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指導下,從文化的角度探討英漢新詞詞匯系統(tǒng)的區(qū)別,認知語用上的特點,以及英漢新詞和各自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有助于語言學習者更清楚的了解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加深對語言習得中文化學習的重視。
【關鍵詞】英語新詞 結構 語用 文化 差異
一、引言
詞匯研究是語言研究的核心問題,研究新詞語首先要將新詞語至于具體的文化背景中,本文試著從英漢新詞的結構,語用,文化內涵及互相影響的角度來探討兩者之間的異同。
二、結構上的異同
從構詞上來說,英漢新詞都用傳統(tǒng)構詞手段構成新詞,其中主要有復合法,詞綴法和轉化法,除此還通過舊詞添新義,吸收外來詞等途徑。
復合法因為其靈活方便性,無疑是最活躍最高效的構詞方法,如英語中的Soap opera,career-fan,漢語中的“職粉”,“坑爹”、“新常態(tài)”、“滬港通”等。
詞綴法在英語中比漢語中更常見。因為英語的詞綴往往是詞素,由音節(jié)轉化而成,因此在構詞中更靈活;漢語是象形字,每個字基本固定,難再拆分組合,所以漢語中詞綴法構成的新詞并不如英語新詞多。
縮略法在英語中更為常見。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英語縮略詞多從詞中提取字母或音節(jié)而成,如DINK,brunch;而漢語中的縮略詞往往由詞語的關鍵詞構成,如“占中”,“反腐”等。
三、語用上的異同
從語用上來說,英漢新詞都達到了經濟省力,情感表達到位的效果。王德春先生(2006)指出,任何語言總是向著簡單,經濟,便于交際的方向發(fā)展。新詞的創(chuàng)造者、使用者和推廣者多數(shù)都是年輕人,他們的語言使用追求新奇,簡潔和高效,這反映在新詞上就是語義簡明,表達生動喻意豐富。英漢新詞的表現(xiàn)力強大,往往一種現(xiàn)象,用一個詞就能表達到位,既容易理解,也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比如英語中表達在看到一樣特別讓自己心動的東西時,不顧一切地把它買下來后,又害怕自己買虧了,于是忍不住和其他商店的價格進行一番比對的心態(tài),這叫retro shopping(購物反芻)。bed gravity(床重力)是一股讓你難以抵抗的力量,能將你拉回床、床墊、沙發(fā)或者其他一切軟的可以平躺的物件上。公司提供免費午餐?別高興的太早,這意味著你得在午餐時間加班或開會,而且不管你想不想吃,你都走不了,這就是人質午餐(hostage lunch)。一邊看電視一邊玩手機,一邊背單詞一邊煎雞蛋,一邊聽課一邊看小說,同時兼顧幾件事,但每件事得到的關注度都只有一部分,這種狀態(tài)在英語里叫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持續(xù)部分關注)。當你為頭發(fā)缺少光澤而苦惱時,非洲貧困國家的人卻在忍饑挨餓,相比之下,你的煩惱是那么無足輕重,這種瑣碎的小問題就叫first-world problem(第一世界問題)。
漢語中的“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這么復雜的表達用四個字概括,其經濟性不言而喻。還有很多借助語境使用縮略詞的,比如托管,指由于上班族不能按時中午下午來接送小學生,故委托一些機構來管理孩子的就餐,午睡和作業(yè)。還如“你造嗎?“其實是”你知道嗎?“的縮略詞。
“中國大媽”特指在2013年金價大跌期間瘋狂搶購黃金的一群中國散戶,他們中多數(shù)是以購買黃金首飾為主的大媽,她們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操持家務的同時每天要籌劃柴木油鹽的花銷,牢記著那個人民幣瘋狂貶值年代的教訓,那一張輕飄飄的紙幣并不能給她們足夠的安全感。
“十面埋伏“本意指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四面八方廣布伏兵的意思,表現(xiàn)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tài)勢。但從2012年冬季開始,中國各地數(shù)個城市相繼大霧重重,空氣質量出現(xiàn)嚴重污染。因而被戲稱之為“十面霾伏”。十面霾伏,指陰霾重重,四面看不清,屬于重度空氣污染。
就使用的語境來看,英漢新詞更多用于口語交流的語境。在造新詞的過程中,年輕人因為思維和生活節(jié)奏快,成為主力軍。因為生活壓力比較大,他們更傾向于造出eye broccoli (其貌不揚的人),workjacked(工作劫持),Office rage(辦公室怒氣),homedebtor(房奴);漢語中也有”艱拆裝死”、”土豪”、“ 惡搞”、”抓狂”、“也是醉了“、”也是滿拼的”的具有負面意義的詞用于“吐槽”,發(fā)泄生活中的情緒。這些新詞大多具有小眾化的特點,處在慢慢生長、逐漸發(fā)育階段。這些詞語表達的感情較強烈,具有幽默詼諧和諷刺的語義,具有主觀性和不穩(wěn)定性較強的聯(lián)想意義,來表達對社會現(xiàn)象和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態(tài)度。
四、詞匯的文化內涵
文化義是在詞的概念義基礎上被賦予的引申義、比喻義、聯(lián)想義、象征義、感情色彩、語體色彩以及特有的含義,它是詞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所獲得的反應一個民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諸多文化因素的隱含意。英漢新詞由于不同的語言及地理、歷史、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心理素質以及聯(lián)想方式等不同的文化語境方面的影響,體現(xiàn)和反應了特定的文化意義,體現(xiàn)了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及文化,因此具有不同的民族特點。英漢新詞反映新生事物,帶有特定社會的文化內涵。
比如英語新詞Gap year(間隔年),指中學畢業(yè)生在進大學前參加社會實踐的一年。這種教育制度始于80年代,強調社會實踐和知識學習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有baby sitter,pet-sitter等,反映了英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這些詞在中國教育體系和日常生活中都不常見,因此體現(xiàn)在詞匯中就是沒有這些表達。
