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王玥嬌 編輯 徐臻
智識
謝天謝地,韓劇女主角失憶有救了
編譯 王玥嬌 編輯 徐臻
失憶患者的記憶沒有消失,只是暫時“沉睡”了
最健忘的人
1953年7月,美國男子亨利·莫萊森因嚴重癲癇癥,接受實驗性開刀治療,切除大腦部分組織。手術減輕了癲癇,卻令他罹患罕見的“重度健忘癥”——永遠只剩下20秒記憶。
2009年亨利離世,他的大腦切片被保存用于研究,被稱為“全世界最有名大腦”。
韓劇主角失憶的橋段,在科學的見證下,或即將宣告終結。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大腦科學中心的一項實驗表明,那些失憶癥患者的記憶并沒有消失,只是暫時“沉睡”了,如果施加適當的刺激,記憶極有可能“昨日重現(xiàn)”。
研究的重點是一種名為“記憶痕跡”的神經元。當它受到氣味、圖像等信息刺激后變得活躍,就會產生記憶。參與實驗的小白鼠被分為兩組,將一種可以激起神經元刺激的蛋白質附于它們的神經元上,同時為其中一組注入蛋白質抑制劑,并電擊所有小白鼠。
當小白鼠再次被放入電擊箱時,盡管這次沒有實施電擊,但免于抑制劑的小白鼠因為之前的“恐怖”記憶會全身僵硬,被注入抑制劑的一組則因為失憶對進入箱子毫無反應。但當研究人員用藍光脈沖刺激后一組小白鼠的神經元時,它們又會因為進入電擊箱而全身僵硬起來,說明電擊的記憶確實在某處發(fā)揮著作用。
這項實驗的重大意義是,推翻了“失憶是因為大腦部分區(qū)域受損而無法儲存記憶”的說法。此前,關于記憶的研究已經進行過無數次,但“記憶到底是消失了,還是以‘睡眠狀態(tài)’存在”的討論從未有過定論。當下進行的研究,可能最適用于車禍、腦震蕩、壓力過大等事故導致的失憶,而喚醒記憶的成功率則取決于失憶多久后進行這種喚醒治療。
證明記憶仍在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人類的刺激方法喚醒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