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8月18日,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64篇論文,理由是論文的同行評議過程涉嫌造假。此前,施普林格集團下屬的英國BMC出版社也以同樣原因撤回了43篇論文。兩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醫(yī)療系統(tǒng),包括一些知名大學的附屬醫(yī)院。其中,施普林格的撤稿中有61篇來自中國;在被BMC撤稿的43篇論文中,中國則占了41篇。
施普林格在關于此次撤稿事件的聲明中說,該集團的期刊編輯最先發(fā)現一些論文評議人電子郵件地址的真實性存在問題,隨后展開的內部調查發(fā)現了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拔覀冇凶銐虻睦碛上嘈?,這64篇論文的同行評議過程受到不正當影響?!甭暶鳑]有明確指出64篇涉事論文來自哪個國家。但《中國新聞周刊》通過對該集團網站進行檢索得到完整的撤稿論文目錄,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作者的單位赫然在列。
施普林格撤稿事件并非特例。世界上其他幾家主要學術出版社也有過從旗下學術期刊撤稿的行動。這些案例涉及愛思唯爾(Elsevier)、賽捷(SAGE)等學術出版巨頭。
除了此次撤稿事件外,近年來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類似事件還有:2014年2月施普林格與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聯合撤銷120篇論文;2014年7月賽捷公司撤銷60篇文章,之后,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其中,IEEE的撤稿主要涉及計算機領域,而施普林格和BMC的撤稿主要涉及醫(yī)學和生物技術領域。
專門追蹤學術論文質量的“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僅2013年到2014年,各大學術期刊就因6起同行評議舞弊事件而撤回了超過110篇論文,在愛思唯爾撤稿16篇和BMC撤稿43篇之后,這一數字達到了約170篇。過去3年里,因同行評議造假行為遭撤的論文數量占該網站記錄的全部遭撤論文總數的15%。這些案例的共同之處在于,論文提供者發(fā)現并利用了學術出版系統(tǒng)的漏洞,“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偽造同行評議,使論文得到編輯認可。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的主角,是曾任臺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的陳震遠。2013年5月,《振動與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的主編發(fā)現有聲稱是審稿人的不明賬號向他們的作者發(fā)送“審稿意見”郵件。賽捷出版社對此進行了長達14個月的調查,結果發(fā)現,事件涉及出版管理系統(tǒng)ScholarOne中的130個可疑賬號。這些可疑賬戶的使用者間互相評議、引用彼此論文的頻率不正常地偏高。最后,調查員確定,有60篇論文存在同行評議造假、論文互相引用的情況。而所有可疑文章的作者欄中都能找到陳震遠的名字。最終,陳震遠在2014年2月辭職。在這之后賽捷出版社撤回了相關的60篇文章。
另一個案例的焦點則是計算機自動生成程序。2014年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計算機科學家西里爾·拉貝利(Cyril Labbé)用自己開發(fā)的識別程序,在IEEE數據庫和施普林格的數據庫中識別出了120多篇的虛假論文。這些于2008年至2013年之間發(fā)表的論文是由一個名為SCIgen的計算機程序自動生成的,同樣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在這之后,“撤稿觀察”發(fā)現,2009年~2014年在中國舉辦的幾十個學術會議的9000多篇會議論文被IEEE學術文獻數據庫撤稿,但并未給出明確的理由,撤稿聲明中只是說“根據正式組織的專家委員會的仔細審查,該論文違反了IEEE數據庫的出版準則。我們因此撤回這篇論文,我們也會盡力移除這篇論文的所有參考文獻。”
接二連三的撤稿事件,都涉及到同行評議造假,而中國作者頻頻牽涉其中,國家的科研信譽也因此大打折扣。更令人憂心的是,在進一步的調查中發(fā)現這中間有第三方單位,也就是語言編?;蛘撐姆仗峁┥虪可嫫渲?。
