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鄭生
先人的智慧與血汗,交織熔鑄成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承,展現(xiàn)泱泱國風。雖時光推移,但若沒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就沒有現(xiàn)在的光華,且讓我們一起了解什么是我國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文化,如何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如何與我們可愛的學生一路同行。
一、走好人生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們通過經(jīng)典誦讀要達到的培養(yǎng)目標。
文以載道,經(jīng)典古詩文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經(jīng)典中有哲學,有智慧,有歷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學,它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滅的精魂,涵儲著中國人文精神的基因。如孑L丘倡導:“立志有恒”、“身體力行”、“改過遷善”、“隆師親友”的德育思想;其在知識教育上倡導“勤于學習,廣見于聞”、“學而時習,溫故知新”、“虛心求學,奮發(fā)不息”的思想……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潛移默化間,可陶冶其性靈、開闊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生就從這里開始,誦讀的所得,亦將伴隨其人生經(jīng)驗的成長而茹吐芬芳、綻放光明、終身受益。
二、蒙以養(yǎng)正
怎樣對幼稚無知的兒童進行啟蒙、培養(yǎng)呢?這就需要“蒙以養(yǎng)正”,教育兒童走正道,做一個正直、誠實、品德高尚的人。因為兒童處于幼稚蒙昧的階段,記憶力最強,可塑性最大。
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誦讀是增強兒童人文底蘊的重要途徑,可讓學生變得胸懷博大、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我們要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美麗的校園中,撒播在心靈的田野上,讓學生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
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誦讀,可以把人類最好、最精華的東西教給學生,讓其在朗讀、理解、誦讀的過程中,與一位又一位思想家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誦讀,可培育學生愛國、愛黨、立志報國的博大胸懷。誦讀篇目中有大量篇幅贊美祖國大好江山,無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幽靜,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恢弘壯觀……
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誦讀活動,還可培育學生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品格。我校在學生午餐及課間休息時間,選擇了一些關(guān)于節(jié)儉的古詩文來吟誦,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同學們在一次次的誦讀中,認識了自己的價值,體會了成功的快樂,樹立了強烈的自信心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啟迪思維
我校作為德育實驗學校,將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學科中,滲透到每一個細節(jié)里,尤其是古詩文誦讀,啟迪了學生思維,對學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生從古詩文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
學生從古詩文中知道了如何學習、如何珍惜時間,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
學生也知道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學生更是因為讀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類名言警句,而立下了雄心壯志,并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整個校園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一切是那么祥和,是那么美麗——充滿了知識和智慧的美麗。
學生的思想是平和的,這都跟“誦讀古詩文、做謙謙君子”有莫大的關(guān)系。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道德素養(yǎng)也在逐步提高。
語文活動就是人的一種生命運動。離開“人”,“言”無從依附;離開“言”,“人”難以自立。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積淀在語言文字之中,人們通過語文活動,吸收了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明結(jié)晶。
四、納人悅己
誦讀經(jīng)典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質(zhì)。少年習經(jīng),終身受益。讀經(jīng),會鼓舞學生做一個君子,也就是做一個為自己幸福而活著的人。這種幸福是以人格換來的,是永恒而舒暢的。故要讓學生有出息,就應(yīng)當請圣賢來教,也就是讓學生“讀經(jīng)”。不然,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小氣好爭,遇事不敢擔當,號稱“聰明”,自以為“識時務(wù)”,我們的社會還有希望嗎?若社會沒希望,我們的子孫還能安穩(wěn)嗎?、
在報紙上讀過這樣一條報道:某地幾名學生私自到一處魚塘內(nèi)游泳。在此期間,同學因體力不支,在水中掙扎,生命垂危。已上岸的4名同學因為害怕老師和父母責備,故置同學的生命于不顧,任其溺死,并將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而《三字經(jīng)》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睂@個傳之廣遠的樸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便是目不識丁的鄉(xiāng)野村夫也不難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純樸善良且接受著現(xiàn)代文明教育的4個孩子,對同伴的生命毀滅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滅跡的態(tài)度。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沉痛反?。菏鞘裁礃拥臇|西扼殺了孩子“性本善”的天性?這“狼”是不是我們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的教育是否需要開設(shè)“善良教育”這一課呢?
中華文化經(jīng)典誦讀有助于兒童人格的形成。比如,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其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但現(xiàn)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孝為何物。作為一個教育者,經(jīng)常遇到一些家長傾訴孩子不聽話的煩惱,有些家長甚至被孩子氣得泣不成聲。但是自從學生在欣賞課上誦讀了《弟子規(guī)》,經(jīng)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領(lǐng)會到了《弟子規(guī)》的精髓,便提升了其文化內(nèi)涵,陶冶了其情操,也促進了家庭的和諧發(fā)展。
“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生自然就會樹立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胸懷,樹立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一個社會總需有幾根中流砥柱,“讀經(jīng)”,就是期待我們的下一代擔負起這個任務(wù)——他或她,小則撐起個人,撐起一家;大則撐起一個社會,一個天下?!白x經(jīng)”,就是想讓生命的希望常在,讓人間的美好流傳,納人悅己。因此,誦讀經(jīng)典對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經(jīng)典誦讀,魅力無邊。古韻繚繞,書香陣陣,令人怡然,經(jīng)典文化的氣息,融入了學生生活之中,使我們學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書香校園”?!白x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學生響亮的口號則是他們認真誦讀經(jīng)典、認真做人的堅定決心。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為了弘揚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為了學生將來的“厚積薄發(fā)”,我認為,“經(jīng)典誦讀”應(yīng)持之以恒地認真開展下去。
我們一路歡笑著走去,聆聽著祖國未來棟梁成長拔節(jié)的聲響,心中盛滿的是教育者潛存的滿腹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