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禮德等人創(chuàng)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是20世紀后半葉國際上最有影響的語言學理論之一,Halliday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語篇元功能,而銜接手段是語篇元功能的一個重要的范疇。本篇論文主要采取了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非結(jié)構(gòu)性特征的角度對Squatters Rights這一短文的銜接手段進行描述與分析,旨在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探究銜接手段在文本中的應用。
【關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語篇功能 銜接
一、引言
韓禮德等人創(chuàng)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是20世紀后半葉國際上最有影響的語言學理論之一。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繼承了柏拉圖等人以人類學為本的語言研究傳統(tǒng),把語言在實際情景語境中表達的意義,即語言所發(fā)揮的功能作為語言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本文試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分析Squatters Rights(選自胡壯麟等《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中銜接的運用,以期對三大功能之語篇功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為隨后從銜接的角度進行翻譯評析做鋪墊。
二、系統(tǒng)功能語法與銜接
1.銜接手段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位置。銜接手段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語篇功能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因此,要探討其應用,我們首選要了解銜接手段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位置。
Halliday(1970,1973,1985/1994/2004)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這三種功能與情景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情景語境的變化會引起語言的變異。
根據(jù)Halliday&Hasan(1985)的觀點,情景語境是由三個變量構(gòu)成的:話語范圍(field of discourse),話語基調(diào)(tenor of discourse)和話語方式(mode of discourse)。話語范圍是指語篇所涉及的社會活動;話語基調(diào)是指交際參與者之間的角色關系和交際意圖;話語方式指交際的媒介或渠道(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2005),它們構(gòu)成了語域(register)。因此我們有時可以把情景語境和語域等同起來。
由于篇幅限制,本論文只在狹義的語篇分析框架內(nèi)進行研究,也就是將重點分析三大純理功能之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的非結(jié)構(gòu)性特征:銜接手段。語篇功能分析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是韓禮德和哈桑所說的語類結(jié)構(gòu)與范·戴克所說的語篇宏觀結(jié)構(gòu),第二種是微觀結(jié)構(gòu),其中包括結(jié)構(gòu)性特征和非結(jié)構(gòu)性特征兩種。結(jié)構(gòu)性特征主要指主位結(jié)構(gòu)和信息結(jié)構(gòu),非結(jié)構(gòu)性對比主要指銜接手段。(朱永生,2006:5):
2.銜接的概念。所謂非結(jié)構(gòu)性特征,指的就是話語內(nèi)部的上下銜接。所謂銜接,說到底就是語篇內(nèi)部兩個不受句法結(jié)構(gòu)制約的成分在意義上相互關聯(lián),用Halliday和Hasan(1976)的話來說,就是“Cohesion occurs whe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element in the discourse is dependent on that of another.”(一個成分的解釋取決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銜接是生成語篇的必要條件之一,側(cè)重的是句子之間不同成分的語義聯(lián)系。
如上圖表所示,銜接手段有兩種實現(xiàn)方式,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語法手段包括照應,省略,替代和連接,詞匯手段包括重復,同義/反義,上義/下義和搭配。
三、Squatters Rights的銜接手段分析
下面我們對squatters rights一文進行銜接手段的分析。方便起見,我們對文中的成分小句(constituent clause)進行編號。
本篇短文中各種銜接方式的使用情況如下(括弧內(nèi)的數(shù)字指語篇中的句子序數(shù)):
語法銜接:
照應:(2)it; (8)they; (11)it; 23(that); (28)(29)they; 28(that); 23(more); (29)this,else
省略:(15)(21)(23)
替代:(10)one (28)one
連接:(7)(21)but; (13)though; (25)(then); (28)because; (30)now
詞匯銜接:
重復:(1)(28)(30)flat; (5)(9)dust; (5)(21)hole; (5)(21)ceiling
同義詞:(1)(9)empty-(2)vacant; (5)(21)hole-(22)cracks; (8)(25)examine
反義詞:(5)flew up-(5)dripped
下義詞:furniture:armchairs,carpet,mattress,double-bed,table
Clothes:sweater,jeans,suede boots,skirt,duffle-coat
Body:hands,face
flat,ceiling,floorboards,staircase,windows
搭配:flat-vacant; dust-flew up; windows-curtainless; coat-paint; bar-soap; taps-turn; claim-rights; bring up-family
四、語法銜接分析
1.照應。就照應而言,本文既出現(xiàn)了內(nèi)指照應(endophora),也出現(xiàn)了外指照應(exophora)。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外指照應在語篇分析中的地位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在文本本身,即語篇中出現(xiàn)的語言當中,我們會傾向于忽略外指照應,因為它并不能直接有效地將句子組合在一起,因此不能建立語篇上下文之間的銜接關系(丁言仁,2000)。因此,文中出現(xiàn)的人稱照應(8)they和(28)(29)they,指示照應28(that); 以及比較照應23(more),(29)else指代和比較的對象我們雖然可以從語境之中推斷出來,但并不是linguistically retrievable的,因此對于語篇銜接的貢獻不大,且(23)that后指本句中ceiling上的hole,只起到了句內(nèi)銜接的作用,因而在超句層面上對語篇銜接的意義不大。本文出現(xiàn)的兩個內(nèi)指照應it都是回指照應(anaphora),但他們照應的對象是不同的。(2)it是指(1)中出現(xiàn)的flat,(11)it是指(10)中出現(xiàn)的double-bed。
2.省略。就省略而言,文中出現(xiàn)的三處省略都是小句性省略。(15)What do you think省略了of this flat,(21)That hole in the ceiling will need repairing but thats about all省略了之后的that we have to do,(23) a couple of kitchen chairs maybe之前省略了well have to get hold of。在這三個例子中,被省略的都是在語境中已經(jīng)被預設的舊信息,只有小句中的新信息被保留下來。
3.替代。就替代而言,(10)和(28)實現(xiàn)替代的手段都是名詞性替代one,(10)one替代a room,(28)one替代a flat.