據施普林格醫(yī)學及生物醫(yī)學出版執(zhí)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介紹,在現有的學術出版程序中,論文首先由總編、編輯委員會進行初審,然后交由兩名或兩名以上有資格的科學同行進行評審。有時,還使用CrossCheck、iThenticate等全文比對軟件來確認文章不存在剽竊的情況。根據同行評議報告,論文最后的結果可能是以下四種:接收、修改后接收、修改后再投稿、拒稿。其中,同行評議程序是確認學術文章專業(yè)性和可靠性的關鍵步驟。
一直以來,許多出版社都允許論文作者在遞交相關材料的過程中向期刊編輯推薦同行評議的人選。盡管期刊編輯通常會對被推薦的審稿人做一番預先審查,但此前BMC出版社展開的調查顯示,自行推薦審稿人的制度給作者或第三方機構操縱同行評議過程提供了機會。
除了最簡單的介紹熟人、同事作為審稿人這一作弊方法之外,在同行評議程序中造假的另一個常見手段是偽造郵件地址。論文作者在推薦審稿人時,提供知名專家的名字,但捏造相關的電子郵件地址,如果期刊審稿邀請發(fā)送到偽造的郵件地址,就會被作者自己收到。
2012年,韓國慶州市東國大學的藥用植物研究員文亨仁(Hyung-In Moon)就利用這一方式偽造同行評議,在英富曼(Informa Healthcare)出版社旗下的雜志上發(fā)表了學術論文。偽造事件被揭露后,英富曼共撤回了28篇相關論文,并有一名編輯因此辭職。
文亨仁和前面提到的陳震遠在造假過程中都利用了被學術出版集團廣泛使用的ScholarOne系統(tǒng)中的漏洞。邀請審稿人進行論文評議時,這一系統(tǒng)會向對方發(fā)送一封含有登錄信息的郵件。如果這封郵件發(fā)到了一個偽造的郵箱地址,收件人通過它就可以用其注冊的任何用戶名登陸系統(tǒng),而無需再經過身份驗證。
然而,存在漏洞的出版系統(tǒng)并不止ScholarOne一家。Aries System公司制作的“編輯管家”(Editorial Manager)軟件也是其一,這個系統(tǒng)的使用者包括了施普林格與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編輯管家系統(tǒng)的問題在于密碼管理:用戶忘記密碼時,系統(tǒng)會直接把密碼以文本的形式發(fā)送到用戶的郵箱中,而這種辦法極易造成密碼的泄露。
在黑客技術日益發(fā)達的當前,因為擔心軟件可能出現問題和漏洞,一些觀察家提出,論文評議的方式應該有所改變,尤其是應該停止由作者自行推薦評審人的做法。
目前,包括BMC在內的多家期刊出版社已不再允許論文作者推薦同行評議的人選。其他一些期刊則要求提供機構電子郵件地址或被推薦評審人的SCOPUS或ORCID身份識別碼等信息。此次64篇論文被撤回之后,施普林格集團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們“將對同行評審人的資質進行更加細致嚴格的審查”。
調查中還發(fā)現,一些偽造同行評議的論文是由專門與學術出版機構打交道的論文公司提供的。如果故意利用學術出版系統(tǒng)的漏洞成為一種系統(tǒng)性行為的話,問題就比單純的作者個人行為嚴重得多。
2014年,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的吉拉姆·菲利翁(Guillaume Filion)和法布拉大學的盧卡斯·凱瑞(Lucas Carey)從PubMed下載了2012年1月到2014年4月期間的論文出版記錄。通過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二人將這200萬篇論文的摘要部分進行比對分析,找出了2014年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他們本想找到最熱門的研究趨勢,卻發(fā)現一個意料之外的詞匯十分突出——“CISCOM”,這是一個由位于倫敦的補充醫(yī)學研究委員會運作的數據庫。2014年之前,“CISCOM”這個字眼每年僅會出現在2~3篇論文中,而從2014年2月起,這個數據庫突然間開始每個星期就出現一次。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有32篇有關不同主題的論文卻都有著相同的特征——都是利用數據庫里已發(fā)表的文章寫出的綜述文章,而且全部來自中國的研究小組。將這些論文用剽竊檢測程序iThenticate進行分析后,并沒有發(fā)現抄襲的情況。文章作者們使用的文字描述似乎來自多個模板的組合,這意味著作者在有意調整這些文字的順序,來逃避剽竊檢測。這些論文多數提交于2013年末,因此不太可能相互抄襲。菲利翁和凱瑞推測,這些論文可能都出自同一個公司之手。
盡管在2013年,《科學》雜志一項為期五個月的調查已經揭露了中國“論文工廠”的存在,但那時出版商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多嚴重。2014年12月,《科學美國人》也在一項調查中,通過對100多篇學術文獻的遣詞進行分析,發(fā)現了一批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實質上是偷梁換柱的“填空研究”,這些也都是綜述性質的論文,使用相近的文字模版,分析結論的遣詞造句都驚人地相似,只是替換掉基因和疾病名稱?!犊茖W美國人》聯系BMC,指出了一些文章存在可疑的相似性,不到兩周之后,BMC撤回了43篇論文。他們向“撤稿觀察”表示,“可能有第三方卷入,并影響了同行評議程序”,這意味著文章很可能就來自“論文工廠”。
