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040-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上。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很少考慮知識的來源和實際的應用,孩子的應用意識淡薄,多數學生覺得數學枯燥無味,不喜歡學習數學。如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呢?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故事教學法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教學方法,非常適合低年級的數學教學。
一、結合生活實際,落實數學故事教學法
在認識到故事教學法的優(yōu)越性后,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多方面、多層次地落實數學故事教學法。
1.課前5分鐘講講數學小故事。在每節(jié)課前我都抽出5分鐘給孩子們講講有趣的數學故事:阿凡提巧用可能性的原理贏了貪財主、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柯南推理故事……在講這些故事的時候我都不點出其中的數學方法,而是通過簡單的語言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的巨大智慧魅力。這樣在日復一日的課前的5分鐘故事中,孩子們了解一些簡單的數學故事,同時滲透了數學思想。
2.抓住教學中的契機,不失時機地講數學故事,培養(yǎng)數學興趣,學習數學知識。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都是深蘊數學歷史和故事的,抓住這些教學時機可以讓學生對數學有更深刻的體會。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到“l(fā)+2+3+4+5+6+7+8+9”這個題目時就想起了數學家高斯,想起了他小小年紀就能巧算1到100和的故事。我知道教育的時機來了,就跟孩子們說,“你們誰有巧妙的方法算這個題目,”接著介紹了頭尾相加的簡便方法。在學生驚訝這個好方法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你們知道是誰最早發(fā)現這種方法的嗎?”接著講了高斯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很認真,聽了之后也特別佩服高斯,對于這種計算方法也掌握也特別好,同時也認為數學充滿智慧,引人入勝。
3.收集數學故事,及時展出交流。數學存在于生活、存在于歷史,數學故事也是如此。因此在課余作業(yè)中我一改以往枯燥的做題形式,而是出一些開放性的作業(yè),收集生活中和書本上的數學故事,體驗數學的使用價值和歷史價值,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比如有一次讓學生收集數學家的故事進行交流,學生收集的故事很多,有些數學家連老師都不認識,他們拓寬了自己數學知識面的同時也讓我增長了數學見識。雖然他們記載故事、表述故事的能力有限,但是通過收集這些故事他們已經知道了更多的數學歷史,達到了全面、豐富地認識數學的目的。
4.在具體教學情況中編數學故事幫助突破數學學習。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數學故事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學好數學,因此在具體教學中編的許多數學故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10的認識”時,十分有名的“0到9春游”“9欺負0”的故事就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了10;在認識鐘表時,我用了兩兄弟賽跑的故事生動形象地體現了時針、分針的特點,還編童謠“時針分針兩兄弟,時針哥哥粗又短,分針弟弟細又長,時針慢來分針快,弟弟一圈哥一格?!薄@些學生都很喜歡,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突破難點。
5.適時讓學生自己編故事理解數學。在學生聽了很多故事的基礎上,他們的善模仿、善創(chuàng)造的特點就可以發(fā)揮了。因此我就放手讓他們自己編故事理解數學。在教學進位加法的時候,我讓孩子編故事,孩子編得非常好:個位和十位是好朋友,他們都很客氣,但個位上只能放9個東西,他一有了超過10以上的東西總要送給他的好朋友一些,而且很大方,都是10個10個地送的。通過這個小小的故事學生不僅理解了數學,同時也有品質收獲。
二、發(fā)揮獨有魅力,實踐高效數學課堂
1.進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荷蘭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唯一的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完成這種再創(chuàng)造。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能激起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學生不拘泥于課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師的束縛,綜合運用自己的基礎知識,大膽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獨立對數學進行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了他們的個性。
2.敞開心靈的門扉。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痹跀祵W故事教學法實施中,教師給學生講數學故事,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溝通師生的交流,拓寬了師生交流的空間,和諧了師生關系。使學生喜歡上老師,激發(fā)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學得以在一種和諧的關系中溫和、愉快、互相信任地進行,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體驗成功的樂園。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一個孩子都在創(chuàng)編數學故事的過程中體驗了成功、體驗了歡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他們對于數學學習更有自信,更喜歡學習數學。
4.促進教學相長的紐帶。數學故事是一面鏡子,它讓教師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讓教師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地改變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學生從老師的故事中窺見數學殿堂的知識,老師從學生的故事中了解學生、反省自己、有的放矢,同時豐富了雙方的數學涵養(yǎng),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師生的雙邊互動、共同進步的活動。
5.聯系生活的橋梁。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課程標準也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故事是一座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通過收集生活中的數學故事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激發(fā)學生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進而激發(fā)他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我在摸索中踏上通往課程改革的教學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學實踐努力地詮釋新課程理念的內涵。這證明了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體現“小課堂,大數學”的思想,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眼睛里,就在我們的生活里。
(責任編輯 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