4.連接。就連接而言,為了便于分析研究,韓禮德和哈桑(1976)將連接成分劃分為四種類型,即加合(additive),轉(zhuǎn)折(adversative),因果(causal)和時間(temporal)。之后,韓禮德(1985)采用了詳述(elaboration)、延伸(extension)和增強(enhancement)這種以邏輯語義關系(logical-semantic relation)為切入點的三分法,更為合理和科學,彌補了先前的四分法不能將某些連接方式歸類的缺陷。在本文中,(5)and屬于延伸中增補(addition)的肯定(positive)連接,and前后的內(nèi)容都是對公寓里破敗的景象進行描述。(7)(21)but屬于延伸中的轉(zhuǎn)折(adversative)連接關系,表示前后情況的不協(xié)調(diào)。(7)中,light works but there was no shade,根據(jù)常人的邏輯,有燈的地方理應有影子,但是文中卻是相反的情況,證明屋子里是空的,沒有太多的物體反射燈的光線,自然沒有影子,可見這所公寓有多么簡陋。(21)中,男主人前半句說要“修補天花板上的洞”,后半句話鋒一轉(zhuǎn),說“這就是所有需要修整的地方了”,在男主人的自我安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對落魄夫婦的無奈。(28)because無疑屬于增強中的一般(specific)因果。(25)then和(30)now屬于增強中的單一式時空連接關系(spatio-temporal),前后部分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動作的時間次序一目了然。
五、詞匯銜接分析
1.重復。就重復而言,韓禮德和哈桑(1985:81)寫道,“the same lexical unit creates a relation simply because a largely similar experiential meaning is encoded in each occurrence of the lexical unit.”本文中所出現(xiàn)的重復都是跨句子之間的詞匯單位的重復,具體重復的詞匯為:flat,dust,hole和ceiling。一方面,這些詞匯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成分從意義和語氣上進行強調(diào),讓讀者加深了對這個充滿了dust,并且ceiling上有一個hole的破敗的flat的印象,另一方面,同一個語言單位在同一個語篇中的不同句子中重復出現(xiàn),無論是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事物或話題進行重述,還是提供某種新的信息,都能對語篇的前后銜接發(fā)揮不可忽視的功能。(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2006)正是由于這些描述公寓內(nèi)景象的詞匯的重復,才使整個語篇成為了一個意義完整、上下連貫的 整體。
2.同/反義。就同義詞而言,從修辭的角度看,可以避免重復,防止單調(diào),為語篇增色,但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表達了同樣的概念意義,使語段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從韓禮德所說的經(jīng)驗意義上彼此銜接(ibid:136)。
3.上/下義。就上下義詞而言,本篇論文分析時將整體與局部關系(meronymy)也歸入上下義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只出現(xiàn)了下義詞,而沒有出現(xiàn)其對應的上義詞,如出現(xiàn)了armchairs,carpet,mattress等具體家具,卻沒有明確提到furniture這個單詞。Halliday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并沒有對這種現(xiàn)象做任何明確的說明,其他資料中關于這一現(xiàn)象的論述也甚少,但筆者認為這仍然不妨礙下義詞共現(xiàn)的現(xiàn)象對語篇的銜接做出貢獻。Brinton(2000)認為,一個語義場內(nèi)的詞語具有某些共同的特點,而文中出現(xiàn)這些下義詞同屬furniture(以及cloth,body,flat)的語義場,具有相關的概念意義,即使沒有概括性的上義詞出現(xiàn),依舊可以在意義上對整個語篇的銜接做出貢獻。
4.搭配。就搭配而言,胡壯麟(1994:126)曾指出:“我們不能從分開的角度看詞項的關系,因為許多詞項并非名詞,而是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難以放在一起分類。但這些詞項傾向于在同一語境中出現(xiàn),具有語篇銜接力”。
六、結(jié)語
以韓禮德和哈桑為代表的語言學家們對銜接關系的注意和研究,把語言學這門科學從語音、詞法和句法等領域拓展到語篇這個更為廣泛的范圍,加深了人們對語篇結(jié)構(gòu)和語篇功能的認識(胡壯麟,1989)。本文是對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三大元功能之語篇功能中的銜接手段的案例分析,對Squatters Rights一文的句子進行了編號,并加以歸類和分析,從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的角度探究了各種銜接手段在文本中的應用,也為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出發(fā)點的批判語篇分析提供了新的案例。
參考文獻:
[1]Brinton,Laurel J.(2000).The structure of modern English: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Illustrated editi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Halliday 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3]Halliday,M.A.K.& Hasan.(1985).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s Perspective[M].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4]Halliday M.A.K.&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丁言仁.(2000).Discourse Analysis[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8]彭漪,柴同文.(2010).功能語篇分析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9]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2005).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0]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2006).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1]黃國文.(2001)功能語篇分析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
作者簡介:王亦非(1991年—),女,河南許昌人,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