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提高認識、先學后教、理清步驟、合理分工和多元評價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實驗課 課標理念 先學后教 合作學習 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91
實驗課開課不理想一直是困擾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難題之一。究其原因,除了考試評價方式和學校重視程度的原因外,最普遍的原因是實驗課紀律太“亂”,學生學不到東西。實驗課為什么會“亂”,教師又該如何去“理”順這些亂象呢?下面從五個方面分析“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 認識“亂”局,從理“心”入手
1.1 思想不重視,好奇心重
實驗操作考試只在中考進行,高考實驗題全是筆答,做沒做過實驗對答題影響不大,所以日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對實驗操作都不是很重視,多數(shù)是“講”實驗。教師對實驗課的組織不重視,目標性不強,使課堂紀律比較混亂,問題預設不充分,課堂調控就很難得心應手。教師的態(tài)度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的態(tài)度。學生在實驗室里也表現(xiàn)出與平時課堂截然不同的放松狀態(tài):隨意說話,亂走動,甚至出現(xiàn)吃口香糖、看小說等一系列現(xiàn)象,儼然把實驗課當成了一個自由的課間活動。實驗室環(huán)境的新奇、材料用具的吸引、同學的挑逗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玩心,于是他們很容易忘記了實驗課的目的,把實驗課堂看成游樂場所。
1.2 研究課標理念,培養(yǎng)學生興趣
1.2.1 重溫理念,提高認識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和“倡導探究性學習”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許多生物現(xiàn)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有直觀的認識,生物學的理論也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所以實驗教學不僅是知識學習的必要手段,更是形成生物學思想,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試想,如果學生連顯微鏡的操作都不會,怎么會有對微觀世界的直觀認識和體驗?又怎么可能產生對微觀世界探究奧秘的欲望?生物科學素養(yǎng)與研究性學習就成了紙上談兵。因此,教師要從內心拋棄“片面應試”認識,認同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用誠懇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魅力,引領學生意識到實驗的重要性,用研究者的心態(tài)去明確地對待實驗目的、操作和結果,而不是通過玩耍的方式去經歷實驗過程。
1.2.2 科學引領,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好奇心是求知欲的表現(xiàn)。教師要通過生物學史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魅力。實驗課上要突出動手操作,不能使實驗成為單純的知識傳授課。教合要通過認真研究教材實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改造、替換實驗材料,上好實驗課,引領學生認識到實驗課驗證、探究生物學原理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多讓學生參與實驗的準備、操作和評價,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
2 手忙腳“亂”,從理清步驟入手
2.1 步驟不條理,疑惑點多
由于實驗課時比較少,學生對實驗的一些常規(guī)操作也不是很熟悉。如果在課前沒有充分的預習,實驗步驟再稍微復雜,學生就會在實際操作中丟三落四,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因為動手操作的機會少,學生對一些儀器、用具使用和操作不熟悉,而教師在演示實驗操作時,由于鑷子、載玻片等一些用具太小,很多學生根本看不清教師的操作,輪到他們自己開始操作時,又因為不會操作,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和糾正,也表現(xiàn)為“亂哄哄”的一面。此外課時少也使教師對實驗設計相對比較生疏,實驗教學中意外的問題又層出不窮,所以實驗課上常常會出現(xiàn)教師四處“滅火”,疲于應付的現(xiàn)象。一些學生由于自己的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只好與同學商量,或者自己摸索著做實驗,然后會遇到更多問題,最后在迷迷糊糊地忙亂中等到了下課。
2.2 先學后教,演示引領
2.2.1 先學后教,做好鋪墊
為了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教師要提前做好預實驗,充分考慮實驗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并相應地做好培訓。教師可以編制預習學案,將實驗的具體步驟、原理以及一些復雜的儀器操作,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幫助學生在實驗前熟悉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操作。
