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琴
前些日子大熱的電影《超能陸戰(zhàn)隊》向我們展示了“科技宅”們的日常生活,在那些“炫酷”的作品背后,往往是無數次的試錯和探索。如果要給電影中的主人公和他的伙伴們貼一個標簽,那可能是現在漸漸流行的“創(chuàng)客”。
電影中,小宏身上的自由、分享、探索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創(chuàng)客們那里被實踐著。
我在深圳采訪,認識的大多數創(chuàng)客都年紀輕輕,讓人覺得這是一種年輕人的文化。一名創(chuàng)客這樣描述自己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失敗:“雖然失敗了很多次,但我感覺非常自由?!弊杂?,是這群人非常珍視的一種狀態(tài),在他們身上能看到一種“野生”的特質。
“每天都在解決問題,每天又都會出現新的問題?!辈稍L一個學生創(chuàng)客團體的時候,我聽到他們這樣談最近的作品。不過,幾個20歲上下的年輕人并不顯得沮喪,相反,他們樂在其中。
接著,他們又談起了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在大學之前,找到這方面同好的幾率是很低的。在中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里的父母,都更多地把教育的重心放在考試和書本上,與成績和前途無關的事,很少得到明確的支持。
然而他們的才能,卻在那些主流的教育評價體系外生根發(fā)芽。和后者相比,擁有那種“野生”才能的人更傾向于基于興趣的不斷探索——就像雜草一樣,這種熱情會不斷生長。
不止一個創(chuàng)客跟我談起美國的車庫文化。在英語中,“garage”這個詞有兩個常用的意思,一是車庫,二是車間。在美國,人們常常把自己的車庫當成車間用,在其中進行各種實驗,對汽車、機械甚至油輪、飛機進行改裝。我們熟知的蘋果、惠普等品牌,都發(fā)端于私家車庫。
談到這種獨特的美國文化時,這些年輕人大多是向往的。他們正用自己的熱情實踐著相通的自由隨性——雖然不一定是在車庫里。
我們的社會、教育機構和家庭,會持久地看好他們嗎?
“野生”的創(chuàng)客
本刊記者 龔斯宇
前段時間去某局辦事,辦完臨近中午,正好同學小欣在該局辦證大廳上班,于是約好中午一起吃個便飯。
我正在辦證大廳里等,窗口傳來一陣喧鬧聲,循聲看去,正在小欣那里。她正在微笑著解釋,“您沒告訴我您還有這個情況啊……”“你咋不提醒我嘛?害得我又要跑一趟……”對方情緒很激動,并聲稱要投訴。小欣耐著性子建議“阿姨,要不您讓家人帶過來……”卻被粗暴打斷“憑啥子?中央現在在抓公務員慵懶散浮拖,你這就是不作為!……”
僵持了好久,最后領導出面解決了事情,時間已經是12:30。我安慰了她幾句,說趕緊去吃飯,她卻說,“來不及了,更衣室備有一些餅干……”原來他們中午連吃飯加休息只有1個小時,12:50就要到崗。
“剛開始覺得完全沒法干了,有些人太不好伺候了……現在我脾氣是不是比以前好多了?”小欣笑,這確實不像印象中她的風格。
“今天這個都算溫柔的,我還遇到過‘信不信我過來扇你一耳光’的,一個同事有次還真被砸過臉……辦證的人多,排隊到了發(fā)現沒帶某樣證件,得重新來過,是我也覺得惱火。其實這些上我們的網站,或者提前打個電話咨詢一下都可以弄清楚。但有的人總覺得責任在我們,動不動就爆粗口。我們是為群眾服務的,但是本質上說大家都是平等的,我用心做好工作,只希望有最起碼的尊重……”
服務意識,是每一個公務員應有的心態(tài);尊重他人的意識,則是每個公民都應有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