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摘 要 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高效、學生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選擇好探究主題增強指向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感官參與增強有效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增強實效性。
關鍵詞 新課程 化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060-02
所謂教學設計,是在課堂教學之前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預先的籌劃、安排,以期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系統(tǒng)的設計。根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化學課教學設計要突出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重視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據(jù)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來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觀察與思考,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科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從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我校實施新課程已一年多,對新課程的實施有了一些思考,現(xiàn)就人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在教學設計中要選擇好探究主題
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這些教學方式的實施,無疑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但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學內容的不同,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采取探究式教學,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方式,選擇重點內容、核心知識進行探究,以便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通過學習促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最終學會學習。
筆者所在學科組在開展課堂研討活動中,上了一節(jié)“乙醇”(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公開課,不同的教師選擇了不同的探究主題讓學生進行探究:第一位老師首先給出乙醇的分子式,并寫出可能的兩種結構式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乙醇的結構屬于哪一種。在此學生首先要設計出實驗方案,再進行實驗探究,最后結合實驗現(xiàn)象討論分析得出結論。學生的探究難度比較大,耗時30分鐘,后面的重點內容——乙醇的性質僅開了個頭。而另一位老師首先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對C2H6O的兩種可能結構進行分析,讓學生知道:CH3CH2OH是由CH3CH2-和-OH構成,可以看作CH3CH3中的一個氫原子被一個-OH代替,分子中有兩種不同的氫原子,即烴基氫和羥基氫;CH3OCH3 是由兩個 -CH3與一個氧原子構成,分子中只有一種氫原子,即烴基氫,因此兩種結構在性質上差異較大。然后,學生完成課本73頁實驗3-2,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再結合學生已有知識(鈉的保存、煤油的成分)討論分析鈉是置換乙醇中哪部分氫原子,同時也可以得出乙醇的結構是哪種,用時20分鐘??梢哉f兩種設計均抓住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重要的有機化學教學理念,但相比之下,從課時節(jié)數(shù)、是否為核心知識來說我建議采用第二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較為適宜,省時又能體現(xiàn)核心知識。探究性學習雖說要大膽放手,但對于第一位老師的情況來說又太放手了,學生難度大、耗時多又難以得出結論,最主要的是探究的內容不是核心知識,僅是介紹有機物學習的一種方法。
二、教學設計要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1.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的“心”動起來。知識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適宜的教學情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還可以提供生動、豐富的學習資料,不斷地調整學生學習動力,促進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著重從化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chuàng)設情景或利用學生認知矛盾創(chuàng)設情景。如必修2中甲烷的學習,可以從本地的實際出發(fā)(現(xiàn)在沼氣的大面積使用),播放沼氣池、沼氣燈、沼氣灶等圖片、視頻,引發(fā)學生思考:沼氣是如何產(chǎn)生的?沼氣的主要成分—甲烷有什么樣的結構?有什么樣的性質?并完成課本60頁的實踐活動,從而把學生帶到探究的氛圍中來。
2.提出疑問,讓學生的“腦”動起來。 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相互質疑,彼此啟發(fā)、補充,共同求得問題解決的一種集體學習活動。它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科學方法的掌握、智力水平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圍繞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出開放、新穎、易于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留出時間供學生思考、回憶、討論。鼓勵學生自己去嘗試和探索,教師要把握時機,適時幫助,促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地把知識內化,形成觀點和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加強實驗探究,讓學生的 “手”動起來。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化學實驗既是重要的課程內容,又是最生動有效的教學方式,更是學生學習化學的有效學習方式。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按照科學的探究方法進行實驗操作,觀察記錄現(xiàn)象,進行現(xiàn)象、數(shù)據(jù)分析,最后推理得出結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多感官參與,有了親身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成為學生探究的協(xié)助者,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和點化。學習方式上努力從傳統(tǒng)的“談化學”“聽化學”,逐步向“做化學”“探究化學”的方式轉變。
4.注重表達交流,讓學生的“口”動起來。語言是思維的外顯形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思維水平的提高。新課程強調合作學習、小組交流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有的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已經(jīng)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可交流歸納時卻表達不清楚,無法下結論或所下結論不準確、不精煉,在班上交流時加上緊張更是前言不搭后語。比如在第二部分說到的對乙醇的消去反應的教學中,多數(shù)學生通過實驗、思考討論可以得出消去反應的條件,可以用消去反應的本質判斷第(4)個問題,但對于(2)(3)兩個問題表達不清楚。所以,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多創(chuàng)造條件、情景讓學生訓練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口語表達也可以訓練學生正確地使用化學用語,言簡意賅地表述實驗現(xiàn)象,同時優(yōu)化思維過程。其實只要要求學生在班上交流,每個學生都會盡其所能認真對待實驗,認真去思考問題的,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欲望,都不想出丑。我就有這樣的感受,開始的時候只有優(yōu)生主動去交流,可在不斷的鼓勵之下,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其余的學生也被感染了,紛紛走上臺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連我們班學習最差的一個女生也有勇氣走上去,此時不要忘記及時表揚肯定她,之后她的學習勁頭更足了,表現(xiàn)欲望也很強,成績也有所提升并通過了省水平測試。
5.激發(fā)好學情感,讓學生的“情”動起來。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化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造就未來社會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化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呢?我認為應當大力提倡STS教育,把科學、技術和社會中實際問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改革脫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偏重課本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從學科中心回歸生活經(jīng)驗、生產(chǎn)實際、社會問題等,使學生不僅掌握化學知識,而且懂得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使學生對化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成為進一步學好化學的動力。
三、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學習過程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機械地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也就是說學習過程是一個理解內化的過程,理解是學習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結果。由此可見,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jīng)驗為他們理解新知識提供了學習的平臺。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很少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一味地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或參考書對知識的總結歸納直接教給學生,講得十分生動,由于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和本質,只把大腦當成一個裝知識的容器,機械記憶,時間一長就自然容易遺忘。因此我們在對一節(jié)課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弄清楚學生對此部分知識已有哪些知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可以成為理解新知識的橋梁,把它們充分地用起來。當然,目前的新課程高中化學教材專題之間知識跳躍性比較大,因此教師在設計時就要注意提供相關的知識、素材、案例作鋪墊,循序漸進,順勢而為,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總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教學諸環(huán)節(jié)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唯有好的設計才會有好的課堂。而精巧的設計必須突出學科特點,圍繞三維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明確的指向性是確保課堂高效的前提。精巧的設計必須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多個感官的參與,動心、動腦、動手、動口、動情,在體驗中生成與收獲,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