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奧義,就是要把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稍微整理得舒適一些,增加每天心動的感覺。在心動物品的圍繞下,生活就能變得幸福。
“‘每天整理一點,一輩子都整理不完’:整理不會騙人,整理的成果一定會以顯而易見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我所傳授的整理秘訣就在于不是‘一點一點培養(yǎng)整理的習慣’,而是要‘借由一口氣整理完畢,引發(fā)戲劇性的意識變化’”。
《時代周刊》評選了“2015年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整份名單里只有兩個日本人入選,一個是村上春樹,另一個就是近藤麻理惠。
不要以為這是婆婆媽媽的日本媳婦的收納經(jīng),感覺近藤麻理惠生下來就是為了做家務的,5歲的時候開始閱讀“ESSE”和“orange page”等主婦雜志,初中三年的時候,通過暢銷書《丟棄的藝術(shù)》以來,真正地開始了研究整理。然后,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開始咨詢業(yè)務,發(fā)展出“麻里惠心動整理收納法”。她的課程有“少女專屬整理課”和“經(jīng)理專屬整理課”,學員爆滿。
近藤麻理惠每天的工作,都是從面向無盡的雜物開始,然后幫助客戶從雜物的深淵中獲得重生。近藤的服務價格是,上門一次5個小時,收費3萬日元。整理一個家,大概需要上門5-8次。所以基本上整理一個家的費用是人民幣1萬元左右。
在為各式各樣的客戶整理了近10年后,近藤把自己所有的整理經(jīng)驗都寫成了書,結(jié)果一下子紅透全球。
“這本書是一本整理書,同時是一本心靈療愈書。從精神層面到整理方法俱全。本書介紹“一旦整理,就不會變亂”的整理方法,教授按照心動的標準選擇物品,按照先丟東西,后收納的順序,按照物品類別,進行一次性、短期、完善的整理等,使人通過整理找回人生決斷力,找到最初的夢想,找到怦然心動的幸福人生?!彼麄兪沁@樣介紹這本書的。
那些瘋狂曬“近藤整理法”的粉絲就不說了,連高冷的經(jīng)濟學家都大喊近藤改變了他的人生。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說Financial Times資深專欄作家,著有《親愛的臥底經(jīng)濟學家》的提姆·哈福特,全家都是近藤麻理惠的粉絲。
哈福特還撰寫了一系列文章來說明:近藤麻理惠不僅是個整理大師,更是個天生的經(jīng)濟學家。
哈福特認為,近藤至少揭示了三個連他自己都忘了的經(jīng)濟學原理:1、忘記了人人都有維持現(xiàn)狀的傾向:大家積屯一堆沒用的雜物,都是出于心理上維持現(xiàn)狀的誤區(qū),通過整理會把這種心態(tài)翻轉(zhuǎn)為改變的力量。
2、忘記了收益抵減(diminishing returns):第1條褲子特別有用,第2條也絕對有用,但第11條褲子似乎沒用。
3、忘記了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為了那些沒啥用的第11條褲子,第4個平底鍋,再去購買收納箱甚至更大的房子,都只會增加毫無必要的財務成本。
許多囤積癥晚期患者們紛紛在instagram上玩起了曬“before and after”照片的游戲,并且很多讀者還堅持每天寫日記,專門記錄用了“近藤整理法”后每天的生活和變化。
有人說用了“近藤整理法”后,連皮膚都變好了,體重都下降了,大姨媽都準時了!還有人說因為屋子變得干凈,朋友都來得更勤了,還因此找到了約會對象!
這哪里是life changing,這明明是life saving!
這些人靠著整理家里,順便整理了自己的過去,而且也從中明確地了解到人生中什么是必要,什么是不必要,什么該做,什么又該戒。完全展現(xiàn)出只被喜愛事物圍繞的生活。
整理的九成得靠精神。每天整理一點,一輩子都整理不完。因為人如果不改變意識,就無法改變習慣。
一口氣正確地整理完畢,結(jié)果立現(xiàn)。所以能夠持之以恒,一直維持在整理好的狀態(tài)。無論是誰,只要體驗這個過程,都會打從心底不讓房間回到凌亂的樣子。
整理時該做的,大致上只有兩年事,那就是“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和“決定物品的定位”。只要能夠做到這兩點,誰都能完全徹底整理。
很多人在身處緊要關(guān)頭時,就會想要整理。弄亂這種行為,是人類想要逃避現(xiàn)實的防御本能。
收納不過是臨陣磨槍的解決方法而已。為什么再怎么收納都整理不好呢?其實里面幾乎都是不要的東西。
整理首先就要從丟東西開始。
該如何整理才好呢?就是按物品類別整理。不是今天整理這個房間,而是以今天整理衣服、明天整理書的方式,按物品的類別進行整理。
我歸納出三種不會整理的類型,分別是沒辦法丟東西的人、沒辦法物歸原位的人,以及這兩類的綜合體,即既無法丟東西也無法物歸原位的人。
整理時的必須作業(yè)就只有丟東西與決定收納場所這兩項而已,重要的只有要先丟東西這個順序而已。
