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吉,劉辰曦,楊高杰,沈柳生
(1.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四地質大隊,河北承德067000;2.天津華北地質勘查總院,天津300170)
內蒙古古朔根烏拉地區(qū)金屬礦成礦規(guī)律及礦產預測
馬永吉1,劉辰曦1,楊高杰1,沈柳生2
(1.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四地質大隊,河北承德067000;2.天津華北地質勘查總院,天津300170)
通過古朔根烏拉地區(qū)1/5萬礦調項目實施,共圈定1/5化探綜合異常27個,新發(fā)現礦點兩處,礦化點9處,礦種有金、銅、鉬、銀、鉛、鋅。通過對研究區(qū)成礦地質條件、1/5萬化探綜合異常特征、礦(化)點特征及分布等信息進行研究,闡明了該區(qū)成礦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和礦產的共生組合規(guī)律,劃分成礦遠景區(qū)4個,提交找礦靶區(qū)4個。對其中兩處找礦靶區(qū)進行鉆探驗證,海勒斯特溝金銻多金屬找礦靶區(qū)具有形成與巖漿活動關系密切的中-低溫熱液型金銻多金屬礦的潛力,博和銅金多金屬找礦靶區(qū)具有形成與中酸性侵入巖及后期巖脈有關的巖漿熱液型-接觸交代型銅多金屬礦的潛力。
成礦地質背景;化探綜合異常;礦(化)點;成礦規(guī)律;找礦靶區(qū)
工作區(qū)位于錫林郭勒盟中東部的古朔根烏拉地區(qū),前人主要完成了1/20萬區(qū)調[1,2]和1/25萬區(qū)調修測工作[3,4]。由于該區(qū)一直是1/20萬化探工作的空白區(qū),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中大比例尺礦產地質填圖和礦產檢查工作,所以對成礦規(guī)律認識尚顯不夠。筆者等2009年承擔了內蒙古古朔根烏拉地區(qū)1/5萬礦調項目,在完成1/5萬礦產地質填圖、1/5萬化探土壤測量以及礦點檢查工作的基礎上,對工作區(qū)成礦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劃分出成礦遠景區(qū),確定了找礦靶區(qū)并進行了礦產預測。
研究區(qū)處于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或蒙古板塊)之間的古亞洲洋構造域東部(一級構造單元)的西伯利亞地臺南緣增生帶與華北地臺北緣增生帶的最終碰撞接壤部位[3,4]的額濟納旗-興安嶺元古宙華力西燕山期銅、鉛、鋅、金、銀、鉻、鈮成礦區(qū)(Ⅱ2)中的突泉-林西華力西燕山期鐵(錫)銅、鉛、鋅、銀、鈮(鉭)成礦帶(Ⅲ6)[5,6]。賀根山古板塊縫合帶從研究區(qū)西北部通過,區(qū)域上分布有大量的已知礦產和大型礦山,區(qū)域成礦條件優(yōu)越。
區(qū)內地層主要有古生界碳酸鹽巖、中酸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和陸源碎屑巖,中生界陸相中性、酸性火山巖、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新生界湖相沉積、洪沖積以及陸相基性火山巖[7,8]。區(qū)內褶皺構造主要發(fā)育于古生界地層,樞紐走向以北東向為主,次為北北東向;斷裂構造以北東向、北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向構造構成區(qū)內主要控巖控礦構造,部分北西向斷裂或兩組斷裂的交匯部位成為主要的儲礦構造。區(qū)內侵入巖主要有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巖、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巖、早侏羅世酸性侵入巖以及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脈巖(圖1)。
