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宏
(長安大學 文傳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2014年我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增長了36%,其中國產票房是161.55億元,數(shù)據(jù)表示我國的影視市場呈良好發(fā)展勢頭?;仡櫸覈ㄐ轮袊┑碾娪斑\作機制。1953年到1990年,我國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了電影管理機制。成立了制片廠、制片主任和攝像工作制度。1993年到1995年廣電總局發(fā)文進一步開發(fā)出口權和制片權利。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團體、個人可以投資拍電影,變?yōu)槎嗲廊谫Y。國家可以通過設立影視基金會、影視互濟金以及從進口比例中撥出一部分支持電影事業(yè)。民間也可以投資,1997年謝晉《鴉片戰(zhàn)爭》就是我國第一部民間投資電影。還有外資也可以進入我國電影市場。現(xiàn)在我國影視市場的多元化生機其實也是經(jīng)歷了層層調整和變化。
德國胡塞爾認為審美對象既是一定存在,又是不一定存在,具有很強的意向性。就是在我們的影視市場中,一部影視作品會擁有受眾也可能沒有受眾。這就是所謂的意向性,如何去吸引受眾或者穩(wěn)定受眾這就是市場的意義。在有買方、賣方、產品、環(huán)境組成的市場中,如何在維持四方平衡的基礎下,使賣方利益最大化,一直是人們研究所向。波蘭·茵加登提出了未定點理論,他認為審美對象包括了太多的潛在因素,其中與意向性相關聯(lián)的事務都沒有質的確定,只是一些未定點。對與影視市場來說,也是如此。一部電影制作出來,它將面臨太多的問題,并不是單單用買方、賣方、產品、環(huán)境能衡量的。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包含太多的未定點,但這些未定點并不是沒有規(guī)律的。這也是我們在預計市場時一個很好的經(jīng)驗和技巧。解釋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海德格爾,他發(fā)現(xiàn)了解釋學和存在理論,并給現(xiàn)象學在存在理論的基礎上賦予了解釋學的維度。審美對象因自我的存在而具有現(xiàn)實的解釋。這個理論在我們影視中是顯而易見的。一部作品,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投資人可以理解為利益的轉換品,導演眼中是第七藝術,觀眾眼里是一場娛樂,又或是一場心靈的震撼。另一位現(xiàn)象學家在此基礎上更深刻地解釋了影視作品的意義,即對話理論。藝術存在于文本與讀者的對話中,作品的意義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產生。文本呼喚理解,讀者積極應答,變形成了對話。在如今的影視市場,有些人忽視了這一點,在追求利益和市場規(guī)律時恰恰沒有重視電影與觀眾間的對話關系。
在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都存在這樣一種美學現(xiàn)象。那就是接受美學,它更一步強化了讀者的能動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作者中心論的理論偏差。姚斯提出藝術作品的生命不是來自它本身,而是藝術作品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這也是影視作品帶有社交性的原因。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必定有著不同的期待視野。它不是由影視作品形成,是在不同的受眾個人之間形成,不同的人生觀、文化素養(yǎng)、生理機制等。文學作品中期待視野存在于三個層面:文本層面(這部作品是小說還是散文,文體是什么等)、形象層面(藝術形象的期待)、意蘊層面。在所有受眾面前,這種期待視野分為個人期待視野和集體期待視野。這也是為什么一部影視作品在未制作完成之前,就已經(jīng)被打上了眾多烙印。
伊瑟爾提出了空白點理論,也是藝術作品中未表現(xiàn)出來的,要讀者去想象的。影視作品不應單單是敘述故事,如何講好這個故事?它應該結合試聽手法,內容更應像一個“圖示化”的框架。在這個框架每層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空白點,召喚受眾。形成召喚機制,吸引受眾介入。一部影視作品不應只是導演的一度創(chuàng)作,更在于與受眾之間的二度創(chuàng)作。一度創(chuàng)造的第一文本是可以發(fā)展成無數(shù)個第二文本的。正如“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當下影視市場的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影視行業(yè)形成了什么熱門就制作什么的跟風現(xiàn)象。一部青春題材的作品走紅,一大批青春電影就會泛濫。當下導演更應該去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能與觀眾之間形成對話,而不僅僅是灌輸。
[1]林之達.傳播心理學新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114-115.
[2]孟固.電影藝術的文學解讀[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4.
[3]李琳琳.淺析電影的奇觀本質與當代電影的奇觀化[J].電影評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