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光女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閱讀教學中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都是以概括為前提的,沒有概括能力學生就無法系統(tǒng)掌握知識,就很難進行知識的遷移,也就談不上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訓練概括能力。對于閱讀能力較好的孩子,要求他們在概括的基礎上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作者能夠進行對話,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和遷移。對于后進生的概括能力培養(yǎng),以降低難度,層層遞進為線索,通過幫扶的方法讓后進生也能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關鍵詞:文本閱讀 概括能力 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118-02
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閱讀教學中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都是以概括為前提的,沒有概括能力學生就無法系統(tǒng)掌握知識,就很難進行知識的遷移,也就談不上語文素養(yǎng)。2011版《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笨梢?,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
一、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概括
課堂教學中,我們強調(diào)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訓練。無論是閱讀能力較強的孩子,還是能力教弱的孩子,都在這樣的訓練下不斷地進步。對于閱讀能力較好的孩子,教師要求他們在概括的基礎上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作者能夠進行對話,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和遷移。對于后進生的概括能力培養(yǎng),我以降低難度,層層遞進為線索,通過幫扶的方法讓后進生也能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案例]《草船借箭》
師:你能來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
師:一下子找不出來沒關系,咱們一起來看一看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呢?
生:是誰草船借箭?又是跟誰借箭了?
師:你能自己來回答這兩個問題嗎?(生回答,師板書整理答案。)
師:有沒有別的同學還有問題?
生1:為什么要草船借箭呢?生2:草船借箭的結果如何?
師:(轉向生)你能解答這兩位同學的問題嗎?
生: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想要陷害他,就想要他三天之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所以要草船借箭。
師:你說的很好,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要完成周瑜的任務。那么結果怎么樣呢?
生:他跟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
師板書并進行整理:
師:看著上面的圖示,現(xiàn)在你能來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嗎?
生: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支箭。
師:你瞧,你利用課題和對課題的問題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后遇到這樣的課文也可用這種方法來概括。
在教學中,我不再是一味地向?qū)W生索要答案,忽略過程,而是通過課題概括這種方法,給學生鋪好路,一步一步引導性學生對課題進行補充概括,最終得到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針對后進生,這樣的教學才是落到實處,是有效果的。
二、讓每一堂課都生動鮮活
突破僵硬化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教材,有不同教學方式。語文課文的類型豐富多彩,對于不同的教材能有不同的方式進行概括的突破。并能夠通過舉一反三的方法,總結出方法,方便學生通過這樣靈活多變的方法進行概括。我針對不同的年段開展了不同的嘗試,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低段(1-2年級):用填空扶著走
[案例]《從現(xiàn)在開始》(第一步,教師先出示第二段的段意:1、貓頭鷹上任下令從現(xiàn)在開始跟他一樣,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星期下來,動物們叫苦連天。
第二步,學生朗讀第一段,體會概括段意的句子。
第三部,教師出示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填空,讓學生模仿著第二段完成填空:
______上任下令______,大家______,但也只好苦練跳的本領。
______上任下令______,大伙兒立刻______。
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發(fā)育教為緩慢,他們對于概括存在較大的難度,此時一定要給予他們扶手,慢慢地牽引他們學會初步的概括。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師通過提供一個范例填空,降低了概括的難度,讓學生不僅學習了表達,也提高了學生概括的興趣,對于低段學生來說十分重要。
中段(3-4年級):提供句式幫著走
[案例]《蜜蜂》師:讀了課文以后,請你來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寫了“我”做了一個實驗。
師:請你再讀一讀課文,思考3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我”是怎么做的?“實驗結果是什么?
生自由闡述。
師出示填空:為了證明_____,我做了一個實驗,______ ,結果發(fā)現(xiàn)_______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出這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對于中段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概括的內(nèi)容比較瑣碎,有時也抓不到問題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句式來幫助學生舉一反三。一般讓學生從“誰,做什么,結果怎么樣?”去思考,把握文章的主干。然后再通過添加時間、點點、起因、經(jīng)過等要素,強化學生對文章概要的表述。這樣一來,學生有模式可用,也有方法可以梳理。
高段(5-6年級):問題引入帶著走
[案例]《釣魚的啟示》第一步:提出問題:再讀課文,教師提出兩個問題:我和爸爸是怎樣釣魚的?釣魚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
第二步:交流答案:學生交流各自對問題的看法。
第三步:歸納整理: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和學生共同歸納。
開放日前一個夜晚
因為離開始捕撈還有兩個小時
第四步:根據(jù)問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高段的課文情節(jié)比較復雜,蘊含的思想也比較深刻。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來開啟學生的思維,從問題的答案中梳理概括出文章主要內(nèi)容。一般可以按照“提出問題——交流答案——整理概括”三個步驟來進行。有了問題的思考,學生對課文的關鍵點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在概括內(nèi)容的時候也不會遺漏,抓不住重點。
三、讓每一位老師都有自我提升
學生的概括能力維系在教師自我的文本解讀上。教師在上課之前的文本解讀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解讀到什么程度,學生也就能夠理解到什么程度。在提高學生閱讀概括能力的課題中,每一位老師都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面,也在不斷地提高自己對于文本的解讀能力。課前做到認真地讀,認真地想,與同年級老師互相討論,爭取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師的閱讀能力提高了,也直接帶動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每一篇課文都是作家思想的結晶,蘊含著他們獨特的思想。只有站在讀懂了文章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進入到作者的思維中,學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到不斷地提升,對于閱讀能力的提高才有實質(zhì)性的意義。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