區(qū)內金屬礦產明顯受地層、巖漿巖和構造控制,非金屬礦產主要產于特定的地層和巖體中。1/20萬區(qū)調[1],共發(fā)現中型鎳礦床1處;銅礦點1個,鉻鐵礦礦點2個,純橄欖巖礦點2個,蛇紋巖、石灰?guī)r礦點各1個;鐵礦化點1個,鉑礦化點1個,鉻鐵礦礦化點2個,水晶礦化點1個(圖2)。除水晶礦化點外,其余都在已設礦業(yè)權內。1/5萬礦調[8],在已設礦業(yè)權外,新發(fā)現銅礦點2個;銅礦化點7個,金礦化點2個。這些礦床、礦(化)點主要有兩種成因類型:一種是與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巖有關的鎳、鉻、鐵、鉑、蛇紋巖、純橄欖巖等礦點和礦床;另一種是與古生代、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巖及派生巖脈有關的巖漿熱液型-斑巖型-矽卡巖型銅、金、鉬、銀、鉛、鋅等金屬礦點和礦化點。
2.1地層條件
區(qū)內地層一方面控制著沉積礦產,另一方面特定的地層為金屬礦產提供了礦源。
圖1 研究區(qū)地質簡圖Fig.1 Geo logica lsketchmap o f the study area
(1)上石炭統(tǒng)阿木山組(C2a),分布于中西部石灰窯一帶,沉積有厚層的生物灰?guī)r夾砂巖及砂礫巖,儲量大且質純,可用做冶金熔劑及水泥灰?guī)r礦,如石灰?guī)r礦點(編號22)。
(2)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區(qū)內廣泛分布。巖性下部為安山巖、英安巖、火山角礫巖、沉凝灰質礫巖、灰綠色安山質巖屑晶屑凝灰?guī)r;上部為灰褐色礫巖、雜砂巖、凝灰質粉砂巖局部夾雜砂巖及灰?guī)r透鏡體,含植物化石碎片及腕足、海百合莖化石。該組地層富As,與地層內構造發(fā)育、后期巖漿活動頻繁相對應。As是Au的指示元素,Au、Ag、Bi、Hg、Sb元素在該地層相對富集并且變異系數較大,成礦的可能性較大。在海勒斯特溝一帶,1號和24號金礦化點產于與構造和后期脈巖有關的格根敖包組變質長石巖屑砂巖破碎蝕變帶中,破碎蝕變帶可見硅化、次生石英巖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和褐鐵礦化。
圖2 研究區(qū)化探綜合異常、礦(化)點、礦權范圍及成礦遠景區(qū)分布圖Fig.2 Geochem ica lexp loration Integrated anoma ly,m inera loccurrence,the scope o f
(3)上侏羅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k),分布于中東部包腦根布墩一帶,為一套陸相酸性火山巖,主要巖性為灰-灰紫色流紋巖、流紋斑巖夾黑耀巖、珍珠巖及流紋質角礫熔巖。酸性火山巖巖石和土壤樣品中Mo、Ag、Pb、Bi元素富集且分異特征明顯,Mo在巖石中富集系數為8.12,在土壤中富集系數為7.97。酸性火山巖多處可見黃鐵絹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和角巖化,形成鉬銀礦的可能性極大。
2.2侵入巖條件
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分布廣泛,與內生金屬礦產有著密切關系。
(1)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巖(D2-3∑),分布于研究區(qū)西南部,自南向北由嘎舒乃渾迪巖帶、珠爾很溝巖帶和石灰窯巖帶組成。超基性巖體主要由斜輝輝橄巖組成,其中夾雜有大小不一的各種異離體,諸如單輝輝橄巖、純橄欖巖(包括含長純橄巖)、二輝輝橄巖、二輝橄欖巖等。在超基性巖內,產有鉻鐵礦及鎳、鉑礦點(礦化點),且超基性巖本身之純橄欖巖(礦點7、8)、蛇紋巖(礦點10)也是很有經濟價值的非金屬礦產。鉻鐵礦礦點(編號4、5、6)多數產于斜輝輝橄巖之純橄欖巖異離體中,少數(編號3)產于含長純橄欖巖異離體中。鉑礦化點(編號2)產于含長純橄欖巖異離體中。硅酸鎳礦(編號11)產于超基性巖之頂部風化殼中,可分為綠高嶺石型和硅質型。在超基性巖與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凝灰質砂巖局部接觸帶中,產有接觸交代型赤鐵礦,如鐵礦化點(編號9)。
