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丹 張一春 孟召坤
摘 要:微信作為一款新興的免費社交媒體,支持文字、圖片、語音、朋友圈、公眾平臺及群聊等功能,為開展混合學習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文章依據混合學習的內涵及特征,分析了微信可應用于混合學習的支持功能,根據國內外研究者所提出的混合學習的原則,探討了混合學習中微信的設計原則,以期為微信更加有效地應用于混合學習中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微信;混合學習;支持功能;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04-0022-04
一、引言
混合學習,即Blended Learning,針對e-learning在現(xiàn)代企業(yè)培訓中課堂效果不佳而提出的學習理念,通過將傳統(tǒng)面對面與網絡數(shù)字化的培訓優(yōu)勢相結合,以達到“投入少、收益高”效果。近十多年來,隨著教育媒介的迅速發(fā)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混合學習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教育界學者的關注與討論。李克東教授認為,混合學習的本質是選擇高效的信息傳遞通道,關鍵是選擇適當?shù)慕虒W媒體,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結合”的形式,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面對面學習與網絡數(shù)字化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達到付出成本最小化和教學效益最大化的效果。[1]因此,尋找恰當?shù)慕虒W媒體,利用教學媒體的優(yōu)勢功能,營造高效的教學環(huán)境,設計有效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面對面學習與網絡數(shù)字化學習兩種方式的最佳混合效果,是混合學習的重中之重。
微信(We 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完全免費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支持IOS、Android、Windows Phone和塞班系統(tǒng)的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只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即可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也可通過“朋友圈”、“公眾平臺”、“群聊”等服務插件共享內容和資料。目前,微信的注冊用戶量已突破6億,日均活躍用戶已超3億,許多學者將目光紛紛投向微信在教學中的應用。由于軟件本身完全免費,支持功能多樣,傳播內容豐富,通訊環(huán)境易實現(xiàn),用戶群體龐大以及運行平臺方便,微信為混合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那么,微信究竟可以為混合學習提供哪些功能支持呢?在混合學習設計中,又有什么原則需要遵循呢?文章就此兩點,在文中進行探討與總結。
二、混合學習的內涵及特征
混合學習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成分的混合:學習環(huán)境、學習策略、學習媒體。[2]
學習環(huán)境的混合:指同步或異步的學習環(huán)境混合。每種學習環(huán)境都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或缺點,而混合學習的目標是利用每個環(huán)境積極的屬性來確保資源的有效使用,以達到教與學的目標。
學習策略的混合:指通過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來支持學習目標。這類學習策略是學習目標的生成性結果,以確保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促進學習的遷移。在混合學習過程中,保證教學質量是最重要的事,因此,開發(fā)混合學習方案時,不必降低學習目標。
學習媒體的混合:學習媒體猶如馬路上傳輸物品的車輛,學習媒體本身并不存在好壞之分,但在同步或異步的學習環(huán)境中,某些教學媒體可能顯得更加合適。
綜上所述,混合學習不僅僅是將不同的成分進行混合,而是以達到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為前提,將各個成分混合產生化學反應,以期在最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中采取最合適的學習策略,使用最合適的教學媒體達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微信這個媒體的功能優(yōu)勢組織這些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以最小化的教學成本,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三、混合學習中微信的支持功能
針對微信本身特有的功能屬性,我們對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如圖1所示。在自主學習策略、個性化學習策略、協(xié)作學習策略及小組學習策略的支持下,微信提供了資源共享、信息發(fā)布、軟件支持等三方面的服務。其中,資源共享服務主要包括朋友圈、群聊、語音、文本、視頻、圖片等功能;信息發(fā)布服務主要包括訂閱推送、自動回復等功能;軟件支持服務主要包括掃一掃、云存儲、郵箱等功能。
1.資源共享
學習者通過微信多種資源共享途徑開展教學資源的混合,培養(yǎng)學習者較強的媒介素養(yǎng),學會在合適的場合通過合適的路徑混合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其中包括以下6個功能:
(1)朋友圈:學習者可以通過朋友圈發(fā)表文字和帶有圖片的教學資源,也可通過其他應用軟件將學習資源分享至朋友圈。用戶可對好友分享的學習資料進行評論或轉載,同時學習者只能看到相同好友的評論。通過朋友圈,學習者之間具有較強的關系,既保證了資源的共享性,也保證了資源的內斂性,有利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與小組協(xié)作學習。
(2)微信群:微信群是基于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理論而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務,學習者在創(chuàng)建群后,可以邀請興趣相投的朋友加入該群。在群內,可以通過文本、語音進行討論,或通過圖片、視頻、網址等方式共享資源。通過微信群,可以方便地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學生也可大膽地與教師及同學積極交流,有利于課前課后的學習準備活動。
