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慎會
學校文化表現形式有很多種,體現的價值也不一樣,但不管有怎樣的形式和價值,學校文化必須有一種價值取向居于核心地位,這就是最能體現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有核心價值文化的學校,走出來的師生應該更有涵養(yǎng),更有氣質。那么,怎樣才能培育具有核心價值的學校文化呢?我認為從課程建設人手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一、課程承載著學校文化的育人價值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中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學校的育人職能任何時候都無法在脫離課程教學的狀態(tài)下得到完美實現。蘇霍姆林斯基說:“課不僅是以知識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里卻起不到教育作用?!闭n程教學如果沒有發(fā)揮育人功能,它就僅僅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那么,課程如何體現學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課程育人的前提。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如果以平等民主的觀念對待學生,以真心相容的態(tài)度看待學生,那么就可以形成愛生尊師的師生關系,學生在和教師交往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教師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間接地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新的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目標之一就是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功能。如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昭示著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數學學科特有的邏輯系統(tǒng)的學習和思考,使學生在與現實生活溝通的過程中,把其內在的智慧轉化為自身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的力量。思想品德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基礎課程,在提高學生素質、發(fā)揮育人功能、為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理化生等學科的育人價值在于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
最后,在學科活動中靈活地發(fā)揮育人功能。各學科在研究性學習中要體現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通過自我認識活動、體驗情感活動、感悟自然活動、關注社會活動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從而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課程建設的過程就是學校文化的構建過程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學習教材的教學,不僅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而且在實踐上也越來越被證明是低效甚至是錯誤的。只有把課堂教學放到學科課程的大背景下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課堂的實質。一個學科是一個課程體系,教材只是體現這個課程體系的一個方面,但絕不是這個課程的全部。而每一個學科課程都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教育任務,體現著各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必須對必修課程、拓展課程、選修課程進行重新整合、構建,一體化實施。
一是必修課程校本化。我校以編制導學案為依托,教師通過研究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選擇不同版小教材,采川刪減、合并、改編、補充、拓展等方式,打破學科課程章節(jié)界限、章節(jié)順序或學科間壁壘,對學科課程進行了整合,形成了《羊里中學主題單元教學同步配套學案》,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合在一起,使之更符合學生特點和學生學習需要。學校的《主題作文序列化學案》、《英語單元模塊教學學案》已在全校得到了推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足通過對必修課程的校本化處理,使學案真正成了適合不同層次學牛學習的文本。教師自身通過教材的整合,豐富了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高了整合教材的能力。
二是拓展課程系列化。我校在抓好必修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積極構建學科拓展課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基本形成了“責任文化”拓展型系列校本課程。該系列課程包括: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主的文史類課程,如《傳統(tǒng)文化》、《歷史名人》等;以培養(yǎng)學??茖W素養(yǎng)為主的探究類課程,如《物理創(chuàng)新實驗》、《生活中的科學》等;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為主的德育類課程,如《生命教育課程》、《升旗課程》等。通過拓展課程的實施,豐富了學科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體現了學?!八茉煊胸熑涡牡撵`魂,培養(yǎng)具有良好習慣的現代公民”的培養(yǎng)目標。
三是選修課程特色化。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校提出了“本領顯現在課堂上,素質體現在禮儀上,個性表現在特長上”的口號,并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揮特長的空間,我們依托少年宮,建立了文學、藝術、科技、體育等一系列的特色課程供學生選修,為學生的特長發(fā)展搭建平臺。學校尊重每個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開展了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科技節(jié)四大節(jié)日課程,開設了包括國學、口才、課本劇、文學、陶藝、布藝、舞蹈、乒乓球等16 門選修課程。學校定期舉辦特色課程展示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文化品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展示交流的平臺。
三、課程建設的過程也是師生文化素質的提升過程
一方面,學校課程文化建設旨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即通過課程文化使學生獲得自我提高。學生在課程文化建設中,不單單是學習多少義化課、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有文化內涵、有教養(yǎng)的人。一所學校課程建沒的效果如何,最終是通過學生體現出來的。我校在構建“三課四步”教學模式下的學科個性化課堂的實踐中,著力開展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開發(fā)了以責任文化為主線的校本課程,將“博、雅、學、思”結合校本實際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注重學科融合和社團活動開發(f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責任教育的內涵。學校通過校本課程、四大節(jié)日和少年宮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體驗,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課程改革的背后所蘊含的理念足讓教師來從事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活動,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一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教師在課程實施中不斷地認識、研究和改進自己的學科教學實踐和行為,從一個課程的消費者轉變?yōu)檎n程的設計者,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提高,二是教師的文化底蘊得到了提升。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探索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重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手段與方法,這樣就自覺而富有成效地提高了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反思能力得到發(fā)展。教師在開發(fā)實施課程中,積極參與課程、教材、教法研究,使自己成為合作型、研究型,學習型、反思型的教師。
總之,課程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離開了課程,學校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空中樓閣,只有把學校的核心文化融人到課程中,才會彰顯它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