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礻P(guān)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084-01
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激活語文課堂這一塘水,必須廣開源頭,引得活水。
一、引生活之水,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現(xiàn)代社會,快餐化文化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畫面代替了閱讀,音響代替了思考,眼睛代替了大腦,偶像代替了自我。學生缺乏那種單純質(zhì)樸地感受生活的能力,心甘情愿地接受“傳媒暴力”強加給自己的存在方式。對此,語文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方式上尋求創(chuàng)新,大膽改變“課堂=教室”的思維方式,勇敢地將課堂延伸、拓展,使語文課堂成為自然的課堂,社會的課堂。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喚醒學生意識中那種獨特的、自主的感悟生活的能力,讓語文課堂變得絢爛而美麗。
如教學《童趣》這篇課文,我是這樣設計的:
(1)假如我們的學校文學社最近要出一期現(xiàn)代版《閑情記趣》,反映你童年時代的趣事,你說給大家聽聽。
(2)你羨慕沈復嗎?你認同他的“趣”嗎?你喜歡這篇課文嗎?
這兩個問題將課堂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了,學生談到了他小時候的一些趣事,談到了應試教育作業(yè)多的問題,談到了沉迷于網(wǎng)上游戲的煩惱。這樣的談話過程伴隨著心靈的對話及情感的溝通:翻檢出自己的生活積累,體驗原作的情感,是讀者與作者的溝通對話,學生得到新的感悟,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引人文之水,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標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在語文教學中主張學生與教師的平等,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平等,追求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構(gòu)建新的教學秩序。語文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平臺,教師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對待,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就可以彰顯學生的人文個性。鼓勵學生對課文的自我解讀和個性表達,在人格上尊重學生。教學《散步》時,我讓學生站在兒子的角度來復述課文,學生針對課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文中人物進行評價,對文章豐富的情感進行深刻體驗,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更有利于學生從心靈深處確立對真、善、美的價值的追求。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尊重學生提問權(quán)。在教學中注重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質(zhì)疑問難,并發(fā)表獨立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有學生對“挺劍而起”這一情節(jié)提出疑問:戒備森嚴的秦王會讓唐雎帶劍來見自己嗎?這個疑問很有見解,如果教師要自圓其說,很難有說服學生的充足理由。我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討論,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最后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我覺得也是值得肯定的。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獲得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也有利于學生情感的體驗,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
三、引科技之水,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多媒體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激活語文教學。
我在教學《春》《濟南的冬天》《山中訪友》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一幅幅精美的圖畫,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去品味如詩的語言,此時的語文課堂彌漫濃郁的藝術(shù)氣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