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隨著新“課標”實施的逐步深入,我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綜合性學習”這一新概念,許多老師也大膽地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中努力探討實踐。但是,我們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象預期的那樣順利,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不少一線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時遇到了困難,走了彎路。大家在課余也曾反復探討,覺得自己對“綜合性學習”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認識上產(chǎn)生了偏差,有了誤區(qū),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們的教學實踐。
誤區(qū)1:模糊了綜合性學習的目的,為語文的學習實踐服務。
案例:古詩文賞析(三年級)
師:同學們喜歡背古詩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出個題,在古詩中找一找春天。你們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生1:我會背《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2:《春雨》也是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課堂上十分熱鬧,但學生們說的古詩重復的很多。)
師:那你們想不想把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的古詩推薦給大家呢?請大家在老師下發(fā)的紙上工整地寫下來。(潺潺流動的古箏曲在教室里回蕩。大家都在認真地寫,同樣的古詩很多。)
師:古詩里描寫的春天是那么美麗,大家想不想畫下來?(同學們十分配合地畫了起來。三年級的學生繪畫水平是十分有限的,當他們還在艱難地表現(xiàn)著古詩中的春天的時候,下課鈴響了。聽課的老師同時感到上課老師的焦急無奈和不少同學的如釋重負。)
反思:在總結這節(jié)課的時候,執(zhí)教老師詳細解釋了這節(jié)課的設計,并不無委屈地說自己沒有把時間把握好,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進行。她原先的設想是讓學生把圖上畫的內(nèi)容再用自己的語言介紹一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詩意。
但這節(jié)課的問題僅僅在于沒有把時間把握好嗎?不是這樣的。即使有時間把最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出來,這節(jié)課的學習也不能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因為在這節(jié)課中看不到“學習”的痕跡。學生們學到了什么?古詩?寫字方法?或是繪畫技能?培養(yǎng)繪畫技能更不是語文課學習的目的。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執(zhí)教老師模糊了“綜合性學習”的目的?!熬C合性學習”雖然是綜合的,但它仍然是“語文學習”,而不是音樂鑒賞或是其他什么。我們衡量“綜合性學習”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學到了語文知識,鍛煉了語文能力,使整體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
誤區(qū)2:把握不住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搞成了一個“大雜燴”。
案例:成語游戲(四年級)
師:我們學過很多成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做成語游戲,考考大家對成語掌握得怎么樣。(學生們都很感興趣,議論紛紛。)
師:第一個游戲叫成語接龍。我請一名同學出題。
生:一望無際——濟濟一堂——堂堂正正……
師:第二個游戲是猜成語。一名同學看過成語后用動作表演出來,其余同學猜一猜這是什么成語。(學生表演,課堂上一片歡聲笑語。)
師:第三個游戲是成語找朋友。老師這里有許多成語,請你幫它們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這是給成語分類,學生們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接下來還有成語填空、成語連線、找出用錯的成語等等。學生的興致很高,課堂上笑聲一片。)
反思:這是一堂成功的“綜合性學習”嗎?這其中有“學習”,有“實踐”,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看上去沒什么不好。可是這也不能算是成功的。為什么呢?讓我們回溯新“課標”設置“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吧。開設“綜合性學習”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克服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把自己孤立起來,忽視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忽視知識與能力的聯(lián)系這樣的現(xiàn)象。長期以來,我們?nèi)藶榈卦谡Z文學習周圍筑起了圍墻,學生在這無形的“圍墻”中“一心只讀圣賢書”,考起試來很輕松,實際運用起語文來就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現(xiàn)在“綜合性學習”的提出正是要打破“圍墻”,重新建立起語文和其他學科、語文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上面提到的那節(jié)課,雖然很熱鬧,雖然有學習的過程,卻忽略了“綜合性”,忽略了成語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的聯(lián)系,忽略了成語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誤區(qū)3:急于讓學生展示成果而忽視活動的過程。
案例:我最愛吃的水果(二年級)
師:你們都喜歡吃些什么水果呀?(生大聲且七嘴八舌地說出水果的名字,有的還把帶來的水果拿在手中炫耀起來。)
師:讓我們把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想不想把這種水果介紹給大家?(課堂氣氛很熱鬧,是個好的開始。)
師:大家想怎樣介紹呢?學習小組的同學在一起討論一下。(幾個孩子湊在一起,嘰咕了起來。)
不一會兒,孩子們一組一組地上臺來表演了。有的邊說邊嘗,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有的還邊彈邊唱,用英語小兒歌表現(xiàn)蘋果的可愛。看著活潑生動的孩子們表現(xiàn)出豐富的知識和很強的表演能力,聽課的老師頻頻點頭。
反思:從課的設計上來看,這節(jié)課既體現(xiàn)了學習實踐的過程,又有著明顯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明確,達成情況也很好。那么,它是成功的“綜合性學習”嗎?筆者認為,還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二年級的孩子,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把介紹水果的內(nèi)容設計得有條有理,并且表述得十分流利嗎?如果說這是因為孩子們已經(jīng)把學習實際的過程在生活中完成了,那么是怎樣完成的,在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其經(jīng)過能不能給別人以啟發(fā)?老師剛布置過任務幾分鐘后,學生就能如此表演,那么這節(jié)課很可能是失真的,是表演給聽課老師看的。雖然老師安排了活動,學生也參與了活動,但深入地去看,他們不過是按照老師的劇本演好了白己的角色而已。老師們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節(jié)好課就應該一個岔子不出,順順當當,按部就班,直至下課鈴響起老師正好結束最后一個字。
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體會過程,而不是展示成果?!霸隗w驗中成長”,說得再貼切不過了。只有真切的體驗才能帶來真切的感受,才能培養(yǎng)真正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上到哪兒算哪兒,也可以為一個問題而停留,前提是讓學生能擁有全部的過程。
“綜合性學習”其實并不是個復雜的概念,只要我們不斷進行理性的思考,并用我們的實踐不斷地去充實它,就能真正讓孩子們享受“綜合性學習”的快樂。