(2)早二疊世中細粒石英閃長巖(P1δo),分布于東部羊角林高特勒一帶,呈不規(guī)則狀巖株。巖體內共發(fā)現銅礦化點7個,銅礦化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石英脈型,如16、17、19號礦化點;另一種是蝕變巖型,蝕變主要有硅化、鉀長和絹云母化,如13、15號礦化點;第三種是破碎蝕變帶型,如14、18號礦化點。該巖體東南一處沿北西向張性裂隙侵入的花崗巖脈中產水晶,如水晶礦化點(編號23)。
(3)早二疊世中?;◢忛W長巖(P1γδZ)
分布于東北部霍朔根敖包、東部羊角林高特勒、中東部包腦根布敦和東南部阿都楚魯一帶,形成四個較大巖體。該巖體銅元素含量較高,特別是后期脈巖含量更高。12號銅礦點產于霍朔根敖包巖體與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變質粉砂巖的接觸帶,礦化蝕變主要有角巖化、硅化和銅礦化,并嚴格受北西向張扭性裂隙控制。20、21號銅礦點產于阿都楚魯巖體南部沿北西向張性斷裂侵入的細?;◢弾r脈,脈巖以破碎蝕變帶產出,硅化、鉀化明顯,蝕變帶可見細粒浸染狀的黃銅礦、孔雀石。
2.3構造條件
構造與區(qū)內熱液型礦產關系密切,區(qū)內熱液成因的銅、金礦(化)點,多分布在斷裂破碎蝕變帶中。同時構造控制著與成礦有關的巖漿巖的侵入部位。
(1)北東向壓性、壓扭性構造控制了區(qū)內超基性巖的產出。
(2)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巖原生流面走向為北東,其長軸方向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明顯受北東向構造帶的控制。阿都楚魯巖體侵入格根敖包組之背斜部位,霍朔根敖包巖體侵入根敖包組之向斜部位。
(3)北北東向構造控制了中生代酸性巖體(脈)的侵位及晚侏羅世火山巖的分布。
(4)海勒斯特溝一帶,北北向壓性、壓扭性斷裂控制了與金礦化有關的巖脈及破碎蝕變帶的分布。
(5)博和一帶,北西向張性斷裂控制了與銅礦化有關的細?;◢弾r脈及礦體的分布。
(6)羊角林高特勒一帶,北北向壓性、壓扭性斷裂和北西向的張性斷裂控制了與銅礦化有關的石英脈、破碎蝕變帶的分布。
研究區(qū)共圈定化探綜合異常27個[8]。其中,甲類異常8個,乙類異常13個,丙類異常3個,丁類異常3個。從異常分布圖(圖2)可見,異常的分布明顯受構造和巖性控制,呈北東向展布,大多數異常分布在構造和巖脈發(fā)育的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g)、中酸性侵入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以及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巖(D2-3∑)中。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分隔,明顯存在四個異常帶。
(1)中南部吉爾格勒烏拉-珠爾很溝異常帶
包含10個綜合異常,多為不易分割的不規(guī)則狀多元素組合異常,其中Au、Sb、Ag、As、Pb、Zn、Hg、Cr、Ni、Co異常面積大、強度高,構成異常主體。根據元素組合、套合情況看,又可分為北東部Au、Sb、Ag、As、Pb、Zn富集區(qū),主要對應脈巖發(fā)育的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南東部為Cr、Ni、Co富集區(qū),明顯受基性-超基性巖控制。
(2)北東部霍朔根敖包-羊角林高特勒異常帶
包含10個綜合異常,主要分布在構造和巖脈發(fā)育的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和中酸性侵入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少數分布在中生代中性火山巖和古生代中酸性侵入體中。異常以Au、Cu、Bi、Hg、As、Ag、Pb、Zn等為元素組合,均有較大的規(guī)模和較高的強度,大多數異常有明顯的濃集中心。
(3)南東部博和-包腦根布墩異常帶
包含5個綜合異常,主要分布于構造和巖脈發(fā)育的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中酸性侵入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以及中生代酸性火山巖中。異常以Cu、Mo、Au、Ag、Bi、Sb、Pb、Zn等為元素組合,主要單元素異常套合較好,并形成明顯的濃集中心。
