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黃戈晗
南嶺的伯樂樹
廣東黃戈晗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辈畼愤@位歷史傳奇人物,在韓愈的名篇中變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植物界中,有一種美麗的植物有幸與這位相馬大師同名,不僅如此,它還跟伯樂一樣“不常有”,是一種很珍稀的植物,還出現(xiàn)在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中。它就是伯樂樹科伯樂樹屬的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
伯樂樹雖具有美麗的樹形和花朵,但伯樂樹的“伯樂”卻遲遲沒有出現(xiàn),這種遺世獨立的植物一直靜靜地躲在深山無人識。關(guān)于伯樂樹的第一份標本甚至連采集日期都沒有記錄,也許在它的采集人愛爾蘭植物學(xué)家Henry看來,這種具有羽狀復(fù)葉的喬木也只是什么無患子之類的東西,在他采集過的千萬份標本中不值一提,在它生長的地方——云南蒙自那片物種多樣性極高的森林中更是不顯亮眼。直到進入20世紀,這種植物才第一次被公開發(fā)表出來,讓世人所認識。1901年,伯樂樹的伯樂終于出現(xiàn),美國植物學(xué)Hemsley根據(jù)這份采集日期不詳?shù)臉吮荆b定出這是一個新物種,而且與以往已知的任何植物都有很大差異。Hemsley最終認定,它不屬于已知的任何一個科。就這樣,伯樂樹獨樹一幟地站出來了。伯樂樹成為了伯樂樹科唯一的一個物種,可能早在數(shù)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就出現(xiàn)在地球上,而跟它同科的其它物種在漫長的年代中都逐漸滅絕了,只剩下這一根獨苗。
Hemsley給這種樹起名為Bretschneidera sinensis。種加詞sinensis是“中國的”的意思,因為伯樂樹產(chǎn)于中國;屬名Bretschneidera則是紀念一位曾在中國工作的俄羅斯醫(yī)生,也是一位漢學(xué)家與植物學(xué)家。至于“伯樂”這個名字的來歷已無從考證,這個名字最早可能在于1957年出版、由我國著名植物學(xué)家陳嶸所編著的《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中首次使用,據(jù)說“伯樂”是從屬名音譯而來,雖然總覺得這個音譯還是腦洞大了一點。不過,伯樂樹常用的一個別名“鐘萼木”則顯得很形象,伯樂樹的5片花萼連在一起,形狀就像古代奏樂的鐘。此外,它有“山桃樹”等別名。
久聞伯樂樹大名,我心里也一直對這種神奇的植物期待又敬仰。于是,在查閱眾多資料之后,我決定進山尋找伯樂樹,地址選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南嶺是我國南部最大的山脈,也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這個風(fēng)景秀美山高水闊的地方一直受到較好的保護,蘊育了大量的野生動植物,據(jù)2012年出版的《南嶺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南嶺共記錄到了3760種野生植物。在良好的棲息地被破壞而日益減少的今天,南嶺成了伯樂樹最后的家園之一。于是,在春光燦爛的4月,伯樂樹的花期中,我們走進了南嶺,尋找這一種美麗而高貴的樹木。
伯樂樹雖然總體分布范圍較廣,在我國中南部與越南北部等地都有記錄,但由于天然資源稀少,個體分布非常零星,在自然狀態(tài)中相鄰的兩株大樹之間的距離往往超過1000米,偶爾能見到相距較近的植株組成的小種群,通常也只有2~5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一大早出發(fā),一路百花爭艷,百鳥爭鳴,各種形態(tài)的蘭花在石崖與林下盛開,各種姿態(tài)的昆蟲跟著我們?nèi)缬半S形,但關(guān)鍵的主角卻一直沒有現(xiàn)身。直到當天下午,我們沿著一條山谷旁邊的道路下山時,在谷底的淙淙流水聲中,第一棵伯樂樹赫然出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
