern C S, Sheu J C. Effects of 2-hydroxyalkyl methacrylates on the styrene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s stabilized by SDS and alkyl methacrylates[J].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0, 38(17):3188-319.
[7]王小君, 余冬梅, 王靜昌, 等. 不同二胺類后擴鏈劑對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響[J]. 聚氨酯工業(yè),2014, 29(3): 29-32.
[8]Revil A.Spectral induced polarization of shaly sands:Influence of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2, 48(2).
(1.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School of Scienc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China; 2. Joint Institute of High-Speed Railway, New Materials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129, China)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poxy resin grafted acrylate emulsion
ZHANG Hong-Shuai1,ZHENG Shui-rong1,WANG Min2
A kind of epoxy resin modified acrylic ester emulsion was prepared by the semi-continuous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butyl acrylate,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acrylic acid as the monomers, E-44 epoxy resin as the modifying monomer, ammonium persulfate as the initiator,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alkylphenol ethoxylate as the compound emulsifier.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itiator and E-44 resin cont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emulsion, such as the siz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of emulsion particles, mechanical stability, reaction conversion and gel rat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mulsion reached the optimal properties when the content of APS was 0.3%~0.4% and the content of E-44 resin was 8%~10%.
epoxy resin; acrylic ester;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particle size
2015-03-04
張洪帥(1990~),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膠粘劑的制備和應用研究。E-mail:ryanzhang509@mail.nwpu.edu.cn。通訊聯(lián)系人:鄭水蓉。E-mail:zhengsr@nw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