(4)北西部巴潤莫爾果其格異常帶
包含兩個綜合異常。地表主要被第四系全新統(tǒng)和新近系上新統(tǒng)寶格達烏拉組(N2b)覆蓋。其中AP5異常元素組合為Cr、Ni、Co、Sb、Mn、Bi,Cr、Ni異常套合較好,強度高、面積大,有明顯的濃集中心;異常區(qū)是尋找與隱伏基性-超基性巖體有關的鎳、鉻、鈷、鐵礦的有利地段。
成礦規(guī)律主要表現在成礦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礦產的共生關系及內在成因規(guī)律等方面,而這些規(guī)律又與成礦物質來源密切相關。
4.1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征
研究區(qū)礦產在空間上具有成群成帶集中分布的特征,主要受巖體和構造的控制。已發(fā)現的礦床、礦(化)點的形成主要與華力西期、燕山期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關系密切,在空間上一般分布在超基性巖體內或中酸性侵入體與晚古生代地層接觸帶以及斷裂發(fā)育地區(qū)[9]。
(1)珠爾很溝超基性巖帶控制了本區(qū)與超基性巖有關的巖漿型、巖漿分結型鉻鐵礦、鎳、橄欖巖、蛇紋巖等礦產。
(2)石灰窯一帶出露的巨厚濱淺海相上石炭統(tǒng)阿木山組(C2a)灰?guī)r,是本區(qū)石灰?guī)r礦的賦存地層。
(3)海勒斯特溝一帶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陸相沉積地層與晚期脈巖接觸部位控制了本區(qū)與巖漿活動有關的破碎蝕變巖型金多金屬礦的產出。
(4)本區(qū)巖漿熱液型銅礦(化)點集中分布于博和、白音查干、霍朔根敖包一帶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體內。
(5)本區(qū)鉬異常高值區(qū)主要位于中生代酸性火山巖出露區(qū)。
4.2成礦時間演化規(guī)律
礦產分布特征與成礦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時代成礦具有相應的賦礦地層、巖漿熱液活動、地質構造等。依據地質構造發(fā)展史[3,4],結合成礦地質條件,將研究區(qū)在古生代及中新生代時期的成礦規(guī)律探討如下:
(1)晚古生代早期控礦規(guī)律
中晚泥盆世洋中脊形成了以超基性巖、基性巖、放射蟲硅質巖等為主的蛇綠巖建造,沿北東向侵入研究區(qū)珠爾很溝一帶,從而形成了本區(qū)由蛇紋石化輝石橄欖巖、純橄欖巖、輝石巖、輝長巖、斜長花崗巖等構成的蛇綠構造混雜巖,為本區(qū)晚古生代一個重要的成礦期。蛇綠構造混雜巖的存在為本區(qū)鉻鐵礦、鎳礦、鈷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
(2)晚古生代中晚期控礦規(guī)律
晚石炭-早二疊世板塊對接后的蓋層(裂谷)演化階段,發(fā)育了一套海侵序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火山巖建造(阿木山組、格根敖包組、哲斯組),為本區(qū)晚古生代另一個重要的成礦期。該時期沉積的濱海相巨厚灰?guī)r是該區(qū)石灰?guī)r礦的來源;而晚古生代巖漿活動及格根敖包組的海相地層為區(qū)內銅、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在鄰區(qū)小壩梁一帶形成了著名的小壩梁中型銅金礦床,而研究區(qū)內發(fā)現的銅、金多金屬礦(化)點多與石炭-早二疊世的巖漿活動(格根敖包組下部火山巖、花崗閃長巖等)關系密切。
(3)中新生代時期控礦規(guī)律
進入中生代,在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相互作用下,使本區(qū)構造格局發(fā)生重大轉變,產生了北北東向構造體系,拉張與收縮交替發(fā)展,地殼活動以差異性升降為主,發(fā)育了一系列的斷陷盆地。在斷陷盆地內沉積了一套厚度不大的下侏羅統(tǒng)紅旗組內陸湖沼相沉積碎屑巖建造,區(qū)域上見多層煤及煤線,為一較重要的成煤期。研究區(qū)西北部沉積盆地地表雖未發(fā)現紅旗組出露,但比鄰區(qū)該組地層尚未缺失;受區(qū)域構造作用的影響,在隆起區(qū)則以中性-中酸性巖漿活動為主,在早侏羅世以北北東向酸性巖漿侵入活動為主,至晚侏羅世受區(qū)域拉張裂陷的影響,地幔上隆,區(qū)內形成了數個小型陸相火山巖盆地,在一系列的巖漿及其期后熱液作用下,該區(qū)銅、金、鉬、銀等多金屬元素經歷了多次的富集疊加,為本區(qū)內生多金屬成礦提供了熱源和物質來源。
