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目前,國內外學者根據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原因將其分為三類:規(guī)范性失真、技術性失真和違法性失真。
(一)規(guī)范性失真。規(guī)范性失真一般是指由于會計法律、具體操作規(guī)范不完善,從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在會計具體操作規(guī)范下生成的企業(yè)會計信息,能否整體上真實地反映本企業(yè)實際的經濟活動問題;二是按照會計操作規(guī)范的要求,制作的會計信息能否滿足目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問題。首先,會計理論本身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同時經濟業(yè)務的環(huán)境也是復雜多變的,絕對的真實地反映企業(yè)經濟活動,往往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追求。其次,會計信息提供者會從自身單位利益出發(fā),而會計信息具體操作也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如:成本、經濟環(huán)境、人員素質等,由此制定出來的會計信息操作規(guī)范,也會存在不足。最后,會計人員本身對于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也有不同理解,同時作為會計信息的具體制作人,在人的精力和能力方面來說,也不可能做到絕對準確。以上原因造成會計操作規(guī)范本身的不完全性,即便單位會計人員遵循了規(guī)范的全部要求,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不可能完全達到會計信息絕對真實的要求,存在著失真問題。
(二)技術性失真。技術性失真是指會計人員本身素質不能滿足會計工作需要,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技術性失真一般與會計人員素質密切相關。在英、美等發(fā)達國家,會計人員素質相對較高,出現技術性失真的概率一般較小,而在我國由于很多會計人員素質難以達到規(guī)定的要求,尤其是缺乏國際性會計人才,處理跨國性會計信息時更容易出現問題,這樣,也會出現一部分會計信息因為技術問題而失真。
(三)違法性失真。違法性失真指企業(yè)、個人因故意違反法律或會計規(guī)章制度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即通常所說的信息造假。此種行為有時候是以個人利益或者某個團體利益為目的,有時是以單位利益為目的,通常都有欺詐的傾向及蒙蔽會計信息使用者,破壞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影響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綜上分析,規(guī)范性和技術性失真,主要是由于客觀原因引起,是不可避免的,且這類信息失真也沒有比較明確的利益驅動,所造成的危害一般不大,也比較容易發(fā)現和糾正;而違法性失真,是由會計信息披露者主觀因素造成的,即會計信息造假,同時有通過操縱會計信息以便謀利的明確利益導向,其舞弊方法手段較隱蔽,難以發(fā)現,結果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并對其造成極大危害,這也是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需要我們加以防范。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由于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經濟活動錯綜復雜,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六種。一是資產信息失真。單位資產的產權不清,有的單位在購入資產時未及時記賬,處置資產時,不按規(guī)定程序辦事,造成反映單位資產的會計信息失真。二是負債信息失真。由于相關手續(xù)不完備或者不合法,有時負債確認不及時,甚至與實際不符,造成負債會計信息失真。三是盈虧信息失真。從審計案例可以看出,有些單位領導為了某些利益,常常人為地調節(jié)收支,操縱財政收支或制造企業(yè)利潤。四是資金信息不實。有些單位貨幣資金、往來款項等不按規(guī)定對賬,造成現金與銀行存款與實際庫存現金、銀行存款賬實不符。五是稅金信息失真。通過人為地調整或者少計收入等辦法,達到少計稅款的目的。六是信息披露失真。對本單位有利的會計信息夸大披露,對單位不利的會計信息不披露。
(一)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我國會計規(guī)章制度不夠完善,會計人員可以利用制度頂層設計漏洞或者會計政策的運用使會計信息失真。完善的制度可以減少會計政策的選擇項,減少會計人員有意調整會計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增加相關會計賬戶反映經濟業(yè)務的真實情況,如:增加“傭金”或“回扣”會計科目,核算在經濟交易中回扣或者傭金,可以有效減少“小金庫”和腐敗現象,同時也可防范會計信息失真。
(二)培養(yǎng)國際性會計人才??鐕揪鸵獜墓镜恼w利益去考慮會計信息問題。例如:甲國A公司在乙國投資一個B公司,如果甲國的所得稅稅率高于乙國的所得稅稅率,跨國公司通過轉讓定價人為調整,使A公司利潤減少,B公司利潤增加,總利潤未變。這種情況,損害了A公司在甲國的稅收利益,對于甲國來說,就是會計信息失真,若A、B兩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來說,會計信息并沒有失真,只是利用國際避稅方法來減少了公司的稅負。為了使我國在國際稅收方面處于有利地位,就需要培養(yǎng)大批國際性會計人才,既可以減少跨國公司的會計信息失真,也可以在處理跨國公司的國際爭端時減少我國損失。