對此,一些期刊已加強了安全措施,比如,《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要求他們收到的每一篇綜述論文都必須經過特殊的編輯檢查,強制作者提交附加信息,包括他們開展研究的目的。這意味著中國的論文作者以后在向國際期刊投稿時會面臨更多的質疑和審查,不管他們是否使用了第三方機構的論文服務。而最近更加頻繁曝出的撤稿事件似乎也在印證著這一點。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通常所說的SCI,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論文檢索工具。 而現在,在科研人員的前途與其論文數量直接掛鉤的中國學術圈內部,SCI有了“中國人的愚蠢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的戲稱。
目前的職稱評審制度中,SCI論文是衡量科研人員前途的標尺。在五年時間內,研究者所發(fā)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數目(往往只算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情況),是晉升的決定性因素。在一些大學,博士生需要發(fā)表一篇或多篇SCI論文才能夠畢業(yè)。這樣的考察標準使得中國的科研人員變得“重量不重質”,也孕育了在灰色地帶里繁榮的論文市場。偽造同行評議僅是學術界眾多造假問題之一,學術界激勵機制的最根本問題不解決,即便能堵住同行評議漏洞,造假者仍會通過其他辦法來實現他們的目的。
2013年,《科學》雜志記者的臥底調查發(fā)現,在27家買賣SCI論文的機構中,根據期刊影響因子、是否第一作者等因素,購買文章作者身份的費用從1600美元(約人民幣9750元)到26300美元(約人民幣16萬元)不等。其最高價格已經高于一些中國副教授的年收入。這個“黑市”售賣的“商品”不單是作者身份,還有捉刀代寫、將已發(fā)表的中文論文翻譯再轉投英文期刊,甚至直接買別人的論文草稿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wèi)在《科學》雜志上撰文寫道:“過去十年里,中國的科研實力發(fā)展極其迅速……然而,這一快速發(fā)展卻不一定伴隨著科研領域規(guī)范的同步提升。最值得擔憂的是科研誠信的缺失,它可能會阻礙中國原創(chuàng)科學領域的進展,損害中國學術界的聲譽,也會削弱中國科學的影響力?!彼岬?,除了“重量不重質”的科研考察體系,目前中國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里,競爭性科研基金占據了大部分經費來源,也是學術不誠實的重要誘因之一。還有一個誘因是基于績效的補貼收入。
而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受影響面最大的醫(yī)生群體看來,用考核科研人員的方法考核臨床醫(yī)生,則是大規(guī)模同行評議造假現象集中發(fā)生在醫(yī)療領域的重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某著名醫(yī)院的主任醫(yī)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用科研論文的數目來考核臨床醫(yī)生的水平,這就像讓廚師考英語來證明技術一樣,很荒謬?!蹦壳埃瑖鴥扰R床醫(yī)生的考核標準也與SCI論文數目掛鉤,不僅職稱評選受其影響,在有的醫(yī)院,工資等級也要看發(fā)了什么論文?!坝械娜寺毞Q一卡十幾年,最后臨床技術好的人辭職走了,留下的是會寫論文不會看病的人。”
涉及此次施普林格撤稿事件的論文名單中,作者來自中國醫(yī)科院阜外醫(y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及中國醫(yī)科大學等多家著名大學的附屬醫(yī)院。相關業(yè)內人士表示,對于涉及撤稿事件的論文作者,“如果作者自己在同行評議過程中作假,或授意第三方機構作假,應該受到學校學術紀律的嚴懲;如果有第三方論文服務公司在幕后操作,作者應該站出來揪出這種惡劣的服務商?!?/p>
但《中國新聞周刊》比對撤稿論文目錄,聯系了其中一些作者所在的醫(yī)院,對方一聽到關于撤稿事件的問題,就匆匆掛斷了電話。而據前述業(yè)內人士稱,他所在的醫(yī)院已經處分了涉及撤稿事件的作者,包括收回博士學位、工資降級等?!斑@就相當于前邊幾年白干了,現在跟后輩在一個水平線上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