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珊
讓我們先看《安塞腰鼓》(人教版、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的一段文字:
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此段多個比喻句構成一組排比,形象地展示出安塞腰鼓表演的威猛豪放之姿、激越雄渾之韻和陽剛剽悍之氣,讀來如臨其境,令人驚心動魄,蕩氣回腸。因此,教師在講授此文時,也多把這段文字作為朗讀和解析的重點。然而,這里要說的是,此段中有兩處比喻欠當:
①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
②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
我們知道,比喻“是根據(jù)甲乙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王德春主編《修辭學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由此,我們可以說,甲乙兩事物(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是構成比喻的基礎和關鍵。就此說來,①本體“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與喻體“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又有何相似點呢?后生隨著擊起的鼓點而舞之蹈之,有張弛,備疾緩,講節(jié)奏,具韻律,眾擊鼓而聲音不散,群舞蹈而動作不亂。對此,我們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場、2009年國慶60周年天安門廣場等處的安塞腰鼓表演都領略到了;而“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則是大大小小,或急或緩,不測而突來,絕無規(guī)則,不講條件,聲雜而紛亂。對此,我們從汶川等地的地震的現(xiàn)場或視頻也看到了。再看②,“亂蛙”與“后生”的“蹦跳的腳步”有何相似?“亂蛙”的“蹦跳”是“亂”,無節(jié)無律,而“后生”邊鼓邊舞的“蹦跳”則講究節(jié)奏整齊,是絕對不能“亂”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兩個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絕無相似之點,它們的形不似,神更不似。就此說來,這兩個比喻確是欠當。
再換一個角度審視,這兩個比喻也是不當?shù)摹j愅老壬f:“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不應是僅僅語辭的修飾,更不應是離開情意的修飾?!保愅馈缎揶o學發(fā)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適應題旨、情境”即形式上要適應說寫的內容、意圖、語境和感情等,使形式與題旨、情境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就此而論,上文所論及的兩個比喻,顯然沒有達到這個“第一義”的要求。大概誰都不會否認,這段文字的意圖在于展示安塞腰鼓的激越雄渾,在于稱道表演者的陽剛剽悍,在于贊頌陜北高原的壯美風情;而把“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比喻為“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讓讀者感到的是驚恐,是懼畏;把力擊鼓而勁舞蹈的“蹦跳的腳步”比喻為“亂蛙”,讓讀者看到的是混亂,是丑陋。兩個喻體,皆含貶義,無美可言,作者如此而用,顯然忽視了它們的感情色彩。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明顯與此段的題旨、情境相悖,因而它們在行文中顯得極不協(xié)調,像是一瀉千里的大江中的逆流;品讀于此則極不是滋味,如同興食美餐中嚼到了沙粒。由此,它們便也大大減弱了文段的表達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讀者的品讀興致,也消解了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品美感受。
《安塞腰鼓》無疑是一篇美文,兩個如此欠當?shù)谋扔鞑贿^是玉上之瑕。盡管如此,我們講授此文時,最好還是不要忽視之,而應引導、啟發(fā)學生品“瑕”,繼而悟出其為何是“瑕”,這對學生全面理解和正確運用“比喻”、對培養(yǎng)學生語言鑒賞和語言學習的能力,或許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作者單位:上海民辦浦東交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