4.3礦產的共生組合規(guī)律
金屬礦產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普遍具有不均勻性和集中性的特點,大多數內生金屬礦產成礦區(qū)常出現礦產分類、聚集的現象。本區(qū)多金屬礦化亦具有這一特點。白音查干一帶以銅礦化為主,兼有銀鉛鋅礦化;博和一帶以銅金礦化為主,兼有鉍鉛礦化;海勒斯特溝一帶以金礦化為主,兼有銻銅礦化。
依據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guī)律、礦(化)點種類及分布情況、化探綜合異常特征等信息,研究區(qū)共劃分Ⅰ級成礦遠景區(qū)1個,Ⅱ級成礦遠景區(qū)3個(圖2)。
(1)嘎舒乃渾迪-珠爾很溝鎳鉻鐵成礦遠景區(qū)(Ⅰ-1)
位于研究區(qū)西南嘎舒乃渾迪-珠爾很溝一帶,呈不規(guī)則狀,南北長約18.5 km,東西寬約10.1 km。區(qū)內包含中型鎳礦床1處,鉻鐵礦(化)點4個、鐵礦化點1個、鉑礦化點1個,純橄巖礦點2個,石灰?guī)r、蛇紋巖礦點各1個,包含8個化探綜合異常。中型鎳礦床產于超基性巖的風化殼,為面型硅酸鎳礦;礦體長2 000 m,寬1 000m,厚度小于8m,平均厚1~2m;礦石為赭石、硅質骨架狀綠高嶺石,含Ni0.4%~1.0%。
區(qū)內大面積出露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巖(D2-3∑),巖性主要為斜輝輝橄巖,與金屬礦產成礦關系密切的是超基性巖中含包狀、帶狀純橄欖巖的斜輝輝橄巖。研究區(qū)內的超基性巖結晶分異程度越好,越容易成礦,主要形成風化殼型硅酸鎳礦和巖漿分結型鉻鐵礦礦床。該區(qū)具備巖漿分結型鉻鐵礦、接觸交代型鐵礦以及巖漿型鉑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前景,還具備風化殼型硅酸鎳礦成礦的可能。該成礦遠景區(qū)基本被礦業(yè)權覆蓋。
(2)海勒斯特溝-吉爾格勒烏拉金多金屬成礦遠景區(qū)(Ⅱ-1)
位于研究區(qū)中部海勒斯特溝-吉爾格勒烏拉一帶,呈近南北向狹長的倒梯形,南北長約15.5 km,東西寬5~8 km。區(qū)內包含兩個金礦化點,兩個化探綜合異常。
區(qū)內以分布大面積的Au元素異常為特征,并且構造和脈巖越發(fā)育的地段異常強度越高。金礦化點產于格根敖包組(CP g)破碎蝕變帶內和石英閃長巖體與格根敖包組(CP g)的接觸帶,均與后期巖漿活動及其期后熱液關系密切。區(qū)內化探異常以Au、Sb、As、Hg元素為主,伴有Ag、Pb、Mo、Cu、Zn異常,分布范圍廣、強度大、元素套和較好,顯示該區(qū)具有良好的地球化學成礦背景。
(3)包腦根布墩-博和銅鉬多金屬成礦遠景區(qū)(Ⅱ-2)
呈近南北向不規(guī)則狀,南北長約15.1 km,東西寬約9.1 km。區(qū)內包含兩個銅礦點,5個化探綜合異常。
區(qū)內以分布大面積的Cu、Mo、Au、Ag、Bi元素異常為特征。巖漿巖主要有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后期侵入的中酸性巖脈以及晚侏羅世噴發(fā)的流紋巖建造。中酸性巖脈主要沿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展布。構造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次之,南部多見近東西向破碎蝕變帶和擠壓片理化帶。銅礦點產于后期沿北西向構造侵入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的細粒花崗巖脈中,以破碎蝕變帶產出,均與后期巖漿活動及其期后熱液關系密切。區(qū)內尚未發(fā)現明顯的鉬礦化點,Mo異常主要分布于中生代酸性火山巖周圍,與酸性火山巖關系密切。