案例1:“探究植物細胞發(fā)生失水和吸水的條件”的探究準備(附錄)。
2.2.2 步驟流程,清晰操作
教師將實驗操作步驟制作成操作流程,使實驗過程一目了然。在做演示實驗時,最好能用多媒體播放,使全班學生都能看清。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時的提醒和提問,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每個步驟和操作的原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里就不“亂”了。
案例2:“探究溫度對果膠酶活性的影響”實驗操作流程(圖1)。
2.2.3 培訓組長,引領合作
教師選好小組長,并做好培訓工作,讓他們事先熟練地掌握實驗內容和方法,以便小組長能起“小老師”作用。對于因為操作問題而做不出實驗結果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去鄰組觀看結果,然后分析自己的問題。
3 雜“亂”無章,從理順分工入手
3.1 分工不明確,目標性差
由于高中學生班額大而實驗器材少,實驗分組往往比較大,導致實驗過程中只有部分學生能實際操作,而其他學生則處于“沒事找事”的“亂”的狀態(tài)。此外,只有分組卻沒有明確的分工,也會出現(xiàn)喜歡學習動手的學生很忙,而不積極的學生則會很閑的情況,一些不愿意的學習的學生則找到了玩耍的時機。
3.2 科學管理,統(tǒng)籌安排
教師首先充分了解各個實驗的特點和實際,從而整合步驟,進行合理地分組,使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有事可做,避免忙閑不一。并充分挖掘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作用,協(xié)助教師做好管理工作。小組長全權負責本小組相關事宜,實驗前負責安排好本組成員的具體工作及輪換順序,使每個成員都能有事可做、各司其職和分工協(xié)作。同時,鼓勵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以此強化組內成員間的自我管理,嚴格自律。
4 病急“亂”投醫(yī),從合作探究到有條有理
4.1 疑問不得解,討論無序
實驗課上的疑問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還有實驗操作、注意事項之類的疑問,學生實驗有很多是站著完成的,舉手示意教師往往來不及處理。學生的疑問不得解,病急“亂”投醫(yī),自然就互相討論,這種討論往往不是教師統(tǒng)一安排的,因此,課堂顯得“亂”。這種“亂”是正常的,教師“理”好后,就能為進一步探究打下基礎。
4.2 合作探究,拓展提高
4.2.1 合作學習,有序討論
對于學生實驗過程中即時生成的問題,可以小組內先相互討論解決。如果自行解決不了,可以由組長收集好,最后由教師統(tǒng)一解答。這時的合作學習不僅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實驗操作的分工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責任意識和合作精神,以體現(xiàn)自身價值。例如在“制作真核細胞模型”這一實驗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提出實驗目的后,從方案的制定、原材料的準備、模型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小組合作完成,由小組派代表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這樣的合作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非常有利。
4.2.2 設計問題,拓展探究
疑問解決了,學生就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思考討論題和操作誤區(qū)警示等,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例如質壁分離復原實驗,在通過實驗得出“植物細胞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水分跨膜運輸?shù)囊蛩赜心男??如何測定洋蔥表皮細胞液的濃度?……
案例3:“探究溫度對果膠酶活性的影響”探究問題與誤區(qū)警示(表1)。
5 雜“亂”無章,從多元評價到順理成章
5.1 評價不及時,參與度小
實驗課上,教師忙于處理操作問題,疏于評價,缺少有效的課堂管理,忙得團團轉,其實動手操作的只有少數(shù)幾個人,其他學生沒事干,沒有參與到實驗教學中來,而是在說笑打鬧,紀律有些“亂”。
5.2 多元評價,鼓勵參與
沒有評價的教學,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低,就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運用評價量規(guī),從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等方面對學生的實驗課表現(xiàn)進行評價管理,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驗課的有序教學就會順理成章。
案例4:“探究植物細胞發(fā)生失水和吸水的條件”評價量表(表2)。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潘斌,劉兆書.生物實驗課"亂"的原因及對策芻議.實驗教學與儀器[J],2008(1):23-25.
[3] 王永田.試論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8(4):35-37. 文獻標識碼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