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國青
摘要: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決定了當(dāng)一幅美術(shù)作品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時,他們首先感知的是這一幅美術(shù)作品的內(nèi)容?;谏鲜稣J識,我設(shè)計了本案例——欣賞名畫《星月夜》。
關(guān)鍵詞:大班美術(shù)活動;欣賞名畫
中圖分類號:G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7-107-001
一、設(shè)計意圖
梵·高的作品極富表現(xiàn)力,他喜歡運用簡練有力的線條、鮮艷明亮的色彩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他的《星月夜》不僅體現(xiàn)了其內(nèi)心最緊張的幻想,而且還表達了他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它能讓幼兒了解畫面不僅可以寫實,還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進行表現(xiàn)?;谏鲜稣J識,我設(shè)計了本案例,我想當(dāng)幼兒理解了畫家的畫意后,也能學(xué)習(xí)畫家通過自己的繪畫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緒,那該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
二、活動過程的描述與評析
1.整體欣賞作品,初步感知畫面
教師神秘地說:“這里有一幅很特別的畫,我們一起來欣賞!”
在給孩子靜靜欣賞幾秒鐘過后,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有山,有房子。”“有星星和月亮!”“好像是在晚上”……
從孩子直覺型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此時對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知僅停留在淺層次上。2.分層欣賞作品,深入解析畫面
當(dāng)幼兒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后,教師即以平行談話的形式,從作品形象、筆觸、顏色由遠及近引導(dǎo)幼兒進一步了解作品。
首先教師提問:“離我們最近的是什么?”憑著直覺,有孩子答道:“樹!”但也有孩子表示不同意見:“這好像是一座城堡?!薄昂孟袷侨说念^發(fā),很瘋狂!”“是火焰。”“啊呀!它好像在扭動?!苯處燅R上追問:“往哪個方向扭的?”“往上面扭,快要碰到天空了。”這時教師就說:“其實畫家畫的是一棵樹,它正在拼命往上——長(讓幼兒順著回答)?!苯又?,教師便鼓勵大家站起來用身體動作學(xué)學(xué)它的樣子:“它好像在對自己說——”“我要長高我要沖到天上!”孩子們齊聲說道。
這里,教師借助提問,將幼兒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這棵奇異的“樹”上,讓幼兒大膽想象和表達。教師的追問,使孩子們慢慢地接近了作品所蘊含的意義。
接著教師又提問:“樹的背后是什么?”“房子。”孩子們齊聲說道。教師又問:“如果你住在里面,你會做什么?想什么?”有孩子舉手:“我會看書、睡覺?!?/p>
可有一個男孩卻說:“我會做一些保護自己的事?!苯處煾械揭苫螅骸盀槭裁??”男孩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因為這棵樹不停地在長,我害怕它會把天空給戳破了?!?/p>
“所以你會感到有些不安是吧?”孩子點頭??磥碛行┖⒆右呀?jīng)能上下承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嫁接到了作品之中了。
教師繼續(xù)問孩子:“畫面中最亮的是什么地方?”有孩子大聲說道:“月亮?!薄盀槭裁此盍??”孩子指著畫面說:“因為它的光芒是黃色的?!苯處熡謫柕溃骸斑@黃色給你什么感覺?”“很溫暖!”“很高興!”孩子們搶著回答。教師繼續(xù)往下引導(dǎo):“這光芒是什么樣子的?”孩子驚喜地發(fā)現(xiàn):“都是短短的線,把月亮都包圍起來了?!苯處熥穯枺骸斑€有誰也有這樣的光芒?”“星星。”孩子們叫道。教師又問:“它們的光芒有什么作用?”“能照亮整個夜晚。”有一個女孩說道。“那么,你覺得畫家在畫星星和月亮?xí)r的心情會怎樣?”教師問?!爱嫾业男那橐欢ê芎?!”有孩子說。
這一階段教師用問題引導(dǎo)幼兒對作品形式,如線條、顏色進行思考,以幫助幼兒理清思路,進一步加深體驗。
接著,教師繼續(xù)引導(dǎo)幼兒看天空:“你還看到什么?”“云。”“應(yīng)該是龍卷風(fēng)吧。”孩子們說?!斑@股龍卷風(fēng)會做什么事?”教師試圖引起幼兒對龍卷風(fēng)的回憶?!八軈柡?,會把一切都卷走的。”孩子們感到害怕。教師說:“遇到破壞力這么強的龍卷風(fēng),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孩子們面面相覷。沉默了一會,終于有個男孩說:“如果我是星星,我會害怕,我會喊:‘月亮,龍卷風(fēng)來了,趕快躲起來!”其他孩子繼續(xù)沉默……教師激將孩子:“你有點害怕了,可是有人不會害怕!”男孩繼續(xù)咕噥道:“反正我是害怕的!”看來教師只能另想它法了,問大家:“星星和月亮誰厲害?”“月亮。”孩子們齊聲答道。教師繼續(xù)說:“剛才有顆‘小星星有點害怕了,那如果你是月亮,你會害怕嗎?”“我不會害怕。”有孩子堅定地說。教師追問:“怎么趕跑龍卷風(fēng)?”“發(fā)出更大更亮的光芒,把龍卷風(fēng)驅(qū)逐出去!”孩子認真地說。教師指著畫面開心地說:“看,星星和月亮多亮??!”同時教師問剛才那個害怕的男孩:“你現(xiàn)在還害怕嗎?”“不怕了?!蹦泻u頭說。
此時教師進行了小結(jié):“是??!畫家在畫這幅畫的時候和你們想的一樣——在遇到困難、恐懼的時候,我們要鼓起勇氣,不害怕,下定決心,努力把困難、恐懼趕走。畫家很喜歡畫畫,就把自己的想法畫在了畫上:有不安的大樹,恐怖的龍卷風(fēng),但也有堅強快樂的星星和月亮?!?/p>
對孩子來說,要理解畫家作品的內(nèi)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師以“如果你是星星或者月亮,你會怎么想怎么做?”這個與幼兒主觀聯(lián)系特別緊密的問題引發(fā)幼兒想象與思考。以此再延伸到畫家的想法時,幼兒就能容易理解了。
3.再次整體欣賞作品,提升畫面感受
教師又問:“你喜歡這幅畫嗎?為什么?”“我喜歡這幅畫,因為月亮和星星的顏色很亮!”“我喜歡它,因為畫家畫出了很多的害怕呀勇敢呀!”“我喜歡月亮的光芒,它和我們平時畫的不一樣?!焙⒆觽冋f。“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問?!八木€條是短短的。”“那我們一起用手來學(xué)一學(xué)短短的線條,好嗎?”全體幼兒舉起手認真地徒空練習(xí)。“這樣短短的線條給你什么感覺?”“有力!”有孩子說。“是的,畫家想借助短短的、有力的線條表達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教師回應(yīng)。
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兒此時的審美判斷與剛開始接觸作品時的整體直覺印象完全不同了。通過教師的引導(dǎo),他們初步形成了自己對作品所含意義的理解和解釋。
4.遷移創(chuàng)作,多形式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
教師提問:“你看到的星星、月亮是怎樣的?如果你是畫家,你會怎么畫?”孩子們一個個舉起了小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孩子們拿起畫筆,不受任何拘束地畫了起來……
從幼兒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已經(jīng)對作品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在努力模仿作品的表達方式,即用繪畫表現(xiàn)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