(4)霍朔根敖包-羊角林高特勒銅多金屬成礦遠景區(qū)(Ⅱ-3)
呈近南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約30 km,東西寬9 km。區(qū)內包含8個銅礦(化)點,1個水晶礦化點,8個化探綜合異常。
區(qū)內分布多個大面積以Cu、Ag、Bi、Au為元素組合的化探異常,顯示該區(qū)具有良好的成礦地球化學背景。巖漿巖有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體,早侏羅世中性火山巖以及中酸性巖脈等。構造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其中北東向構造控制了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體和部分脈巖的分布;北西向構造多為后期張性構造,后期脈巖以及部分構造破碎帶受其控制。銅礦(化)點多產于早二疊世中酸性巖體內,有的以石英單脈形式產出,有的以破碎蝕變帶產出,有的直接產于蝕變的花崗閃長巖或石英閃長巖內,無論何種成因均與后期巖漿活動及其期后熱液關系密切。
通過研究區(qū)周圍典型礦床特征對比及控礦因素分析,并充分考慮避開已設礦業(yè)權范圍,對成礦遠景區(qū)進一步縮小找礦目標范圍,明確主攻礦種,共劃出找礦靶區(qū)4個。
(1)海勒斯特溝金銻多金屬找礦靶區(qū)[Ⅱ-1-1 (Au Sb)]
位于Ⅰ-1成礦遠景區(qū)的南部,形態(tài)呈矩形,面積約10.24 km2。地層主要為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以及沿溝谷和低洼處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沖積黃褐色亞砂土(Qhpal)。侵入巖主要為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體以及侵入格根敖包組(CP g)的各種脈巖,如石英閃長玢巖脈、正長斑巖脈、花崗斑巖脈、花崗巖脈等。
靶區(qū)基本包含了AP11化探綜合異常的濃集中心。綜合異常元素組合為Au、Sb、As、Ag、Pb、Mo、Cu、Zn,異常以Au、Sb、As為主,元素套合較好,伴有Ag、Pb、Mo、Cu、Zn異常,且Sb、As、Ag、Pb、Mo、Cu、Zn沿Au異常周邊呈環(huán)狀分布。Au異常強度高、規(guī)模大,具三級濃度分帶,峰值為59.73 ng/g。靶區(qū)內的兩個金礦化點全部是蝕變碎屑巖帶,蝕變主要有硅化、次生石英巖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和高嶺土化,局部地段可見褐鐵礦化和黃鐵礦化,Au品位可達2.98×10-6。通過礦產預查立項,在該靶區(qū)又發(fā)現了多處礦化碎屑巖帶,絕大多數礦化碎屑巖帶和1/1萬土壤測量所圈定的綜合異常套合的很好,礦化好的地段通過槽探揭露,Au品位最高可達15.60×10-6,Sb品位可達3.40%。
該找礦靶區(qū)具備形成與巖漿活動關系密切的中-低溫熱液型金銻多金屬礦的潛力[10]。
(2)包腦根布墩鉬銀多金屬找礦靶區(qū)[Ⅱ-2-2 (MoAg)]
位于Ⅱ-2成礦遠景區(qū)北部,形態(tài)呈正方形,面積約4 km2。出露地層主要為上侏羅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 k)酸性火山巖以及沿溝谷和低洼處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沖積物(Qhpal)。侵入巖主要為早二疊世灰褐色中?;◢忛W長巖以及后期侵入花崗閃長巖體和酸性火山巖的各種脈巖,如細?;◢弾r脈、石英閃長玢巖脈和石英二長斑巖脈。
靶區(qū)基本包含了AP18化探異常的濃集中心。異常元素組合為Mo、Ag、Bi、Pb、Zn、Sn、Mn,異常以Mo、Ag、Bi為主,伴有Pb、Zn、Sn、M n異常,其中Pb、Zn、Sn、Mn異常疊合于Mo、Ag、Bi異常之中。異常強度高、規(guī)模大,有明顯的濃集中心。通過礦點檢查,靶區(qū)內發(fā)現了兩處礦化蝕變帶,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蝕變帶局部地段采集基本分析樣,鉬含量接近鉬礦的工業(yè)品位。1/1萬土壤測量結果,Mo、Ag、Bi、Pb等元素異常重現,異常峰值進一步提高。Mo異常峰值達433.4μg/g,比1/5萬化探提高4.9倍;Ag異常峰值達3.09μg/g,比1/5萬化探提高2.3倍。