還如交惡雙方的hate hug(假意擁抱),指為了在社交場合保持姿態(tài)而不得不給對方的擁抱。對中國人來說,完全沒有這個詞的使用語境,因為中國人沒有擁抱的文化習慣。再如Digital detox(數(shù)字戒毒期),指一個人遠離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一段時間,以借此機會為自己減壓或將關注點轉移到真實世界的社交活動中。而time-sapper(拖拉的人)和positive procrastination(故意拖拉行為),用到了“positive(積極)”這個詞,漢語中相應的表達是磨洋工,表達的是批評和排外的情緒。2007年到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失業(yè)率和油價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迅速走紅的一個新詞staycation(家中度假),指一個人或一家人待在家里休息或者在附近區(qū)域景點游覽度假的一段時光,體現(xiàn)了特定社會經濟背景下的表達,漢語中并無相應的表達。Blue-spoof(藍牙誤會)指別人用藍牙打電話時,你誤以為人家在跟你說話。這個跟中國人的習慣不符,中國人還是習慣在公共場合大聲打電話。MSN上有上百個聯(lián)系人,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你心情低落時聽你傾訴;社交聚會上滿眼都是熟人,可一轉身就已經忘了對方是誰,這種情況就是很多人正在經歷的“social bubble”(人際泡沫)。這類詞在英語中還有很多,如Cirsusee(圍觀)、Personality spam(個人垃圾信息)、后青春期理想主義階段(Post-Adolescent Idealistic Phase)、zero hours contract(零時工合同)、Hint fiction(微小說)、Year-zero face(歲月無痕臉)、toilet mummy(馬桶木乃伊)、postsantum depression(節(jié)后抑郁癥)等。
漢語新詞中,最近也出現(xiàn)了一批反映中國時政和社會熱點的新詞,這些詞民族特色非常鮮明。如“放心肉”、“筒子樓”、“減肥茶”、“傍大款”、“打白條”、“搞定”、“ 廉租“、“零首付”等?!昂椭C社會“指體現(xiàn)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睙岵ァ爸改骋还?jié)目受歡迎,一個時期在多家廣播電臺、電視臺重要時段播放。”微信紅包“反映了年輕人的生活潮流?!惫獗P行動“體現(xiàn)了響應政府的廉政建設,提倡節(jié)約的新生活作風,這些漢語新詞在英語文化中并沒對應的價值觀,所以相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英漢新詞是在不同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使用語境上也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譯和使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詞語中的文化含義,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來考察翻譯,不然必將造成信息的流失和理解的不對等。
文化滲透現(xiàn)象無處不在。文化順涵化現(xiàn)象(positive acculturation)(王維平)是指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相互接觸,影響并發(fā)生變遷的過程。由于對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加深,新的概念會不斷形成,為了能準確的傳情達意,新詞語應運而生。由于現(xiàn)代社會地球已經變成“平“的,所以潮流的事物和現(xiàn)象在年輕人間流行的很快。
英漢語都存在互借現(xiàn)象。比如說“圖樣圖森破“,是一個流行于百度貼吧、微博的一個熱門網絡詞語,為英文too young,too simple的中文諧音,意思為:太年輕,很傻很天真。還如來自英語的selfie(自拍)、冰桶挑戰(zhàn)等,同樣是中國年輕人熟悉的生活內容,因此漢語中也有響應的詞匯。還如Selfie(自拍)、Out(落伍)、Budget wife/husband(經濟適用女/經濟適用男)、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信息疲勞綜合征)、Phubber(低頭族)等,這些詞因為也是中國人生活中的熱點,所以很快在中文新詞中得到體現(xiàn)。
漢語熱促使許多英語新詞的產生,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學習漢語,英語世界對中文詞匯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Taiko-naut (中國宇航員)、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peachful rising(平穩(wěn)增長)和(tuhao)土豪、(shuanggui)雙規(guī)這些詞也被吸收到英語文化中。再如上文提到的“大媽”,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視頻新聞播報中,直接用了“dama”一詞。截至目前,已有245個漢語借詞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安家落戶,這些詞語從側面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狀況。
五、結語
通過對英漢新詞三方面的對比分析,本文揭示了英漢新詞在結構上的差異,語用上的趨同以及文化上的不同,和互相滲透。這項工作有助于外語學習者更清楚的了解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加深對語言習得中文化學習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楊彬.心智的門鈴—英語新詞的認知闡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3]王德春.漢語新詞語的社會文化背景[J].世界漢語教學. 1990.3.
[4]20世紀中期以來英漢新詞語的來源及其語義認知機制[J].外國語文.2011.
本文是2013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英漢新詞的認知研究》(13C4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振華(1979-),女,湖南汨羅人,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湖南女子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用學.語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