這是一棵大概有18米高的成年植株。伯樂樹通??梢蚤L到10~20米高,我們眼前的這一棵,差不多已經(jīng)到極限了。跟它的同類一樣,它有著優(yōu)美的樹形與碩大的羽狀復(fù)葉,而此刻正處花期的它滿樹鮮花怒放。伯樂樹的花組成長達40厘米的總狀花序,生長在枝條頂端。粗略看來,我們遇到的這第一棵伯樂樹大概開著70~80枝花序,從上到下覆蓋了至少12米的高度都是它的花,確實是非常壯觀。而更讓我們驚喜的是,就在我們離開它不久,走了不過100多米后,我們又見到了第二株伯樂樹。相比之下,第二棵樹顯得瘦弱一些,樹高目測起來差不多,樹冠面積則明顯較小,可能跟生長的位置有關(guān)系。第一株樹是生在在谷底的溪流旁,水源充足,周圍也沒有多少競爭者,而第二株長在山坡上,與各種樟科、殼斗科、山茶科的喬木混生。由于伯樂樹是一種喜光且不耐旱的樹種,顯然第一棵樹的生境對它來說更加有利。另一個不同點是,第一棵樹的花序大多是挺直向上或斜向上伸展,而第二棵樹的花序多是彎曲或平展的,有些還呈下垂的跡象。伯樂樹是落葉樹種,每年3月初在枝頂長出混合芽,葉芽與花芽同時伸出,在葉接近完全展開時花序開始迅速生長,此時如果花芽受到可能來自各方面的壓迫,就有可能導(dǎo)致花序的生長方向發(fā)生變化??傮w而言,這兩棵伯樂樹都是很完美的,能見到它們已經(jīng)可以說是不虛此行了。
第二天,在聽說南嶺的親水谷有一株長得離道路很近的伯樂樹之后,我們又再次上路了。親水谷是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的一個景區(qū),沿途同樣盛放著各種野花,不時能見到獨蒜蘭、黃花鶴頂蘭、翹距蝦脊蘭等花朵艷麗的野生蘭,盡管都生長在人類不可企及的地方。走了大約2個小時,在大家體力都消耗得差不多時,伯樂樹如約出現(xiàn)了。這棵樹并不高,樹形也有點凌亂,不過花倒是一點都不少,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它長在山中階梯道路的路邊,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它的花序與葉片。近距離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例如它的羽狀復(fù)葉上的小葉總數(shù)是奇數(shù),每片小葉都是左右不對稱的。葉背的顏色也不一樣,呈粉綠色,似乎覆蓋著一層白粉。近距離的觀察也可以發(fā)現(xiàn)花朵的更多細節(jié),單朵花的直徑接近4厘米,5片花萼連接成鐘形,只在先端有淺淺的分裂,5片花瓣則是彼此分離的,白底上點綴著紅色條紋?;ǘ鋬?nèi)有8枚彎曲的雄蕊,包圍著1枚雌蕊,如果傳粉成功,花謝之后將結(jié)出褐色的橢圓球形的蒴果。伯樂樹是由昆蟲完成傳粉的,但具體是哪一種或者哪一類昆蟲來完成并沒有相關(guān)研究,在這方面可能沒有專一性。
被摘掉頂芽的伯樂樹
即將枯死的伯樂樹
在自然界中,許多種植食性昆蟲都是比較“挑食”的,往往一種昆蟲只取食某些科屬的植物。伯樂樹雖然在植物界中有著獨特的分類地位,但同樣有青睞它的昆蟲。有部分葉甲及夜蛾會取食伯樂樹,而最主要的天敵是粉蝶科的幼蟲,原因是伯樂樹的葉片含有黑芥子酶,這種化學(xué)成分在十字花科的植物中很常見。十字花科是粉蝶科的最愛,于是伯樂樹也跟著無辜中槍了。更有甚者,粉蝶科的飛龍粉蝶(Talbotia naganum)對伯樂樹的愛已經(jīng)進化到無視其它植物的程度了,因而這種小昆蟲未來的命運,跟伯樂樹息息相關(guān)。
此行在南嶺走過的很大面積的森林,一共也只看到了3棵伯樂樹,可見其稀少程度。伯樂樹之所以稀少,除了跟棲息地被破壞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更新非常困難。據(jù)已有的實驗得知,伯樂樹的種子發(fā)芽率僅在50%上下,幼樹成活率極低,特別是其一年生的樹苗,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死亡率接近100%。伯樂樹的幼樹容易死亡,上述的昆蟲取食只是一方面。伯樂樹的幼樹根尖沒有根毛,這使它的根吸收水分養(yǎng)分的能力較弱,在夏季炎熱的天氣及強烈陽光暴曬中,植株很容易因為吸收的水分不足以維持蒸騰作用而干死。此外,沒有根毛的根尖容易被真菌感染而腐爛,爛根的樹苗不可能繼續(xù)成長。因其繁育難度較大,僅在部分植物園有少量栽培。
更讓人傷心的是,在時隔一年之后,我們再次來到南嶺親水谷尋找那棵伯樂樹,發(fā)現(xiàn)它不僅不再開花,樹干也已經(jīng)傾倒,枝頂上的嫩葉都已不知所蹤。樹干傾斜可能是遭受了狂風(fēng)或湍流,消失的嫩芽卻讓我們百思不解。這時候走過的幾位路人看到了這棵可憐的樹上殘存的葉子,大呼“這不是香椿嗎!”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些葉子都是被“吃貨”們當香椿芽掐去了,這會兒怕是已經(jīng)下肚了??上н@點兒芽也滿足不了多少口腹之欲,對這棵保護植物來說卻是真正的滅頂之災(zāi)。因此,對伯樂樹的保育工作,需要從棲息地保護與人工繁育同步入手,前者需要對環(huán)境的保護和對保護區(qū)游客的科普,后者需要一線科研人員的辛苦努力。伯樂樹因為其分類學(xué)上的特殊地位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其美麗的樹形與艷麗的花朵也使它成為優(yōu)秀的園林樹種。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愿讓伯樂樹在我們面前消失,了解它,愛護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