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喜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有人稱我們的音樂演奏為聽覺藝術,學生們訓練的是一種“特殊的耳朵”。這句話應如何理解呢?從前有位從事二胡演奏的前輩,在生活中大家與他交談必須大聲才行,否則他是聽不見的??墒茄莩銮安徽撍菫樽约赫{(diào)弦,還是為學生調(diào)弦,總是準確得令人吃驚。這是為什么?有些學生在吹奏中,許多音不準的地方自己都沒有聽出來,以至于人們認為他們的耳音不好,可是當他們?nèi)ヂ爠e人的吹奏時卻聽得非常準確。這又是為什么?關于“聽覺藝術”、“特殊耳朵”的說法道出了音樂藝術的本質和功能。這個“音樂耳朵”不是對觀眾的奢望,而是演奏者自身所應具備的條件。我們對演奏者的聽力要求決不是僅局限于生理,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為在聽覺上“客觀的聽”與“主觀的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我們的演奏是有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的,這個過程應該是由聽覺記憶、心理因素、監(jiān)聽等三大部分組成。嗩吶演奏的過程是一種內(nèi)心感受、內(nèi)心體驗、內(nèi)心適應和內(nèi)心表現(xiàn)的過程。雖然嗩吶發(fā)出的聲音要符合物理和生理的要求,但這些都是在心理機能的支配和控制下完成的,嗩吶的聲音最終要符合演奏者的心理要求,吹奏技術不過是表達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手段。只有將這種技術手段用以表達人們內(nèi)心的感受,嗩吶吹奏方能稱為演奏藝術,才能顯示其藝術魅力和生命活力。所以說,我們利用生理學、物理學來研究嗩吶吹奏技術問題,僅僅是為嗩吶演奏藝術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對演奏心理的研究才是嗩吶演奏藝術最終要解決的問題和達到的目的。
聽覺記憶是過去所聽到的聲音在人腦中的反映。從音樂實踐的角度來講,不論是我們過去的讀譜、聽音樂還是演奏,都會被聽覺所記憶。只有記得牢,才能憶得請。在聽覺記憶的過程中,需要多層面、多角度地來訓練。拿讀譜來說,目的是要建立扎實的視唱練耳的基礎,在頭腦中建立各種清晰的音程關系,逐漸形成清晰的旋律概念。從這個角度講,把握讀譜的歌唱性是十分重要的。為了準確地把各種大、小、增、減、純音程牢牢地記在腦子里,我們應在鋼琴上反復訓練,除此之外,還要在實際吹奏中注意記憶積累,培養(yǎng)和完善演奏者在音樂記憶中的主觀感受,同時還要多聽各種與音樂相關的音響資料,這些都是拓寬音樂聽覺記憶的有效途徑。由于我們所記憶的音樂不是單純的各種音程變化,而是蘊涵著更多的情感,所以我們在記憶的過程中要與所記憶的樂曲內(nèi)容保持同樣的情感心態(tài),用情感去把握樂曲的內(nèi)涵,不但要記憶音高的變化,更要記憶因樂曲內(nèi)容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各種音色的變化。為了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我們應盡量選擇那些高質量的音響資料,保持大腦記憶中高質量的音響儲存,這種記憶才會有更大的實際意義。
我們的演奏藝術之所以神圣,因為它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更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思想性、藝術性。這些都來自人的內(nèi)心體驗,并將這些體驗化作情感,通過音樂演奏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不論是將聲音輸入后加以儲存,還是將儲存的聲音釋放出去,這些過程都是在意念的統(tǒng)領之下完成的。意念來自于我們的世界觀、審美觀、文化藝術修養(yǎng)以及情感,只有這些心理因素得到完善,我們才能將普通的聽覺記憶轉化為個性化的音樂聽覺記憶,從而在吹奏中形成個性化的音色。心理因素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
盡管我們有了良好的音樂聽覺記憶基礎,音樂記憶在輸出的過程中又能得到與心理的有機結合,但也并非就能隨心所欲地進行吹奏,因為在吹奏中還缺少嚴格的監(jiān)聽功能。監(jiān)聽是建立吹奏中內(nèi)心聽覺的最后組成部分,我們只有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把握聲音的正確性。在吹奏訓練中,當演奏者聽到自己吹奏出的聲音與心里的音響概念完全一致時,吹奏就可繼續(xù)進行;如果聽到的聲音與心里的音響有誤差,那么,他就要通過反復的訓練,以達到實際音響與內(nèi)心音響的吻合。這就是監(jiān)聽在吹奏中對聲音所起到的控制和調(diào)整的過濾功能。如果在吹奏中失去了這一能力,就無法控制和調(diào)整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明暗。監(jiān)聽功能在吹奏中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我們從物理、生理及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在音樂演奏中聲音的概念及聽覺的功能,既承認了它們的客觀性,更強調(diào)了它們的主觀性,其目的就是要調(diào)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更科學地把握聽覺在嗩吶吹奏中的應用,最終達到完善嗩吶吹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