整理是節(jié)慶,不能每天都整理。請盡早完成節(jié)慶的整理。如果不完成節(jié)慶的整理,就絕對做不好日常的整理。只要一次完成節(jié)慶的整理,日常的整理就只是把用完的東西放回原位而已,你甚至不覺得是在整理。
重點就是,要先體驗過一次完美的狀態(tài)。只要一次就好,請一件一件地判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該丟掉,還是留下來,并且試著決定所有留下東西的定位。
只要戲劇性地體驗過一次整理完畢的完美狀態(tài),就不會想再回到以前亂七八糟的情況。
整理一定有終點,當你決定好所有物品的定位,那一瞬間就是終點。而且這與工作、念書或運動不同,完全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基準完全操之在己。無論是誰,只要整理,就能體驗最棒的自己。而每個人都以為最困難的部分——持續(xù),其實是多余的動作,因為東西的定位只要決定一次就夠了。
我現(xiàn)在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空氣清新、安靜舒適的空間里,泡一壺溫熱的花草茶,回想今天一整天的大小事。環(huán)顧四周,墻上掛著國外買回來的、我喜歡的畫作,房間的角落擺著可人的鮮花。就算房間不大,但只要擺滿讓自己心動的東西,在這樣的房間里生活,就能讓我感到幸福。
為了能夠有效的整理,必須死守的一個重點就是:絕對不要搞錯步驟。整理時必要的作業(yè)就有丟東西與決定收納場所,而且一定要先進行丟東西的作業(yè)。更重要是,要做完一項后才能做接下來的作業(yè)。
在丟東西的作業(yè)結(jié)束之前,不可以去想收納的事。整理的訣竅就是一口氣、短時間內(nèi)、徹底完成,還有先完成丟掉的動作,這就是我的結(jié)論。
在丟東西前,先思考理想的生活。過去我只把焦點放在要丟的東西上,都在專攻障礙物,卻沒有好好珍惜應該重視的要留下來的東西。
碰觸時是否怦然心動?把東西一個一個拿到手里,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這樣就是判斷,是最簡單又正確的方法。重要的是要一件一件拿地手里,試著觸摸。在觸摸東西的時候,試著去感覺身體的反應,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反應會明顯地因物而異。
請想象下只被心動的東西所圍繞的生活,這才是你想擁有的理想人生,不是嗎?只留下令你怦然心動的東西。剩下的,全部毅然決然地丟掉。
一定要按物品類別來思考,把同一類的東西全都集中在一起后,再一口氣做出判斷。
從紀念品開始整理,勢必失敗。
嚴格來說,物品除了物體本身的價值外,還有機能、資訊、感情這三種價值。再加上稀有性的要素后,就決定了是否丟掉的難度。換句話說,人之所以沒辦法丟東西,通常是因為還能用(機能上的價值),還有用(資訊上的價值)或還有感覺(感情上的價值)。
順利丟掉東西的基本順序如下:一開始是衣服,其次是書籍、文件、小東西,然后最后才是紀念品,這是最佳順序。
我相信,空間的使用不該是為了過去的自己,而應該是為了將來的自己。
因為體驗過一次沒有多余庫存的生活后,那種解放的感覺會讓人上癮,最后完全都不想再囤積庫存。反而當庫存用完時,會開始思考若持續(xù)不買的話還能夠撐上多久,嘗試用別的東西代替或干脆省略等,很多客戶的心聲是:有一種動腦的樂趣,生活變更更愉快。
所謂的收納,就是如何合理地使用空間,以收進更多東西的腦力比賽。把收納簡化到極限為止,達到能夠掌握自己所持物品的狀態(tài),這就是能夠讓房間一直維持在整理完畢的收納秘訣。
如果各位的目標是不會亂七八糟的房間,那么讓物品配置變得更一目了然,遠比思考瑣碎的動線來得更重要。
不堆疊,直立收納才是王道。包包每天都清空。收納衣服時,如果要用透明收納盒,絕對推薦抽屜型遠超過箱型。
整理之后,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為了了解自己,在書桌前自我分析或是詢問別人當然都是好方法,但我認為整理是最快的捷徑。你擁有的東西,會正確地述說你自己的選擇歷史。
整理魔法的效果之一,就是開始能對自己的判斷有自信。
擁有什么東西,就等同你的生活態(tài)度。對于現(xiàn)在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所能選擇的路有三條:現(xiàn)在就面對,總有一天會面對,到死都不面對。
透過丟東西,可以磨練出一個人的決斷力。正確的收納方式是,在抽屜前方靠近自己的部分擺放顏色較淺的衣服,愈往深處顏色就愈深。
請你把更多的時間和熱忱,投注在真正心動的事上?;蛟S,那也可以說是你的使命。
——摘自《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你生活在秩序當中嗎?
加拿大攝影師Sara Cwynar用超過10年的時間收集她的個人物品,排列組合成這些裝置創(chuàng)作,并命名為“Accident Archives(意外的檔案)”。真正賞心悅目又有趣的作品不是刻意拼湊,當然也不會是偶然巧合。10年,我們曾丟掉了多少生活中的藝術(sh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