該靶區(qū)具有形成與中生代酸性火山巖有關的斑巖型鉬銀礦的潛力。
(3)博和銅金多金屬找礦靶區(qū)[Ⅱ-2-3(Cu Au)]
位于Ⅱ-2成礦遠景區(qū)的南部,形態(tài)呈梯形,面積約9.15 km2。地層主要為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新近系上新統(tǒng)寶格達烏拉組(N2b)以及沿溝谷和低洼處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沖積物(Qhpal)。侵入巖主要為早二疊世灰黃色中?;◢忛W長巖以及后期侵入的各種脈巖,如細?;◢弾r脈、石英脈等。
靶區(qū)包含了AP25化探綜合異常的東半部。異常元素組合為Cu、Au、Bi、Pb、Sb、Ag、Mo、Mn,異常以Cu、Au、Bi、Pb為主,伴有Sb、Ag、Mo、Mn異常,其中Au、Bi、Pb、Sb、Ag、Cu套合好。Cu、Au、Bi、Pb、Sb、Ag異常峰值分別為5 402μg/g、50.49 ng/g、1 205μg/ g、26 800μg/g、4 829μg/g、5.944μg/g,異常強度高、面積較大、規(guī)模大,有明顯的濃集中心。靶區(qū)內兩個銅礦點全部位于異常的濃集中心位置。通過礦產預查,1/1萬地質簡測在該靶區(qū)地表又發(fā)現了1處金礦化點,對兩個銅礦點進行探槽揭露,Cu品位可達3.37%,Ag品位可達230×10-6,礦體厚2.3m,傾向北東,傾角50~80°。
該靶區(qū)具有形成與中酸性侵入巖及后期巖脈有關的巖漿熱液型-接觸交代型銅多金屬礦的潛力。
(4)白音查干銅銀多金屬找礦靶區(qū)[Ⅱ-3-4(Cu Ag)]
位于Ⅱ-3成礦遠景區(qū)的東部,形態(tài)呈南北長的矩形,面積約29 km2。地層主要為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格根敖包組(CP g)以及沿溝谷和低洼處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沖積物(Qhpal)。侵入巖主要為早二疊世中酸性侵入體以及派生的各種脈巖,如石英閃長玢巖脈、石英斑巖脈、花崗巖脈、鉀長花崗巖脈和石英脈。
靶區(qū)包含1/5萬化探綜合異常3個,即AP12、AP14、AP16綜合異常。異常以Cu、Bi、Ag為主,伴有Au、As、Pb、Zn、Sb、Mo、Sn異常,其中Au、As、Pb、Zn、Sb、Mo、Sn異常部分套合且疊合于Cu、Bi、Ag異常內。異常強度較高、規(guī)模較大。區(qū)內發(fā)現的7個銅礦化點,均與后期熱液蝕變關系密切。通過礦點檢查,1/1萬土壤測量重現了Cu、Ag、Bi異常,異常強度進一步提高。槽探工程共揭露出十余條銅礦(化)帶,并且銅礦(化)帶多與蝕變帶內的石英脈或石英細脈關系密切,受構造控制明顯,在石英脈里可見細粒浸染狀的孔雀石、黃銅礦。雖單條礦化帶的規(guī)模不大,在0.3~1m之間,但其品位較高,Cu最高可達1.62%。
該靶區(qū)具備形成與中酸性侵入巖及后期脈巖有關的中低溫熱液脈型-斑巖型銅銀多金屬礦的潛力。
海勒斯特溝金銻多金屬找礦靶區(qū)經鉆探驗證,發(fā)現金礦體一條,礦體厚2m左右,Au品位3.52×10-6,Sb品位2.31%。博和銅金多金屬找礦靶區(qū)經鉆探驗證,發(fā)現銅礦體數條;礦體厚1.8~3.2 m,Cu品位2.05%~4.15%,礦石中還伴生銀。鉆探結果顯示找礦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通過對古朔根烏拉地區(qū)成礦地質條件、1/5萬地球化學異常特征、礦(化)點特征及分布等信息進行綜合研究,闡明了該區(qū)金屬礦成礦規(guī)律,劃分了1個Ⅰ級成礦遠景區(qū)和3個Ⅱ級成礦遠景區(qū),圈定出4個找礦靶區(qū)并進行了礦產預測。海勒斯特溝金銻多金屬找礦靶區(qū)具有形成與巖漿活動關系密切的中-低溫熱液型金銻多金屬礦的潛力,博和銅金多金屬找礦靶區(qū)具有形成與中酸性侵入巖及后期巖脈有關的巖漿熱液型-接觸交代型銅多金屬礦的潛力。
致謝:在此對參加本次礦調工作的袁小平、武葆源、張云超等同志以及負責該項目的大隊有關領導表示衷心感謝!