(3)語音:學習者通過語音進行實時聊天,在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拉近了學習者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
(4)文本:通過文字交互是所有社交媒體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交互方式。
(5)視頻:學習者通過視頻進行交互學習,既保證了學習的同步性,又保證了虛擬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混合。
(6)圖片:學習者通過傳送圖片或表情進行交互學習,既保證學習的生動性,又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在混合學習中,學習者可通過以上6種途徑,將學習內容進行課前課后交流,既有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也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
2.信息發(fā)布
微信發(fā)布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訂閱號主動推送相應內容,二是通過學習者回復關鍵詞,根據關鍵詞回復相應的內容。兩種信息發(fā)布的方式既有助于用戶開展自主學習,又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兩種方式具體功能如下所示:
(1)訂閱推送
訂閱推送是為媒體和個人提供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的途徑,用戶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主動訂閱某個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發(fā)布,從而與信息發(fā)布方構建良好的溝通與管理模式。
訂閱推送對用戶采用免打擾策略,普通微信公眾平臺一天只能推送一條信息,更加注重信息內容的篩選與價值體現(xiàn),追求信息的高質量和用戶的關注率,其信息的到達率幾乎為100%,既保證了信息的安全可靠,又保證了信息的更新速度;訂閱推送將信息直接顯示在用戶的聊天列表中,使用戶第一時間就能看到,具有及時性高等特點。在混合學習中,教師可預設基礎知識的推送,對課后知識擴展給予補充,充分高效利用課堂時間開展教學,既減輕了課堂學習的負擔,又增添了學習的樂趣。
(2)自動回復
自動回復是指用戶根據關鍵詞回復,自行獲取消息的一種方法。自動回復為用戶與媒體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也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
自動回復在尊重用戶自主選擇權利的基礎上,通過設置關鍵詞,讓用戶自行回復關鍵詞檢索所要查看的內容,既保證了用戶的自主權,也提高了溝通的效率。在混合學習中,通過自動回復功能,可以設計學生常見問題選項,設置基礎知識導航,使學生在課前課后對課堂學習有充分的準備。
3.軟件支持
軟件支持服務是對主要功能的補充及支持,可應用于混合學習中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掃一掃、云存儲、郵箱,具體如下所示:
(1)掃一掃:一般用于掃描二維碼、條形碼、或英語單詞等用途,通過掃描二維碼轉向具體某個鏈接或應用。
(2)云存儲:微信的微云可收藏一些想要記錄的內容,為防止閱讀資料的轉瞬即逝,云存儲為學習資料提供了很好的存儲平臺。
(3)郵箱:可接收QQ郵箱的郵件,收到郵件后可直接回復或轉發(fā)。
用戶借助微信軟件支持功能,為混合學習提供了便利。
四、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的原則
混合學習并不是隨意將學習的各要素進行混合,而是需要參考一定的混合學習理論對設計原則進行探討。表2給出了國內外研究者針對混合學習所提出的學習原則,如何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混合學習,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上述觀點表明,混合學習的原則主要涉及學習者、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情境、學習效果等五個要素。其中,學習者主要指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對象,在混合學習中,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及學習情境的混合需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學習方式主要指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可與小組學習混合進行,面對面學習與網絡數(shù)字化學習混合開展等;學習內容主要指根據課程特點、學習者特點將不同的學習要素進行混合;學習情境是指將在線學習與傳統(tǒng)學習、學習資源與學習者經驗等多要素的混合;學習效果是指混合學習在突破傳統(tǒng)學習效果的基礎上,使學生培養(yǎng)一定的團隊意識、媒介素養(yǎng)等。
在符合混合學習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微信的功能屬性,我們提出了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應該恪守的幾個原則。
1.滿足學習者體驗
在眾多社交媒體中,微信如何能在其中脫穎而出而出,最關鍵的是抓住用戶的心,滿足用戶的感觀體驗。因此,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必須圍繞學習者體驗展開。
微信在混合學習中發(fā)布信息或共享資源時,應該簡單明了,讓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能明白發(fā)布的什么內容,可獲取的知識有哪些,通過簡易的回復功能,便可獲得想要的信息。
同時,對于推送的信息應該尊重學習者的選擇,可以將信息的正文放于后臺的文本框內,全文閱讀則用網頁鏈接,放在網頁來源處,讓學習者自行選擇是否繼續(xù)閱讀信息全文。因此,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時,滿足用戶體驗的原則是:通過簡易的操作,提供精短的信息,尊重學習者個性化的選擇,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感觀體驗。
2.豐富學習方式
