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四項工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大力推廣實施“回歸村官”、“第一書記”、“鄉(xiāng)土能人”、“大學生村官”培養(yǎng)四項工程,造就了一批創(chuàng)業(yè)型、幫扶型、帶動型村黨組織書記。截至目前,全省共選拔3700多名優(yōu)秀外出務工經商人員、1.9萬多名鄉(xiāng)土能人、250多名大學生村官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向二、三類村選派1.2萬多名“第一書記”。2014年,全省97.8%的村平穩(wěn)順利實現了村主職“一肩挑”,村“兩委”班子結構和整體素質進一步優(yōu)化。
實行“六個一批”,大力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調整了一批班子,全省共調整村黨組織班子成員1589人,其中黨組織書記830人;從市縣機關事業(yè)單位選派2485名干部到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任“第一書記”。培訓了一批書記,對25437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專題培訓。新建了一批陣地,市縣兩級投入2億多元,新建300個、改擴建500個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扶持了一批項目,共投入資金1.5億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4161個。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集中排查化解群眾反映強烈的信訪矛盾糾紛、社會治安問題等8441個。查處了一批案件,查處基層干部違法違紀案件69件,處分處理122人。
推進“五務合一”,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近幾年來,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列支資金10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1.2萬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各地整合民政、農業(yè)、商務、文化、衛(wèi)生、體育、供銷等資源、項目和資金,推進黨務、村務、服務、商務、事務“五務合一”,“五務合一 ”比例達到了90%以上。
創(chuàng)新九種模式,大力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各地探索出資源開發(fā)型、產業(yè)帶動型、鄉(xiāng)村旅游型、招商引資型、實體帶動型、城市帶動型、土地經營型、資產經營型、服務創(chuàng)收型等9種具有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發(fā)展模式,全省9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推行“五議五公開”工作法,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治理法治化。大力推行 “五議五公開”工作法,切實保障黨員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決策權,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通過推行“五議五公開”,共決策 “三荒”承包租賃、財務管理等重大事項500多萬件次,群眾評議滿意率達到了95%以上。
開展五輪“三萬”活動,建立機關聯系服務基層群眾長效機制。連續(xù)5年開展了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挖萬塘、潔萬家、惠萬民、村村通客車等五輪“三萬”活動,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同時,建立了鄉(xiāng)鎮(zhèn)干部“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工作機制,落實鄉(xiāng)鎮(zhèn)干部駐村、村干部包組聯戶制度,基層干部崗位職責意識進一步增強。
落實“一定三有”,建立村級運轉保障正常增長機制。從2011年開始,省財政每年安排7000多萬元,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標準,對村主職干部養(yǎng)老保險給予繳費補貼,直接進入個人賬戶;從2013年開始建立貧困縣村級組織運轉補助制度,省財政每年安排4990萬元,對29個貧困縣加大轉移支付力度。2015年以后,全省統(tǒng)一按照當地副鄉(xiāng)鎮(zhèn)長的工資水平確定村主職干部工作報酬的底線標準,平均達到每年4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