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錦萍
摘 要: 數學活動課教學是新課改過程中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數學”轉變?yōu)椤白鰯祵W”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彌補了初中數學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探究活動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以具體實踐環(huán)節(jié),訓練數學思維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興趣、個性、特長等自主、和諧地發(fā)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初中數學活動課 教學有效性 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它強調: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共提高的目的。
那么如何組織數學活動課,既使學生動而不亂、有的放矢;又使活動面向全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內涵;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呢?筆者的思索與實踐如下。
一、精心設計,充分準備——有備而動
(一)聯(lián)系實際定主題。
數學活動課必須有明確的主題。主題確定后,有時需要學生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如在課前對數據和材料的采集,往往需要調動家長、社區(qū)的力量,利用報刊、電視廣播、電腦網絡等多種渠道。如在《統(tǒng)計圖》一節(jié)中,課前我布置了:(1)調查記錄你們一家三口每天的作息時間;(2)查閱報刊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情況;(3)調查你家長河流水質情況的變化情況……這不僅為活動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促使學生深入社會、關注熱點,從而使活動課的意義更深遠。
(二)細化步驟巧設計。
針對活動主題,教師在課前首先要把活動內容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分成若干部分進行細化。要使學生明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個過程要達到什么目的,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無序、雜亂地動。如在《三視圖》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把問題分成三部分:(1)從不同方向看熟悉的物體(茶壺、熱水瓶、玩具汽車等),可得到不同的結果;(2)分別從正面、左面、上面看特征明顯的物體(長方體、圓錐、球、正方體、棱錐、圓柱等),認識三視圖的含義;(3)擺小正方體,從三個方向看,畫出它們的三視圖。有了這些明確的分解與細化,活動課自然就有序而動,動而不亂了。
(三)認真記錄勤思考。
活動課開展前,教師事先可設計活動記錄表,課前教師把精心設計好的一份活動記錄表或實踐報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活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得到的結論、運用的方法、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等加以思考。這樣學生在活動時就會邊做邊記錄,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如有關相似三角形的學習告一段落后,為使學生學生的知識內化為能力,考慮到相似三角形這塊知識所蘊含的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要求,我就設計了《學校旗桿高度測量報告》的實踐設計與操作課。
(四)預見疑難善籌劃。
設計活動課時,要預見活動過程中可能碰到的疑難問題,把這些問題設計成問題串,鋪設臺階,降低難度。如《數據的收集》一課中,我在設計讓學生通過測步長得到數據的教學活動中就提出了如下問題:(1)測量跑步的步長還是走步的步長?(2)是前腳的腳尖到后腳的腳跟之間的長度還是腳尖與腳尖之間的長度?(3)收集一個學生的100步的步長還是收集全班學生各走10步的平均步長?據此,學生明確了活動的目的和活動中要注意的細節(jié),減少了活動的盲目性和雜亂性,同時也可避免學生在一些細節(jié)上爭執(zhí)不下,而教師較難裁定的局面。
(五)展示成果早準備。
一般來說,教師還需考慮活動課后給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成果的機會,借機激發(fā)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的信心和激情,體驗成就感。如在《圖案設計》活動課前,我在教室后面開辟了一個專欄,告訴學生專欄的用途,聲明課后把優(yōu)秀的作品展示在專欄上,供學生互相學習和評價交流。同時鼓勵學生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向有關部門投送,不管成功與否,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際意義。
二、規(guī)范操作,講究策略——動而有得
(一)活動課主要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實踐,要求活動內容回歸生活。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自身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而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生活經驗少、知識面窄,尤其缺乏抽象、復雜的邏輯思維,這就使得學生的主觀認識與數學客觀規(guī)律之間存在矛盾。因此,活動課應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景,并與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或生活體驗相聯(lián)系的題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具有趣味、直觀、形象、易于操作等特點的活動,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探討,自覺、主動地合作。
(二)活動課是學生由直覺到思維的過程經歷,要求實踐活動手腦并用。
《標準解讀》指出:“實踐是數學發(fā)展的豐富源泉,數學脫離了現(xiàn)實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币虼?,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時,要引導學生將實踐操作和必要的思維活動結合起來,先動腦后動手,使操作內容與數學思維有機結合。如在學了圓的對稱性的有關知識后,我設計了:如果你站在了一條公路的轉彎處,手頭沒有測量工具,你能設法估測出此彎路所在圓的半徑嗎?題目一出示,學生興致大增。最后形成一致意見:采用走路法估測。(見圖)設DC⊥AB,AC=CB,數出AB=a步,CD=h步,則可得R為(a2+4h2)/8h步,以一步60cm計算,可估出彎路的圓半徑。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的喜悅油然而生。
(三)活動課是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體現(xiàn),要求活動形式優(yōu)化合作。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環(huán)境、文化熏陶等的差異,他們的思維形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有較大的區(qū)別。具體表現(xiàn)在活動中,有的學生得心應手,而有的學生卻束手無策,不知所措。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合作,達到效果最優(yōu)化。
如在《設計軸對稱圖案》一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圖案,并要求所設計的圖案配上一句貼切的解說語,后展示交流。在后來的展示活動中,各小組參與熱情異常踴躍,作品豐富多彩,氣氛相當熱烈。不用說,在短短時間內,光憑一兩個學生是不會有這么漂亮、豐富的圖案出爐的。因此,只有在集體海洋里滌蕩、熔煉和強化,學生才會變得更靈活和聰明。
(四)活動課課堂是開放式的,要求活動跨度內外結合。
數學活動課相對開放。在內容、時間、形式、地點等方面與平常數學課有所不同。因此組織活動時,必須對開展的內容進行詳細設計,周密部署。有時在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或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必須讓學生做進一步探究與討論,從而將活動延伸到課外。
三、客觀評價,展示成果——得而有果
根據活動課的開展情況,要求我們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做客觀、全面、公正的評價。在近幾年實踐與總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數學活動課考查評價表》,以活動表現(xiàn)、活動能力、活動效果為主體,分優(yōu)秀、良好、一般、須加強四個等級對全體學生進行評價,并將結果作為學生平時能力考查存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中。
根據活動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我對學生的部分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或保存。從學生不同作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全心投入,學生的數學學習已融入社會生活,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質大有好處。
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手開始。數學活動課教學不但使全體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直接經驗并培養(yǎng)實踐與應用能力,而且使不同層次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對新世紀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必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