(三)加強票據管理。目前的發(fā)票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首先,從發(fā)票的取得環(huán)節(jié)看,單位指定專人負責從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領購發(fā)票,通過對其進行稅務發(fā)票管理的專門培訓,達到嚴格管理的目的;其次,從發(fā)票的使用環(huán)節(jié)看,單位指定專人負責按照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如實開具真實的發(fā)票,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如下情況,如:A公司是具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的批發(fā)商場,每天零售個人消費的商品不需要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有100萬元,B公司需要A公司開100萬元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給其進行進項抵扣,并付A公司手續(xù)費。如果A公司開具這100萬元的發(fā)票,對于A公司的會計信息并不影響,而且還得到手續(xù)費收入。但是B公司的會計信息中就有100萬元的虛假存貨和17萬元的虛假進項稅額。這種情況,單從票據上很難查到此類虛假的會計信息,我們要加強票據使用過程管理,減少或者禁止這類事情發(fā)生。
(四)用平衡法約束。當會計信息失真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時,也就是會計信息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有阻礙作用時,審計部門或會計師事務所需要介入,去整治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當然,也要注意防止矯枉過正,使會計失去了原來本身應有的魅力。會計政策選擇是會計的基本技術方法,只有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職業(yè)道德達到某種平衡時才是最佳選擇。
(五)提高會計的職業(yè)道德。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前提。如果一個會計人員在處理某項會計業(yè)務時,是出于某個或者某些人的利益考慮,尤其是會計人員本身或者企業(yè)管理者的利益而使會計信息失真,需要全面的禁止。
(六)利用benford’s定律加以威懾。Benford定律是benford經過對大量隨機數據(會計信息數據)的統計分析,發(fā)現這些數據都很好地符合這樣的規(guī)律:以1為第一位數的隨機數要比以2為第一位數的隨機數出現的概率要大,而以2為第一位數的隨機數要比以3為第一位數的隨機數出現的概率要大,依此類推。整數1至9在數字首位上出現的概率 (其中:D=1,2,3……9;P=probability 代表概率),見表 1。
如果有會計信息失真,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我們可以在審計中應用benford’s定律模型,將企業(yè)會計信息的首位數字進行統計,統計首位數字占所有數字的比例,是否符合benford’s定律,如果不符合benford’s定律所描述的情況,則可能是出現了會計信息失真或者舞弊。因此,我們如果充分利用benford's定律模型,進行會計信息失真審計,企業(yè)在進行會計信息粉飾時,就會考慮粉飾會計信息被發(fā)現的幾率大大增加,從而增加企業(yè)被處罰的成本,benford’s定律可以有效地威懾會計信息造假者。見圖1。
表1
(七)加大處罰力度。如果一項會計信息失真影響到企業(yè)會計信息所有者的決策,并且使會計信息所有者遭受損失,這項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也就是發(fā)表會計信息的企業(yè)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企業(yè)沒有違反會計準則、財務制度和會計法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只是利用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的漏洞,制作和發(fā)布了企業(yè)的會計信息,就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堵住會計法律方面的漏洞,使企業(yè)沒有可乘之機。同時,在管理上引入“濫用法律權利”的概念,也就是一方面承認企業(yè)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生產經營方式從事相關經營管理活動,只要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另一方面對于企業(yè)完全出于自身的目的而從事的相關交易活動,從而使會計信息在某種程度的失真的情況,如果情況嚴重的將其視為濫用法律權利,從而嚴厲處罰。
(八)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如果企業(yè)采用一個代碼可以實現企業(yè)會計信息互查與對接,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實現企業(yè)會計信息資源共享,這將有助于減少會計信息失真。建立會計人員信用體系的也會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目前,我國已經提出,應該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方案,并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推動部署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這樣一來,從個人信用到企業(yè)的信用都有了社會的監(jiān)督,會計信息失真情況可能會有很大的改觀。
總之,只要我們采用相適宜的對策,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就會大為改觀。首先,要使因會計信息失真遭受的損失遠遠大于其所產生的收益;其次,做到會計信息造假者被查處的概率很大,造假必受罰;最后,能提高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質量,保證政府和社會審計的監(jiān)督管理職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