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文 柳青青 許榮丹
摘 要: 法國小說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歐洲政治動蕩時期封建勢力同資產階級進行復辟與反復辟的復雜斗爭為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對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等人物的描寫,讀者們不僅對美與丑進行了深刻思考,而且對19世紀的法國有了深入了解。本書形象揭露了封建教會的虛偽,反映了人道主義思想,使人們對美與丑的評判標準有了新的認識。本文探究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剖析作品中的美與丑的對比并總結該作品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巴黎圣母院》 美 丑
一、引言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書中源于現實的人和事物被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夸張和強化了。雨果以深刻而真摯的感情從多角度對美與丑進行刻畫,并在《克倫威爾序言》中,提出了“美丑對照原則”即“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yōu)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①。小說不僅反映了十九世紀前期法國封建主義的黑暗統(tǒng)治,天主教會的虛偽,而且引發(fā)了讀者對于美與丑的深思。
二、作品中美與丑的現實來源
在國外勢力的支持下,于1789年被資產階級推翻的波旁王朝在1815年復辟,根據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主義的潮流不可抗拒。法國在1830年7月爆發(fā)的革命終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法國路易十一統(tǒng)治時期,宮廷教會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聾法官審判同樣為聾人的卡西莫多,并使其招供莫須有的罪名,體現了封建司法制度的不公和殘酷。教會副主教對判決權有極大影響,弗羅洛主教迫害愛斯梅拉達,致其獲死刑,由此反映了天主教會的虛偽和黑暗。因嚴刑逼供而簽署的罪狀書經不知情的國王審批后被告難逃死刑,可見黑暗的封建統(tǒng)治不斷給人民帶來冤屈和痛苦,使社會混沌無光。小說取材于歷史事件,其中流浪漢攻打圣母院的情節(jié)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再現,贊美了勞動人民善良友愛,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暗示了人性美的光輝必將使善戰(zhàn)勝惡,真誠戰(zhàn)勝虛偽,并不斷帶領人們追尋美。
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與丑對比
(一)人物外貌與內心的美與丑
女主角愛斯梅拉達是一位美麗善良、熱情可愛的少女,為救詩人甘果瓦,毫不猶豫地與這位陌生人成為名義上的夫妻,不計前嫌地在刑場上給卡西莫多送水,她對愛情忠貞不渝,是美與善的化身,是外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了作者理想中的至善至美??ㄎ髂鄤t是外丑內美的典型,從頭到尾集合了所有人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丑陋,但他奇丑無比的外表下卻有知恩圖報、善良淳樸的美好品質,他對于愛斯梅拉達的愛是執(zhí)著、永恒、高貴無私的。英俊非凡的弗比斯則是一位愛逢場作戲、虛偽自私的軍官,相較于卡西莫多,輕浮和空虛讓弗比斯的愛情顯得廉價可悲。
(二)人物自身行為美與丑的評析
副主教弗羅洛原是一個熱愛知識、富有愛心的年輕人,他謙虛求學,收養(yǎng)丑陋的棄嬰卡西莫多,人性美使他成為受人尊敬信任的副主教,后來在靈魂與人性的掙扎中成了宗教禁欲主義的犧牲品,因愛生恨,不承認愛情的神圣,仇視世間美好的事物,不斷迫害愛斯梅拉達,嫉妒和邪惡的占有欲扭曲了他的靈魂,剝奪了他的快樂,最終變得道貌岸然,邪惡丑陋。由此體現了宗教神職異化與泯滅正常人性,暗示了禁欲主義的破產。
起初“野獸”“魔鬼”是卡西莫多的代名詞,他聽從弗羅洛劫持愛斯梅拉達,在刑場上得到愛斯梅拉達的幫助后被她的“美”感化,陷入了愛情,成了富有正義感的人并顯示出了他人性美的光輝。
四、作品帶來的影響
小說采用以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復雜人心,批判了封建專制的黑暗和天主教會的虛偽,給讀者留下的是對人性的深思,對真善美的向往。世界的變化總是會出現不同的審美和價值取向,以貌取人不可取是無可非議的,華美的外表掩飾不了丑惡的靈魂,美永遠發(fā)自人類的內心本質,這樣的美不僅源于對人生的思考,更是對人生意義和世間萬物的思考。每個人都有對于美丑的評判標準,雖然中西方文化有著巨大差異,但是我們追求的真善美卻大同小異。這部既反映歷史現實又震撼人心的巨著將一直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結語
推向極端的美丑對比,絕對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說通過對人物不同方面的描寫使人們對于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如何追求至善至美的問題上讀者們有了新的認識。
注釋:
①克倫威爾序言.外國文學教學參考資料.第三冊:300.
參考文獻:
[1]汪雯雯.美與丑——試論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安徽文學,2009(10).
[2]伍之倫.《巴黎圣母院》的特色.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