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芬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084-02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老師們在探討一個問題:如何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特定的學習內容?老師們意識到,只有理解的學習,才是生成的學習,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怎樣的學習才算是理解性學習?促進學生理解的學習有什么好的方法?如何在英語課堂上實施理解性學習呢?本文將就以上幾個問題進行闡述。
一、理解性學習的意義
理解性學習(1earning with understanding),顧名思義,是和我們常說的機械學習、死記硬背的學習相對立的概念,它是指“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深刻概念性理解的發(fā)展和恰當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解性學習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它是一種“意義生成”活動。當學習者運用他所知的內容(如先前知識 ),在事實和觀點之間建立新的關聯(lián)時,理解就得到了發(fā)展。其次,它是一種“理解的實作模式”,即理解就是能用人們已知的針對某個主題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和行動。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的一份報告《學習與理解:改進美國高中的數(shù)學和科學先修學習》一書提出了理解性學習的七個原則 :(1)原理性概念知識—— 當知識與某領域內的主要概念和原理相關并圍繞它們組織的時候,能促進理解性學習;(2)先前知識——學習者運用他們的前有知識去建構新的理解 ;(3)元認知——運用元認知策略來識別、監(jiān)控和調節(jié)認知過程,會促進學習 ;(4)學習者差異——學習者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能力和學習風格;(5)動機——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念會影響學習成功;(6)情境學習——人們學習時所進行的實踐和活動會影響他們所學的內容 ; (7)學習共同體——社會支持的互動會強化一個人理解性學 習的能力。這些原則告訴我們,理解性學習是“知識組織性的學習,是基于先擁知識的建構學習,是自我監(jiān)控的反思性學習,是個體性學習,是實踐活動,是社會建構與社會協(xié)商。這種基于學習視角下的理解內涵完全體現(xiàn)了當今學習科學所展現(xiàn)的全新的知識觀及學習觀”。
二、從《英語課程標準》尋找理解性學習的方法
雖說教學“教無定法”,但也要“教學有法”。理解性學習符合科學發(fā)展觀,能使學生能力得到培養(yǎng),卻也需要有切實可行的好方法。讓我們看看《英語課程標準》,從中尋找理解性學習的方法。《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
1.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今后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2.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fā)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的過程。
3.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逐漸掌握語言知識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英語課程注重語言學習,注重能力培養(yǎng),更注重學習過程。因此,要想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性學習,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理解語言、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理解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性學習,幫助學生獲得對所學習的特定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具體的學習內容的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學情境的不同、學情的不同、采取促進學生學習、理解、運用英語的有效方法與策略。這些策略包括:
1.在語境中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語言
語法教學應該兼顧形式、意義和功能,在語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加工、內化并產出語法。語法教學應重視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獲得大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語法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有效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在語法教學中,如果僅用孤立的句子去解釋和說明語法規(guī)則,有時是很不嚴謹?shù)?。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它們是飛著的飛機”還是“他們正在駕駛飛機”呢?如果這個句子出現(xiàn)在一定的語境中,它的意思就不會混淆了。如果談話主題是飛機,句意只能是“它們是飛著的飛機”,如果談話主題是飛行員,句意則是“他們正在駕駛飛機”??梢姡渥拥囊馑茧x開了語境,它所表達的意思就很難確定。
因此,要想促進學生的理解性學習,教師要遵循合理與真實性原則,利用對話、討論、圖片或動畫、動作演示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真實或類似真實的情景,開展語言教學。
2.利用學習小組,探究、合作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
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而學生學習外語的場所往往是課堂,普通中學一般采用大班上課制,班級學生數(shù)多,單靠教師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把整個班級拉起來。小組活動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小組活動強調群體間的經(jīng)驗交流和相互啟發(fā),可以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學生們在一個近似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他們活動的空間、時間多了,語言實踐的機會也多了。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創(chuàng)造性思維非常活躍,有利于集思廣益,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
因此,要想促進學生的理解性學習,教師可以把學生以四到六人小組或對子的形式組織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用多種技巧和方法引導他們去觀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的方式發(fā)現(xiàn)和總結語言的規(guī)律。
3.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實踐、運用語言
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是提高英語教學有效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它不僅適用于語法教學,還適用于語言功能、話題等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
情境運動的先驅萊夫認為,學習是處于活動、情境和文化之中的。情境學習強調將學習任務鑲嵌在有意義的真實情境和活動中,強調學習處于多元情境,從而使學習者能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真實情境中去解決真實問題。
因此,要想促進學生的理解性學習,課程安排中首先要蘊含大量練習機會,讓學生展示在不同情境下所學的東西,以此來關注理解的深度而不是覆蓋的寬度;同時,以真實或模擬的方式組織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源于個人經(jīng)驗或真實應用的環(huán)境中進行問題解決或探究。
4.設計豐富的語言活動,通過做事情來理解、運用語言
《英語課程標準》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xiàn)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fā),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yǎng)學生用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應該在課程中包含有趣的、對個人有意義的、難度恰當?shù)膶W習任務,并使這些任務按一定的順序呈現(xiàn),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并用所學語言知識做事情。例如,讓學生用英語作天氣預報可以設計以下活動:1.認識各種天氣。 2.聽并用英語做信息差交際活動。3.用英語角色扮演。4.看圖并用英語討論旅游景點的天氣變化。 5.用英語寫電子郵件向朋友介紹當?shù)靥鞖狻?/p>
參考文獻 :
[1]陳家剛.理解性學習思潮在美國的興起及其對我國教育的意蘊[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4).
[2]呂林海.促進學生理解的學習:價值、內涵及教學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7,(7).
[3]胡青友.關注理解性學習——來自學習科學對學習過程研究的啟示[J].教育科學論壇,2008,(2).
[4]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12,(1).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