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能夠有效地支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小組協(xié)作學習。在自主學習中,通過朋友圈、訂閱推送、關鍵詞回復等功能為學習者提供了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在個性化學習中,可通過訂閱推送、關鍵詞回復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開展學習,也可通過微信軟件支持服務,如掃一掃,提供個性化學習內容;在小組協(xié)作學習中,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等功能,可構建虛擬學習社群進行信息發(fā)布與資源共享。同時,微信也可嵌入其他學習軟件,豐富學習途徑,因此,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時,豐富學習方式的原則是:通過提供豐富的功能,挖掘多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實現(xiàn)價值轉化。
3.規(guī)整學習內容
規(guī)整學習內容是指,在混合學習中,在微信的學習內容擇取上,不同類型的課程選擇不同的功能模塊,不同的功能模塊中制定不同的內容模塊。這些內容模塊既保持了整體的混合,又保證了個體的獨立,使學習內容在混合中變得清晰規(guī)整。微信上混合學習內容的規(guī)整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二是學習者自身的閱讀傾向;三是微信功能的開發(fā)利用。
從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上看,不同的學科知識對應微信不同的功能操作。以《大學英語口語》這類聽說型學科為例,口語的聽與說便成為其主要內容,微信的語音聊天便成為主要的功能之一;以《法學》這類理論性強且抽象的學科為例,若能適當補充鮮活的實踐案例幫助學習理解,訂閱推送、自動回復則成為主要的功能之一。
從學習者自身的閱讀傾向上看,微信在知識內容的排版,文字顏色的設計,圖片的編排,語音視頻的選擇等方面,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閱讀傾向,從而迅速抓住學習者的眼球。
從微信功能開發(fā)利用上看,微信可與其他社會性學習軟件進行對接,如金山詞霸等學習工具,Moodle等課程管理系統(tǒng),實現(xiàn)功能的整合與學習內容的擴展。
4.整合學習情境
整合學習情境是指,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是指技術與人力的混合,資源與經驗的混合,虛擬與現(xiàn)實的混合。以技術與人力的混合為例,將微信的在線學習功能優(yōu)勢與傳統(tǒng)學習的優(yōu)勢有效結合,不僅變革了教學方式,也能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以資源與經驗的混合為例,微信豐富的資源不僅能充實學習內容,通過與經驗的混合,能使學習者更好地進入學習情境中;以虛擬與現(xiàn)實的混合為例,在虛擬交互的空間中,可通過微信的功能來模擬現(xiàn)實學習中所開展的活動,更好地將科技融入現(xiàn)實中。
5.增強學習效果
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不單單指在傳統(tǒng)學習的學習效果,還包括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造思維的拓展,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精神與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
五、總結
文章對混合學習中微信的功能展開分析與原則設計,旨在對微信開展混合學習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資源共享、信息發(fā)布、軟件支持構成了混合學習中微信的三大主要功能,在教學應用中,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應恪守以下幾個原則:滿足學習者體驗、豐富學習方式、規(guī)整學習內容、整合學習情境、增強學習效果,本著以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增加學生互動為宗旨,更好地將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另外,文章對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的研究僅局限于理論探討,尚未應用于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研究將把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的實踐案例中,探索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中的設計流程,對微信應用于混合學習的效果進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3-8.
[2]Kaur M. Blended Learning-Its Challenges and Futur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93: 612-617.
[3]王瀟,黃新榮.微信公眾平臺開啟檔案利用新時代[J].陜西檔案,2013(002):26-28.
[4]王曉玲.微信與QQ 支持下基于任務驅動的協(xié)作學習之比較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011):98-102.
[5]周云.基于微博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新模式研究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2(6).
[6]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學習研究——以“攝影基本技術”課程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28-132.
[7]胡志金.論混合學習設計的適配原則和定位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9(3).
[8]田世生,傅鋼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 [J].電化教育研究,2004(7):9-13.
[9]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36-43.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