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譯者一直處于一種“隱形”的狀態(tài),隨著功能翻譯及“文化轉向”的提出,譯者的主體性逐漸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及認可。本文通過對林語堂英譯的《浮生六記》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從文本選擇,翻譯策略,翻譯目的幾個方面入手,研究文學作品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文學翻譯《浮生六記》
【Abstract】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ors are always in this “invisible” situation.With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By analyzing the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this paper aims to do a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hoice of the work to translate,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literary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一、引言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中譯者一直處于一種“隱形”的狀態(tài)。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的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一文中,作者查明建對譯者主體性有著這樣的定義:“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地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查建明,田雨,2003)。本文以林語堂英譯的《浮生六記》為例,從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這一角度,分析譯者主體性對翻譯文本選擇,翻譯策略以及作者的翻譯目的與背景產(chǎn)生的影響。
二、譯者主體性與文本選擇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作者沈復在書中描寫了他與妻子安心田園生活之樂,伉儷情深,寄情布衣蔬食之間的一生。書中展露出來的人生智慧及處世哲學,中國文人的才情氣質(zhì)正好與林語堂的個人性情與人生態(tài)度不謀而合。林在序言中寫道:“我仿佛看到中國處世哲學的精華在兩位恰巧成為夫婦的生平上體現(xiàn)出來”(林語堂,2009)。張振玉曾對《浮生六記》的文字指出:“深覺其文字淺而不俗,雅而不澀,令人喜愛”(張振玉,1993)?!陡∩洝访鑼懽髡吆推拮蛹那椴家率呤?,雖然歷經(jīng)挫折苦難卻依然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自然與本真,使其成為了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林語堂本人正是認為藝術應該是文學家個人的心境體現(xiàn)。所以,林語堂選擇翻譯這部《浮生六記》并不是偶然。
三、譯者主體性與翻譯目的
在《翻譯、改寫以及對名聲的操控》一書中,勒菲弗爾指出,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要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意識形態(tài)、詩學的影響。因此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或文字的轉換過程,而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在林語堂所處的時代,大多數(shù)西方人對中國缺乏真正的了解。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中國國力的衰落、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敗退,昔日中國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日益惡化。而在20世紀20年代,英美等國科技技術大幅進步,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使得生活高度“物化”。工業(yè)文明對人性高度擠壓,使得西方人普遍需要一種精神的慰藉與靈魂的解脫。自一戰(zhàn)后,西方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遭遇了重重危機,這使得一部分學者開始重新審視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東方文明,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林語堂試圖通過《浮生六記》等一系列英文著譯來傳播中文的精髓,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陡∩洝分兴w現(xiàn)出來的生活智慧及人生哲學,給當時的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帶去了一絲曙光。
四、譯者主體性與翻譯策略
提及翻譯策略,最為人熟知的是異化與歸化兩種。歸化即讓譯者盡量不打擾原作者,讓讀者靠近作者。異化即譯者盡量使原作者靠近讀者。在翻譯策略方面,《浮生六記》譯文全篇采用了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較為完美的保留了眾多與西方文化迥異的中國文化信息,充分傳達原作的“異國情調(diào)”,并豐富了譯語語言。同時也使得讀者更易接受與理解。下面舉例試析。
1.歸化譯例
例1:始則移東補西,繼則左右支絀。
And while at first we managed to make both ends meet,gradually our purs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
例2:實彼此卸責之計也。
In this way we could 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
例3:是年七夕,蕓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
例4:但李詩宛如故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
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以上例子中的諸多表達法例如“make both ends meet”,“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都是英語中地道的表達方式。而農(nóng)歷七夕是中國特有的節(jié)日,將其翻譯成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更是方便西方讀者理解這一特殊的中國文化符號。最后一個例子中的“仙子”則被譯作希臘羅馬神話中的 “nymph”,更是一個典型的歸化翻譯的例子。
2.異化譯例
例1:今日真如漁父入桃源矣。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 Blosom Spring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
例2:其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
Of a slender figure,she had drop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kinny.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The only defect 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 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which was not a mark of good omen.
從跨文化的角度,我們把翻譯原則歸結為文化再現(xiàn)?!拔幕佻F(xiàn)”首先指再現(xiàn)源語文化特色。魯迅說翻譯必須保持著原作者的“豐姿”。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就是所謂“洋氣”。所謂“異國情調(diào)”指盡量保存原文所蘊含的譯語文化特色。譯者必須忠實地把源語文化再現(xiàn)給譯語讀者,不得任意抹殺和損害源語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語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曾文雄,2008)上面例1中,林語堂將桃花源這一個抽象概念原原本本的直譯給了讀者,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特色,后面加注,便于讀者理解這一概念的出處。例2中,中國傳統(tǒng)中“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的美女在西方并不顯得美。譯者在此盡可能的保持了源語的文化特色,保持了文化的特色,這更加有利于傳遞文化。
另外,譯文中,“白字”被譯作Po character,錦囊被譯作embroidered case,而像馬褂makua,餛飩wonton,月下老人old man under the moon,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s更是采用了直譯。這些有著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被譯者采取異化的策略進行翻譯,不僅傳播了中國文化,而且滿足了西方讀者對陌生新奇的中國文化的探究心理。
五、結語
譯者從“翻譯搬運工,翻譯機器”變成了翻譯的主體,在翻譯文本選擇,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等方面深深影響著翻譯的整體效果及質(zhì)量,并在翻譯作品中深深烙下個人氣質(zhì)的烙印?!陡∩洝吩那鍦\如水,頗似桐城文,林氏英文譯文亦典雅平易,風格至為相近。(張振玉,1993)能夠做到如此又不失其鮮明的個人特色,林語堂先生的翻譯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也更加證明了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葛校琴.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劉伽.基于譯者主體性看文學翻譯—以林語堂譯《浮生六記》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6).
[3]尚綺.中西合璧 殊途同歸—試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中的譯者主體性[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3).
[4]沈復.浮生六記[M].林語堂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魏瑾.文化介入與翻譯的文本行為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6]查建明,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7]張振玉.翻譯散論[M].東大圖書公司,1993.
作者簡介:馬宏(1988-),女,河北石家莊人,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