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寧 楊麗娜
【摘要】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高校外語教學中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要。本文以一些211和985高校中最普遍采用的教材作為研究對象,從教材編排和教材內(nèi)容兩個環(huán)節(jié)探討英語教材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渠道,以期發(fā)現(xiàn)教材中是否有針對性地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希望本研究能夠更好的幫助教師選擇教材以及更好地教學,以提高大學生高校外語教學中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教材 跨文化交際能力 影響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趨勢加快,跨文化交際學在新世紀呈現(xiàn)出快速發(fā)展的良好勢頭。不過,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跨文化課程,但國內(nèi)對于跨文化教材的評估研究卻遠遠落后于教材的研發(fā),教師在選擇跨文化教材方面仍然存盲目性和隨意性。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當前高校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材的作用和影響,明確不足,并就此入手,提高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整體水平。
二、相關研究
國內(nèi)相關領域書籍方面,王振亞老師在2005年撰寫的《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中系統(tǒng)闡述了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基本理念、教學程序以及文化測試的實施。同年,張紅玲教授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一書中提及跨文化外語教學中教材的選用和編寫原則,提出文化教學的概念。相關領域論文方面,李華,李斌《關于跨文化交際教材的述評》(2012),提出了適合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需要的教材要具備四個特性:針對性、時效性、地域性、實用性。遲若冰《國內(nèi)英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教材參考文獻的內(nèi)容分析》(2010)提出了如何通過文獻建設、學科間交流和本土化研究,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外語學界的發(fā)展。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我們從教材編排、教材內(nèi)容兩個方面研究非英語專業(yè)院校學生所用教材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
2.研究對象。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中國礦業(yè)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外交學院等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
四、結果分析
1.教材編排。通過研究,筆者了解到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教材單元布局圍繞話題展開,單元之間也沒有明顯的上下銜接關聯(lián)。受訪的幾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教材的編排原則也大多沒有系統(tǒng)認識。
2.教材內(nèi)容。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所使用的教材選題大多和生活緊密相連,涉及大學生活壓力排解、人際關系處理。在抽樣教材中僅有單元五和單元八有相對明確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導向。
五、結論及建議
1.知識模塊。布魯姆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模塊包括:本人與交際對象的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知識;在交際過程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已學的社會文化準則控制交際進程的知識。我們首先由老師引導充分理解融入教材的文化內(nèi)容包括異域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xiàn)象。并通過閱讀了解比較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從而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結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內(nèi)涵來看,教材編排與知識模塊相對契合。教材編排體現(xiàn)編書者傳達知識的邏輯鏈和思維方法。文化教材編寫的層次性原則和系統(tǒng)性原則并非教條式的框架,在具體實踐中,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的展示方式必定各有不同。
2.技能模塊。第一種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據(jù)已掌握的社會文化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以達到理解與說明的目的;第二種技能是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新信息,并將它們連同第一種技能處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際使用。結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內(nèi)涵來看,教材內(nèi)容與技能模塊緊密相關。大學外語類教材的編排在技能培養(yǎng)模塊常常以“情景模擬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似乎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照搬照套幾句常用對話就能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輸出”并非簡單地讓學習者復述所學,而是帶著思考和調(diào)查輸出。因此教材在這一領域可以有意引導學習者包括老師向更深層次探索。任何一個接觸異國文化的學習者都需要反思自己的文化與異域文化間迥異與共通之處,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3]王振亞.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4]莊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國21世紀人才必備的能力.2006跨文化交際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外語界.2006:79-80.
[5]Bennett,M.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6.
作者簡介:王維寧,女,(1995年2月-),漢族,安徽省涇人,本科,學生,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楊麗娜,女,(1994年4月-),漢族,湖南省桃源人,本科,學生,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