[1]蘇君伯,孫景智,劉文清,等.1/2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阿爾山寶力格幅L-50-ⅩⅩⅧ)[R].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局,1974.
[2]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3]張長捷,鮑慶中,吳之理,等.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西烏珠穆沁旗幅L50C004003)[R].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2005.
[4]鞠文信,賀宏云,武躍勇,等.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新廟幅L50C003003)[R].中國地質調查局,2008.
[5]潘啟宇.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礦產總結[R].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1995.
[6]邵和明,張履橋.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要成礦區(qū)(帶)和成礦系列[R].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勘局,2001.
[7]李文國,等.內蒙古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8]馬永吉,孫志輝,楊瑞,等.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古朔根烏拉等四幅1/5萬區(qū)域礦產地質調查報告[R].2014.
[9]佘宏全,李紅紅,李進文,等.內蒙古大興安嶺中北段銅鉛鋅金銀多金屬礦床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方向[J].地質學報,2009,83(10):1456-1472.
[10]許華起,梁瑞,趙軍,等.河北“金三角”地區(qū)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礦產勘查,2014,(1):14-20.
M 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M ineralPrediction ofM etallic Deposits in Gushuogenwu la A rea,Inner M ongolia
MAYong-ji1,LIU Chen-Xi1,YANGGao-Jie1,SHEN Liu-Sheng2
(1.514Geological Teamof North ChinaGeologicalExploration Bureau,Chengde Hebei,067000,China;2.Tianjin North ChinaGeologicalExploration General Institute,Tianjin 300170,China)
The projectof 1/50000Regionalgeologicalsurvey in Gushuogenwula area,worked by 514 Geological Teamof North China GeologicalExploration Bureau,gota good prospecting effect.27 abnormalareaof 1/50000 geochem ical exploration were delineated,2 new deposites and 9 m ineralized spotsw ith gold,copper,molybdenum,silver,lead,zincwere found.Based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of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integrated anomaly characteristicof 1/50000 geochem ical explor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ofm ineral occurrence,we understand the spatialand time distribution rulesof them ineralization in this region,and then we divided the abnormal area into4metallogenic prospects and 4 prospecting targets.Through investigation,twoof the targetareaswere verfied.The firstone is in the Hailesitegou areaw ith specialof form ingmesothermal-epithermalgold and antimony polymetallic deposit closly related tomagmatic activity.The secondone is in Bohe areaw ith specialof form ing hydrothermal-contactmetasomatic copper and gold deposit closly related toMesozoic Era felsic intrusive rock and laterstage dike rock.
metallogenic background;integrated anomalyof geochem ical exploration;m ineraloccurrence;metallogenic regularity;prospecting target
P618.2
A
1672-4135(2015)03-0265-08
2015-04-23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勘查基金“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古朔根烏拉等四幅1/5萬區(qū)域礦產地質調查(NMKD2009-08)”
馬永吉(1969-),男,高級工程師,1991年畢業(yè)于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地球化學勘查專業(yè),現主要從事1/5萬礦調工作,Email:12958002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